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蚝旱酃冻希笾钡轿骱耗┠辏游髑甲宀柯渖跎儆牒旱酃⑸逋弧�

这正是赵充国的伟大之处,他也许读书不多,但是知道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战争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继续制造仇恨,军人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平安,而不是一味追求战功。弥合民族之间的仇恨,比单纯的厮杀要更有意义。终其一生,他都是这个态度。

【三】

羌族问题的解决,使赵充国在汉朝的威望无以复加,之后他再次退休,但是汉宣帝却命他“退而不休”,每次国家边境有事,汉宣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赵充国前来商议。每次赵充国都不计较个人得失,完全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发,为汉帝国分析利害,多次阻止汉帝国主动发生对外战争的企图。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也因此得到延续。公元前52年,这位一生操劳边事的名将溘然长逝,享年86岁。他起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末期,却大器晚成,成名于西汉帝国最后的辉煌——昭宣中兴时期。他主持军政期间,虽未对匈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安边持重的思想,多次击退匈奴对汉地的侵扰,使走投无路的匈奴人,从此走向了分裂,更诚心与汉帝国通好。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匈奴二部,北匈奴在汉帝国的打击下持续萎缩,南匈奴在汉宣帝在位时期,由呼韩邪单于率领,向西汉帝国集体投降。至此,汉武帝念念不忘的匈奴侵扰问题,在这时期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之一,赵充国功不可没。对于他的贡献,汉成帝时,黄门郎杨雄曾做赋称赞说“有汉中兴,充国做武”,可谓对他一生贡献的最好概括。


第十五章 陈汤了结北匈奴

位于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单于城早已是一片断壁残垣,曾经的康居故地而今依然纠缠在仇杀与暴力中。都说美国人赫赫武功天下无敌,可塔利班垮了,本·拉登还不消停,萨达姆上吊了,伊拉克还是乱如麻,相形之下,两千年前的中国将军陈汤却给美国人在同样的土地上上了一节生动的军事教育课。斩单于的赫赫武功在文人的记录下只有寥寥数笔,一句豪言却永远篆刻在史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时代的匈奴已非当年驰骋草原的天之骄子,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做了汉朝皇帝的顺民,北匈奴的致支单于沦落成了西域的恐怖分子,今天杀个汉朝使臣,明天劫掠个把商队,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可小打小闹总不消停。偏偏当时康居国的国王是个“有理想”的人,很想过把西域土皇帝的瘾,于是两位“难兄难弟”很快勾连一气了,致支单于住康居国的地,康居王仗匈奴的势,把丝绸之路搞得鸡犬不宁。套用《傻儿师长》里一句常用台词:这鬼日子没法活喽。

可这日子却越过越滋润,只因一个人的到来——陈汤。

之前,这位大将的名声就一个字——臭。老爹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还喜欢搞点腐败什么的,在天子脚下越混越抽抽,偏巧新任的西域都户甘延寿要带个副手,就把他从长安带过来了。

一路上,甘延寿吃惊地发现,这位几乎天天搞事的问题人物,居然出人意料地老实,每天闷着头赶路,但只要经过城邑山川,总要停下来观察一番,一双眼睛滴溜乱转,不知琢磨什么。甘延寿也懒得管,别惹事就好,到了任所,陈汤立刻跟领导摊牌了:老子来西域就是要惹事的,而且是惹大事——打匈奴!

