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太宗(套装全3册)-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叹道:“是啊。朕一生自视兼通文武,以为窥尽天下书卷,然到了玄奘面前,才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可见以一人之能,难以博通不同学问。”

马周答道:“陛下所言甚是。然学问一途,看似纷纭驳杂,其深处亦有相通之处。譬如玄奘法师一生精研佛理,未涉其他学问;陛下一生博览经史,对佛典涉猎不多,陛下与玄奘法师却能长谈十余日而不倦,盖缘于此也。”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马卿所言有理。那日我们漫谈儒、道、释诸学深处是否有相通之处,朕与玄奘长谈不倦,心灵相通,正基于此点。看来人若深索一门学问,即能旁通其他。只是这相通之处到底为何,朕一时说不出来。马卿,你能说出来吗?”

“臣不能。”

“嗯,朕与玄奘这段日子谈论许多,皆是从佛学切入。看来佛学的确是一门大学问。举目天下,对教义诠释最多者,以佛学为首。朕以前对佛学之因果报应、轮回之说不以为然,此次与玄奘深谈,方知佛学之旨汪洋恣肆,如因果报应、轮回等不过为其皮毛。究其深理,实乃恢宏淳正,有教化之功。”

马周知李世民原来对佛教的态度,现在听其言,知其又有新转变。

李世民接着道:“佛学非为中土所生,其传入中国之后,信者日众。看来不论何种宗教,只要能深入人心,皆有可取之处。遂不分国界,流布天下。”

“臣以为,对诸教流行,要明其宗旨,若其不利于国,不利于民,亦要禁止。”

李世民此时想起裴寂之事。裴寂当时闲居在家,邀法雅和尚入宅讲经说法。这名僧人口无遮拦,妄言朝政,被大理寺捕入狱中,裴寂亦因此获罪。李世民想起法雅,顿时感叹道:“不错,那法雅为僧人,却不思佛理故弄玄虚,如此就归入邪道,定要禁止。不过,一些邪教摘取大宗片言只语,虽能蒙蔽一时,却断断不能长久。马卿,你看儒、道、释之教义,无不怀抱日月,教人向善,所以千余年来传遍天下,历久不衰。再观邪教,其为了追逐私利,导人入邪恶之途,能为人容忍吗?这些邪教其实不用禁止,大浪就能淘沙,就由其自生自灭吧。”

马周听李世民说出这等言语,心中愈赞李世民胸襟之博大。历来君主为巩固统治之位,一些目光短浅者采取了闭关锁国、不与他国来往之策略,且将诸教视为洪水猛兽。而李世民对四境绥之以德,容许中国人与外国人来往自由,不加限制,长安街上举目可见各色人种,即为例证;其对邪教即持如此态度,对正教则更是宽容之极。

随着大唐国势愈强,外国人多集长安,异域宗教相继传入中国,贞观年间,波斯之摩尼教、拜火教,以及回教(伊斯兰教)相继传入中国。

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创立,其向西传播时吸收基督教之成分,在罗马帝国及法兰克王国等地流行甚广;其东传之时吸收佛教之成分,由此更能被中国及西域诸国之人接受,流行渐广,隐然与佛教并行。

拜火教起源于波斯的琐罗亚士德教,曾数度被波斯立为国教。此教与景教、摩尼教不同之处,在于其有较强的排他性,不向中国人传播,仅在波斯商人及移民中流行。

贞观之时,人们常把景教、摩尼教、拜火教并称为“三夷教”。

至于回教,当是自大食国(今阿拉伯地区)传入。

李世民此次入玉华宫避暑,起初十余日与玄奘长谈了一番,随后又将玄奘译出的佛经翻阅了一遍,再其后即伏案书写,将《帝范》诸篇悉数写出。

为了教导太子李治,李世民选派朝中重臣以为东宫属官,自己也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向李治传授治理天下之要旨。见到李治准备吃饭,遂问道:“你知道饭之何来否?”李治惶惶然答应道:“儿臣不知。”李世民于是教导道:“稼穑艰难,皆出于人力而来,为君者须不夺其时,方能常食此饭。”看到李治在苑中骑马,又问道:“你知道马吗?”李治想,此时父皇问此简单问题,定有深意,遂老老实实答道:“儿臣不知。”李世民进而说道:“马为代人劳苦者也,须与其休息,不能尽其力竭,则可以常有马也。”

