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校园到职场-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训练,不仅对我的理科课程有帮助,对政治课也帮助很大。政治课的考试,除开基本的概念外,分析类型的考题,我基本不用去背相关的内容,靠自己的分析能力就能解题。乃至于在高考前夕,我的母亲看我根本就不大背政治,便找到了我的政治课老师李杰,希望他管管我。可是李杰老师告诉我母亲:“你儿子不用背,他会分析。”结果高考的时候,我的政治课成绩远高于我的语文成绩。
这种热衷于培养自己分析能力的做法,也给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不过这是后话了。
回首中学时期,这种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这种能力的获得,使得我养成了一个自然的习惯,就是不断地从实际工作中,去学习、总结、认识各种规律性的东西。它使得我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事,而是能够面对新的问题,寻找新的规律和方法。它有效地提高了我应对新挑战的能力。
日后在工作中,几乎每次面对不熟悉的问题和挑战时,我基本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与我当初的这种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有直接关系的。
由于受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天生的懒惰等原因,我们常常幻想能够在自己的人生路程中,遇到“高手”指点,在“面授机宜”的时候,学到千古不传的“秘籍”,从而能够瞬间“脱胎换骨”,一步登天。
其实,世间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大都非常简单,学到这些道理并不一定需要“高人”传授。这些道理对于我们能否发挥作用,根本上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在于我们是否真的相信那些简单的道理,愿意把那些道理变成自己有效的行动,并且能够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不付出长期艰苦的代价,期望走捷径投机取巧,我们可能难以有实质性的进步。古人云:少不看西游。可能就是希望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少一点无益的幻想,多做一些脚踏实地的努力吧!
程昕简单的点拨,帮助我超越了流行的学习方法,没有走一味模仿和死记硬背的套路,培养出独特的分析能力,而又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学有所成。我对他一直心存感激。
高屋建瓴
我上中学的时候高中只有两年。在高一的时候,我们便面临高考的压力了。高考对我们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机会。我觉得平时学得再好,到时候会有什么表现也很难说。
在中学的时候,我慢慢地开始喜欢听大人谈话聊天。我父母的同事有的也喜欢和我聊一些事情。有一次在与我母亲的同事柴叔叔闲聊当中,我突发奇想地问他,如何才能保证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柴叔叔给我的答案也是非常简单:“你想,如果你有了中学老师的水平,你是不是就有很大把握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了?”
这话对我的启发挺大。我觉得蛮有道理的。所以,立即投入行动,开始搜集购买专门给中学老师用的参考资料。
这些专门针对中学教师出版的参考资料不是习题集,而是与我们的课本配套的,对课本内容所做的更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并且提供了一些超出正常课程以外的知识内容。
做题对我来讲从来不是一件乐事,但是看这些分析讲解的材料,我很是乐在其中。尽管其中的很多内容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是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我对于自己学习的内容有了新的理解,并且能够从高一点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内容,有效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很难准确地说,这种做法到底给我带来了多少收益。可是它让我慢慢地体会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你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你目前所作的事情的话,你就有更大的把握把目前的事情做得更好。只拘泥于眼前和现实,其结果很可能是被困于现实之中穷于应付眼前的问题,难以有出色的表现。这种认识,通过两年左右的实践,逐步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喜欢跳出来看一下。
这种认识,特别是习惯的养成,对我日后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在我工作以后,我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一些与我当前工作有直接联系,但是又超出了我直接工作范围的知识和问题。它一方面能够帮助我把眼前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使得我在做眼前工作的同时获得了超越,但这一超越又没有脱离眼前的工作。我认为这是我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超越现实是为了更好地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事情;脚踏实地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基础,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能够把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顾眼前的工作,或完全脱离眼前的工作去好高骛远,这正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超越逻辑思维