甘延寿真以为这个下属神经不正常了,打匈奴?发兵,征召,事事都是大工程。陈汤的理由充分得很,致支单于横行西域,将来必成大祸,不打不如打,晚打不如早打。甘延寿实在被说得烦了,就客气了两句,那就等我向领导请示请示吧。陈汤这回是真打算干正事,几天后甘延寿生病歇班,陈汤一不做二不休,假借着朝廷的名义向汉朝驻西域的属军下调令,等甘延寿回过神来,城外已经黑压压集结了4万多大军,甘延寿气得直跺脚,这不是毁我吗?陈汤二话不说一把刀横到甘延寿脖子上:老子干都干了,谁敢阻拦这把刀不认人。事已至此,甘延寿只得仰天长叹,听你的,生死福祸全由天吧。

这得补充一句,冒用朝廷命令调兵看着简单,实际上是个高难度技术动作。换到当代,不但得有造假证的本事,还得有一张比卖拐还能忽悠的嘴皮子,试想一下,假如陈汤转世到今天,就算不当将军,没准还是个开皮包公司的大老板呢。

不过还是当将军好,当将军起码能给西域人出一口气,4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发了,先在赤谷城收拾了康居副王,杀鸡给猴看确实管用,一路上康居人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一枪没放就把汉军领到了单于城。这致支单于真是欠收拾,在城池上布列重兵,彩旗招展,还命士兵冲着汉军大喊:“有本事就来打我啊。”这个场景放在战争小说里还真眼熟,用这招的人,不是要设个埋伏引诱敌人来攻,就是要虚张声势震慑敌人,可这致支单于呢,是啥后手都没有,总之临死也要装一把牛,真个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你让我打,我就不客气了,4万汉军齐上阵,冲锋的冲锋,射箭的射箭,扔石头的扔石头,忙得不亦乐乎。致支单于派麾下精锐骑兵冲阵,汉军弩兵瞄准了一顿猛射,“天之骄子”们的骑术到底是有先人敏捷迅速的遗传,“嗷”的一声拔马逃回本阵,反把致支单于的城防冲得七零八乱。陈汤大手一挥,4万汉军齐杀过去,匈奴兵登时丢盔卸甲,关键时刻,还是致支单于的媳妇靠得住,大小老婆齐上阵,乒乒乓乓竟然又坚守到半夜,直到几十个老婆死伤殆尽,汉军终于彻底攻陷单于城,致支的脑袋被一个叫杜勋的汉军士兵剁了下来,终于光荣成为匈奴数百年历史上第一位被汉军阵斩的单于。

请原谅我把战斗的过程写得太简略,攻城本身实在无甚可写,致支单于充其量算是个破落贵族,与汉军实在不是一个等量级,凭一支坑蒙拐骗来的军队和一个名声狼藉的将军,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竟然就如此轻易地落下了帷幕。这以后,匈奴臣服,昭君出塞,烽火渐熄,一切都已顺理成章。只是得胜后的陈汤获赏微薄,又因贪污案被罢,后半生落寞在家,虽说德行有亏,但与他的大功业相比,实在不算匹配。

我想,是“忽悠”也好,“建功”也罢,是“德行有亏”,还是“瑕不掩瑜”,陈汤只是一个怀着扫灭匈奴志向的人,用坚定的信念与不择手段的方式去做一件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一件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们从没有做到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元前36年汉军攻陷单于城的那一天,对于陈汤本人和中国灿烂的历史,都一定很伟大。


第十六章 “昭宣中兴”全解读

说到西汉王朝历史上的著名盛世,今人知道比较多的,自然首推“文景之治”,然而作为汉武帝身后的汉昭帝、汉宣帝两任帝王在位时期,却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这时代的中国,享受着汉武帝北击匈奴后国威日强,边地渐安的和平局面,更从汉武帝晚期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局面下重新崛起,缔造了一个富庶强大的时代,甚至解决了汉武帝一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宣中兴”。