李世民以饭、马之喻,告诫李治要理解百姓之苦,让其不夺农时,与民休息,不得轻用民力。

李世民此后见李治乘船,又问道:“你知道舟船的道理吗?”李治回答道:“儿臣不知。”李治深沉说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终有一日要继位,须常怀恐惧之心。”某一日,李世民见李治立于曲木之下,又问道:“你知道此树的道理吗?”然后谆谆告诫道:“此木虽曲,然得绳则正,为人君者无道,受谏则圣。”

李世民如此遇物则教,自己也觉得有些零碎,遂决意将自己多年君临天下的经验集而成篇,将之单独颁赐李治,作为其继位后效法的榜样。《帝范》共有十二篇,计有《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篇目。

玉华宫四处山色如黛,谷内气候凉爽宜人,李世民呆在宫内静心书写,两个月后方把《帝范》全部写完。此时已为夏末时分,李世民即起驾返回京城。

李世民那日自玉华宫回京后,将李治召到太极殿西暖阁,要对其教导一番。

那沓写就的《帝范》散着墨香,静静地躺在李世民手侧的案头上。李世民手指《帝范》,对李治说道:“我穷数月之功,将多年的为政经验集而成册,名为《帝范》,今赐予你。其中共分为十二篇,皆为帝王之纲,你可细细读来,用心体会,以修身治国,你拿去吧。”

李治恭恭敬敬上前取过《帝范》,躬身答道:“父皇日理万机,犹潜心于教导儿臣。儿臣即日起定日夕诵读,细心体察圣意。”

“嗯,你这一段日子勤谨学习,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心甚慰。这篇《帝范》,虽为我的经验之谈,然毕竟是纸面语言,你读来不免有枯燥之感,你须以平日的事例来加以对照,方有裨益。”

李治每每到了这位严父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今日也不敢张狂,见父皇称许自己,遂恭恭敬敬道:“儿臣在父皇教导下,又在重臣督教下,感到君王之学实在深奥,所以学习不敢稍许懈怠,唯想以勤补拙而已。”

“是的,我李家天下得你爷爷之力取得,那是何等的艰难。今后要想保有天下,不敢有一丝懈怠。你明白此节,就知道了肩头上的责任。我问你,近来你一面监国,一面修习,有什么新感悟吗?”

李治想了想道:“儿臣遵父皇之命,多阅前代史事,再与我朝相对照,感到有些不同。”

“有何不同?”

“前代君主或暴虐而治,或刑法苛重,其结果使国事衰敝。到了贞观年代,父皇无为而治,出现了农不劝而耕者众,法不施而犯者寡,吏贪者士耻于同列,忠正清白者比肩而立之局面。儿臣以为,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皆是父皇于贞观初年定下的‘抚民以静,唯重教化’国策所致。”

李世民闻言,心头晃过了“孺子可教”的话,点头道:“治儿,你能想到这些不同之处,不枉了你的这一番学习。不过,我并非采用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其中又有新意。你下去后可将‘文景之治’的做法与今日相比,看看有何不同之处,相信对你又有裨益。”

“儿臣谨记父皇训导。”

李世民看到李治那稚嫩的脸庞,心想阴差阳错,此子最终被定为储君,则千钧国家重担,终究要落在此子的肩头,心中又生出无限的感触,遂叹道:“治儿,你自繁华丛中长大,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这副千钧重担落在你肩上,我心中确实为忧。你明白我心吗?”