说来许多人或许难以相信,中学时代我感到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是遇到了一位出色的、连续教了我三年时间的政治课老师。
他就是吉林省的特级教师,后来出任我们学校校长的李杰。
那个时候,大家基本上是把政治课当成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学的没有用处的知识,乃至说教或教条。李杰老师的非常之处在于,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对于教学的内容充满了热情和真诚。由衷的真诚,是可以产生完全不同效果的,更何况*主义哲学,并非是简单的说教或教条。
我不敢说李杰老师对哲学有多么深的造诣,而且他当初教授的内容,也是非常标准的。但是,我却被他的讲课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真诚,由于用心,他总是尽量用我们这个年纪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那些让很多人感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或难以捉摸的哲学概念和原理。对于很多的问题,他总是认真地讲解最后那些结论是如何用哲学原理分析出来的。本来就讨厌死记硬背的我,对他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自然非常感兴趣。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便很认真地去学习如何应用那些辩证法的原理去分析问题。
那一段时间,也正是我在程昕的启发下,努力地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时候。所以,李杰老师讲的那些方法,我也尝试着用到我其他课程的学习当中。
回想起来,尽管李老师教给我的无非是标准课本中的那些普通的道理,但是,他培养了我对哲学持续至今的兴趣,让我初步学会了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应用那些道理。从根本上来讲,李老师在我这个日后受尽了严格逻辑思维训练的理工科学生的头脑中,种下了辩证思维的种子。这使得我在日后,特别是在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局限于简单的逻辑思维,而能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上大学以后,我读了不少哲学方面的书。从西方到东方,从古代到现代。至今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
我的第一本书《我的职场十年》在网上连载以后,有一个朋友给我发来邮件,说非常羡慕我所具有的系统思维能力,并询问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在给他的回复中我告诉他,如果他对哲学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尝试帮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否则的话,我就无能为力了。这个朋友后来没有给我回复。
哲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基于逻辑的学问或知识。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特别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感悟。我的经验告诉我,学习哲学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更需要心血。李瑞环同志退休之后所作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应该是他自己一生的实践感悟,而不是为了宣传说教。
人类文明到目前为止,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便是科学。科学,绝大部分内容是建立在严格的形式逻辑之上的。由于科学的辉煌,它逐步开始越界。许多人把科学的思维方式当成的唯一的思维方式,甚至把科学的很多原则和理论简单地当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乃至检验客观存在的真实性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成为了一些人的宗教。其实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基本精神。
科学只是揭示了这个世界很少的一类现象。它使用的方法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其实,即使在科学当中――比如描述微观物理世界的量子力学――确定性的形式逻辑的方法也已经不适用了。绝世天才爱因斯坦,因为固执地认为物理世界一定能够用确定性的逻辑来描述,而致死都不承认基于统计方法的量子力学。这从一个方面显示出科学给人类思想带来的误导可以是多么的严重。我们应该给科学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是把它当作至高无上的宗教。
到了社会和生活的其他领域当中,我们固然离不开逻辑分析方法,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要依靠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悟这个世界。缺少哲学和心灵的引导,逻辑分析推导出的,很可能是荒唐的结论。
多年严格的科学训练,培养了我脚踏实地的作风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而哲学的熏陶,则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更为完整而真实的图景,帮助我更好地面对物理世界之外的复杂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杰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一个更加丰富和完整的世界的窗户。它不亚于科学训练对我的帮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终身受益。
人性的第一次锤炼(1)