所谓昭宣中兴,就是公元前87年汉昭帝登基继位,至公元前48年汉宣帝病逝的这48年。这48年是西汉帝国的又一辉煌时期,对外,西汉帝国推行安边持重的战略思想,轻易不发动对外战争,对匈奴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以和平为主,却不放弃使用武力,积极防御的军事打击,使匈奴进一步走向了衰弱和分裂,渐不成汉帝国大患。同时,汉帝国依然延续了汉武帝时期对西域大地的积极经营开发,将广袤的西域土地,逐渐划入到西汉帝国的治下,从西汉帝国的附属国,变为了中华领土的一部分。汉文明依然跨过丝绸之路,持续远播四方,这时期与中国通好的国家,向西已经到达了今天波斯湾西亚地区,中国的丝绸更跨过了地中海,远播到了罗马地区。对内方面,这时期的汉朝统治者,在继续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改革成果的同时,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用儒生,尊崇儒术,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厉行与民休息,而汉武帝时期建立的高效率税收体系,更保证国家可以积累足够的税收财富,政府的行政运转效率大大提升,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段文治武功都可称道的时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昭宣中兴。

【一】

昭宣中兴的开始,起于公元前87年,汉昭帝刘弗陵即位,那时候的刘弗陵,只是个8岁的孩子,真正主持国策的是毁誉参半的大将军霍光。

作为汉武帝时期留下来的首席辅政大臣,霍光在汉武帝时代一直是个出名的谨慎人。他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汉武帝的晚年,他官至光禄大夫,他以小心谨慎著称,谨慎到每天来上班,走多少步,都有明确的数字,这种谨慎小心也让他躲过了汉武帝晚期的历次政治斗争,特别是著名的“巫蛊案”。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被权臣江充“用巫术谋反”,这场陷害案的真正策划人,是此时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李广利,李广利一心想拥戴其外甥昌邑王为太子,因此与丞相刘屈髦合谋,全力陷害太子。这场政治风暴席卷多人,包括大将军卫青的子女,丞相公孙贺一家皆因此获罪,为了证明清白,太子刘据愤然起兵,诛杀了大兴冤狱的江充,却被“老糊涂”的汉武帝误解为谋反,结果一场内讧,太子刘据被杀,其母卫子夫自杀以证清白。巨大的政治变动,给晚年的汉武帝以沉重打击,之后他选择了钩弋夫人所生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但为避免后宫专权之祸,忍痛处死了钩弋夫人。在辅政大臣的选择上,他选择了小心谨慎的霍光,以“周公辅成王”的图画展示给霍光,表达了对霍光的期待。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受命辅政,担起了汉帝国这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

刘弗陵即位初期,内外的麻烦都有。内部方面,与霍光一同辅政的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不甘居于已是大将军的霍光之下,因此相互串联,阴谋发动叛乱。他们先勾结燕王刘旦,里应外合诬陷霍光谋反,但汉昭帝刘弗陵是个聪明人,一眼识破了其中的诬告,并要追查主谋,为了掩盖罪行,上官桀干脆准备发动政变,计划由长公主宴请霍光,席间突袭杀死霍光,然后废除汉昭帝,迎接燕王刘旦即位。霍光表面谨慎,内心却如明镜,他假装不动声色,却抢在上官桀们之前动手,火速逮捕了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粉碎了这场未遂的政变。之后,上官桀们被满门抄斩,参与谋反的燕王刘旦和长公主畏罪自杀。可叹的却是上官桀和桑弘羊二人,上官桀和霍光本是儿女亲家,但权力面前,依然如此无情,桑弘羊却更可叹,若没有这笔叛乱,他本可以以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的身份名垂青史,孰料权力诱惑下利令智昏,以至于晚节不保。

粉碎了上官桀的“反动集团”,使霍光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完成汉武帝临终的嘱托。谨慎小心的他,在这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减负”,即不断减免汉武帝晚期的各种赋税,与民休息。值得一提的,就是公元前86年,西汉帝国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即在民间召集贤良,与朝中辅政大臣一起,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讨论。会议期间,从民间邀请来的中下层学者们,猛烈抨击西汉帝国这时期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各项政策,而桑弘羊等人却极力反驳,要求继续延续这些既定方针。作为执掌国家政权的大将军,有“决定权”的霍光采取了公正的态度,对于垄断过甚的盐铁官营政策,决定取消其中酒的专卖,给予民间经营权利,但依然保留着对盐铁经营的控制。而对于对减轻老百姓负担有利的告缗、算缗政策,有限度地减少了征收税赋的比率,废除了“告缗”的苛刻条令,杜绝了告密风气,维护了国家稳定。既没有全盘推倒重来,又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对比中国古代政坛上习惯搞“一刀切”的政治风气,可谓开明的多。