“儿臣明白。”

“为君者虽统驭八极,然要以舟水之喻常戒,常怀恐惧之心,我在这里送你两句话,即是要战战兢兢,若临深渊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李世民经历了隋末乱世,亲眼看到隋文帝造就的一个花花世界,竟然被隋炀帝败亡,对此感触良深。他即位之后,即对群臣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言,可见其恐惧之心。

这番道理,李世民能从亲身经历中体会,而李治就不能了。所以李世民在《帝范》中特别强调此点。

李治自从当了太子,也知二位兄长被逐出京外,自己方有今日之位,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他这些年来,眼瞅着父皇一日老于一日,愈感自己肩头上的责任重大,所以学习时比较上心,理政时比较留心,到了如今,与其初登太子之位的稚嫩相比,毕竟多了一些老成。他看到李世民在那里陷入沉思,遂说道:“父皇为教儿臣,如此呕心沥血书成此册,又谆谆逐条讲解,父皇日理万机,怎能因儿臣分心太多?儿臣下去后定细细诵读,有不懂的地方先问师傅,再不懂,方请父皇释解。父皇自辽东之役后,身体一直不大好,切莫过于操劳了,如此让儿臣难以心安。”

李治对李世民的关心确实发乎真情,多次让李世民怦然心动,使他认可了李治“仁孝”的名声。自从李治当了太子,李世民对其一言一行观察甚细,知道李治的禀性所致,绝不会像杨广那样掩藏恶性,在其父隋文帝面前装模作样,以骗取宠爱。

李世民点点头,问道:“治儿,你读此册,再以实际对照,可以有成。我问你,终有一天你要来主政,届时你如何来发号施令呢?”

李治愣了一下,觉得此话题太大,一时不好回答,过了片刻,方期期艾艾答道:“父皇将朝中重臣多授为东宫属官,儿臣猜测父皇的心意,是想让他们把贞观年间的好做法继续下去。”

“有什么好做法呢?”

“儿臣刚才观《戒盈》篇里写道:‘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是为父皇的为政之道。儿臣定以父皇为标,修身养性,抚民以静。还有,要继续推行二法,以诗赋取士,勇于纳谏,宽法慎刑。”

李世民微微颔首,认为李治的这几句话说到了自己心坎上。

李治接着道:“不管世事如何变化,父皇定下的国策,儿臣务必遵守,父皇办过的事,说过的话,儿臣绝不改动半分,总而言之,儿臣按父皇的法子来治理国家,那是一点儿都不会错的。”

李世民听到这里,心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让此子如自己这样开创一代盛世,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然让他延续自己的做法,国运可以继续昌盛,他也不失为一位守成之主。至于今后呢?子孙们能否千秋万代永为中国之主?李世民难以看到今后之事,也就懒得继续想了。

父子二人又谈了一会儿,李世民觉得有些倦意上来,遂挥挥手道:“我有些乏了,你先退下去吧。”

李治捧起《帝范》,恭恭敬敬地退出殿外。

时间倏忽过了数月,这日,李治为母亲长孙皇后追福而造的大慈恩寺落成。

大慈恩寺建于长安晋昌坊内,进入寺院山门,左右有钟楼、鼓楼对峙,再向前依次为大雄宝殿、法堂、后院。该寺占地一百二十亩,是长安占地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的建筑。

李治先到大慈恩寺走了一回,行到后院,看到此处环境清幽,房舍青青,心中想起了一个好主意。这日早朝之后,随李世民进罢早膳,李治小心说道:“父皇,大慈恩寺已建成,儿臣昨日去寺内观看,觉得此寺建得还算妥当。”

李世民点头道:“嗯,你母已逝去十余年,你有此心情为其建寺追福,不枉她养你一场,世人也知你的一片孝心。我近几日若有暇,可到此寺观望一回。”

“儿臣心想,此寺刚刚建成,寺内尚未完全收拾干净,待诸物备齐,僧人入住,再请父皇入寺观看。”

“也好。”

“父皇,儿臣有一事相请。”

“嗯,你说吧。”

“儿臣见此寺规模宏大,又是为母后追福所建,须觅一高僧为此寺上座。儿臣左思右想,觉得国内高僧中,唯玄奘法师最为著名,因请父皇恩准,让玄奘法师为此寺住持。”

李世民当即答应,说道:“好哇,玄奘应该为京中最大寺院之住持。那弘福寺由王君廓旧宅改建,如今已显得破旧,我早想为其翻建一番。现在大慈恩寺落成,倒免了一番工夫,可让人将弘福寺稍加修缮即可。治儿,你这个想法很好,我照准。”

“儿臣那日入寺见其后院建得还算整齐,其厅堂明亮,通风甚好,因想此处可为玄奘法师译经之所。儿臣又想玄奘法师在此处译经,更为母后追福不少,特请父皇予以赐名。”

李世民一直认为李治比较懦弱,认为此是君主的大忌。辽东之战后,李治一直候在其身边殷勤伺候,时刻关注自己的饮食起居,让其心中有了不少暖意。他还从李治身上,回想起与长孙嘉敏恩爱相处的场景,如此就抵消了李承乾和李泰为争皇位带给自己的冷意。李治今日呈请玄奘为大慈恩寺住持,李世民这一段时间与玄奘过往甚多,衷心钦佩玄奘的学识和修为,自然遂其心意。此事又与长孙嘉敏相连,让李世民心中更添暖意,他不事思索,当即答道:“如此,就命名为翻经院吧。”

“请父皇命笔,惠赐‘大慈恩寺’及‘翻经院’之墨。”

李世民笑容上脸,笑道:“治儿何以如此性急?”一边说一边走至案前,取笔题字。

数日后,由李世民亲笔书写的“大慈恩寺”和“翻经院”被制成镏金匾,悬于寺院山门和后院门头上。

玄奘自弘福寺移居大慈恩寺,又成为京城佛界的一件盛事。

是日,自弘福寺至大慈恩寺的两旁街道上,立满了金银宝刹和珠玉宝帐香舁。这些宝刹小者高一丈,大者高二丈,刻香檀为飞帘、花槛、瓦木、阶砌之类,其上遍以金银覆之;宝帐香舁鲜艳如花,辅以珊瑚、玛瑙、珍珠、瑟瑟等珠宝装饰幡幢。巳时正牌时分,载着佛舍利、佛经的香车最先起行,佛乐亦同时奏起。身穿大红袈裟的玄奘带领随行僧人护持佛宝,缓缓而行,其后为全城的僧侣,有一千余人;再其后为文武百官。僧人边行走边一路梵诵,仪式显得非常神圣。

是日,朝廷下令京城衙署放假一天,许多人来到弘福寺至大慈恩寺的沿街观礼。他们临街瞻仰盛事,散施祈福,只见幡花鼓舞,迎呼道路。

大队行到安福门下稍微停顿了一下,玄奘带领僧众向楼上施礼。原来李世民带领李治及后宫嫔妃此时站立在楼上,也来观礼。

京城士庶看到皇帝现身,一面欢呼,一面叩拜。

李世民在楼上面露微笑,然后擎起手中香炉,向玄奘及僧众致礼。再看李治、后宫嫔妃手中,皆有一个冒着袅袅香烟的香炉,他们目送下面队伍起动,然后再目送其渐渐远去。

玄奘入大慈恩寺的第五天,这日午后,萧瑀匆忙入寺向玄奘传旨:明日李世民要入寺观礼。

全寺上下顿时忙碌起来,沙弥们洒扫庭院,僧侣们在大雄宝殿内预习演礼诵经,以候李世民的到来。

翌日辰时三刻,玄奘带领寺内有地位的僧人,立于山门前迎接李世民的车仗。街道的石板路上,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街道两边,薛仁贵安排宿卫每隔十步站立一人,他们身板挺直,目不斜视。

李世民今日仅带领李治、萧瑀、褚遂良、马周等人入寺观礼,可谓轻车简从。他们到了大慈恩寺下车,玄奘等僧人前来施礼,并引导李世民等人进入大雄宝殿。

殿内香烟缭绕,香烛劲烧,僧侣们皆盘腿坐在两侧,低眉齐声诵经。李世民进入殿来,一径走到香案前,伸手取过一炷香,点燃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