在经济上与民休息的同时,汉朝对匈奴的态度,也是恩威并施。一面主动向匈奴发出和平信号,一面不放松武备,在边境上继续发展屯田,整军备战,多次击退匈奴的入侵。这时期的匈奴变化甚多,击败李广利的狐谷鲁单于,虽然得意洋洋地自称匈奴是天之骄子,写国书羞辱汉武帝,但他本人在公元前85年就与世长辞,看不到匈奴重新雄霸的一天。他的死,给匈奴内部带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他的助手右谷蠡王不满意自己没有接班,公然反叛新单于,因此匈奴帝国陷入了内战之中。而此时汉帝国又有另一员杰出的名将赵充国,多次击败匈奴人,迫使匈奴重新与西汉帝国修好。这时期的汉帝国,史称“四夷宾服,百姓充实”,在汉武帝末年走下坡路的西汉帝国,又开始重新爬坡了。

汉帝国开始爬坡了,汉昭帝本人的健康状况却持续滑坡,这位8岁登基的少年君王,对霍光信任有加,国家大事尽可能委以处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霍光也很识趣,越来越多的将政权移交给汉昭帝。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位少年睿智的君主,很可能成为一代杰出的圣君。但意外偏偏发生了,公元前74年四月,汉昭帝即与世长辞,年仅21岁,临终前的最后一道诏书,是下令将全国农业赋税再次减免十分之三,对汉武帝“与民休息”的遗嘱,可谓贯彻到底。

【二】

汉昭帝的突然去世,让汉帝国的皇位再次出现真空,尤其麻烦的是,这位少年君王并无子嗣,因此理论上说,此时汉帝国的诸侯王们,特别是汉武帝的直系子孙,都有登基继位的机会。身为大将军的霍光,再次担负起了辅政的重任。经过挑选,首先确立为皇帝的是昌邑王刘贺,他是汉武帝的直系子孙,汉昭帝的侄儿,根正苗红的接班人,但这位刘贺却是个“败家子”,登基后就知道游玩享乐,在来京继位的路上,他就纵容手下人抢掠民女,根本没有皇帝的样子。这时期的皇帝是说了不算的,废立大权完全操控在霍光的手里。忍无可忍下,霍光在刘贺登基的第27天,就召集群臣,宣布废除刘贺。之所以这么顺利,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霍光此举得到了此时手握兵权的名将赵充国的支持,赵充国在宣帝时期得到的信任,也与此有关。

刘贺被废后,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被立为皇帝,这就是昭宣中兴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汉宣帝。这位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他的祖父,就是当年巫蛊之祸中举兵的太子刘据,因被祖父株连,刘病已出生在监狱之中,并长期生活在民间,这段人生经历也让他深知民间的疾苦。霍光废刘贺时,刘病已虽然已经恢复了刘家的宗籍,但并没有爵位,是从民间迎立到皇宫即位的。在汉朝的历史上,除了汉高祖刘邦外,他是又一个百分百的平民皇帝。

但这时期的刘病已很明白自己的身份——傀儡。事实上刘病已即位后,国家大权包揽于霍光之手,而谨慎小心了一辈子的霍光,在这时期也彻底反弹了,大权独揽不说,为人更飞扬跋扈,尤其是他为了控制汉宣帝,竟然将汉宣帝的结发妻许平君毒死,以使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做皇后。许平君在汉宣帝贫贱之时,与他相濡以沫多年,为人朴素低调,但权力斗争注定无情,她的离开,是汉宣帝一生的一件痛事,之后很多年,汉宣帝还写诗悼念她。

许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