在我的人生当中,至今为止对我正面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应该是我高中最后一个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彭延新。
在中学时期,我们从初中到高中,每年都要重新分班。高中最后一年,刚刚分完班,在教室里面我们静静地等待着新的班主任的到来。彭老师进来的时候,手中拿了一份我们这些学生的名单。他那严肃的表情,让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冰冷。
在对大家表示了问候之后,他说:“我刚刚看过名单,感觉还不错。我看到有一个叫谢耘的。谢耘我不认识,不过我教过谢耕。哥哥学得很好,想来弟弟也应该不错吧。”
第一次见面,完全没有了解,竟然受到老师这样的恭维,我实在有点受宠若惊。幸好尽管在这最后一年当中我几次惹得他大怒,但是最后高考中我没有让他失望。
高中的最后这一年,是一段我终生难忘的时光。
十七八岁的我们,正处在最浮躁的阶段。自己想的、说的和做的,常常很难有效地统一。而且头脑中也存在着相当多互相矛盾的东西。
在这个阶段,遇到高兴的事情,可以忘乎所以;被高尚所感动,便发誓要洗心革面;遇到诱惑,则放纵自己;产生了恶果,又后悔不迭,垂头丧气。
即使像我这样的好学生,也会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不愿听老师的讲课,而在后面与其他的同学搞一些完全与课堂内容不相关的事情。以至于我的代数老师,忍无可忍,告状告到了彭老师那里。
为此,彭老师先后三次在班上气愤地瞪着眼睛说:“后面几个大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觉得自己挺了不起,全都懂了。老师辛辛苦苦在前面讲课,你们在后面搞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自己不学,还影响别的同学!高考是决定你们一生的事情,你们还这样不当回事!”这件事情,过了20多年以后,还有老同学在见面时起向我提起。可见当时彭老师愤怒到了什么程度。
在这一年当中,彭老师给我们不厌其烦地讲得最多的道理就是:“你们不再是小孩子了,不能一味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放纵自己。要有理智,要学会用理智来管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只有这样,你们才会有出息。”
我有一个比较难得的优点,那就是只要别人说的有道理,我就会努力去做。彭老师讲的道理,我非常认同。不过让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和女孩子们学着有理智,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当时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写了一篇作文,特别能代表我们当时的状态。彭老师可能也觉得这篇作文挺有趣,就在班上给我们读了其中的一段:
听了老彭老师的话,我下决心从不睡懒觉开始培养自己的理智,利用早上的时间学习英文。晚上睡觉前,我把闹钟放在枕边,时间定在了早上六点。
第二天早上六点整,闹钟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可是我的眼睛怎么也睁不开。我就在嘴中不断地鼓励自己“我要有理智,我要有理智……”在自己鼓励自己的声音中,我又睡了过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秉性的改变确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况且人天生就是一种感性动物。理性大部分都是后天被逼出来的。我相信彭老师的话,不能用理智管住自己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所以,我就像当初按照程昕教的去努力学习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时一样,在实际中努力管住自己,培养自己的理智。尽管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甚至也不知道我走的路是否能够引导自己走向成功,但我唯一确信的是彭老师给我们指出的是正确的方向。
人性的第一次锤炼(2)
这种努力,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的。比如,我非常讨厌死记硬背。可是,我父亲告诉我,学外文最好的方式不是背单词,而是背课文。我早就这样做了。可是到了高中,课文越来越长,我就放弃了。高中的最后一年,我重操旧业,每天早上起来背课文,要求自己把学过的每一课,都要在学完之前完整地背诵下来。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大学学习期间。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看出对自己秉性改变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彭老师当时给我们经常讲的另外一个道理就是:“你们的考试成绩不好,不要把原因归结为老师题出难了,或者是自己没有发挥好。考试成绩不好,就是你们没有学好,要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你们要日参省乎己。”
这句话如果较真起来,当然有问题,大可以批驳一番。可是它确实包含了宝贵的真理,给了我决定性的帮助。
在高考前,发生了一件相对比较大的事情,彭老师的这些教诲在我的身上猛然间发挥出了关键性作用。
那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这次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72分。学得好的同学都在90分以上。这72分当时把我彻底打晕了。尽管我的成绩排名进不了年级的前五名,可是在前二三十名没有问题。除开竞赛,以前在任何考试当中,我还从来没有考出过这样糟糕的成绩。何况高考即将到来,高考前的复习已经到了尾声,基本只差最后进考场了。
所以随后的几天里,我如堕地狱,未来就像一个要把我吞噬掉的魔鬼。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恐惧,我真的希望世界已经毁灭。精神恍惚了几天以后,我逐步镇静下来,理智开始占了上风。我告诉自己,恐惧是没有用的,我现在唯一需要做的,是按照彭老师讲的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在仔细回顾了考场上的过程以后,我认为我的问题出在了做题少、不熟练上面。高考的时候,题量比较大。没有一定的熟练程度,是考不出好成绩的。数学是我在中学时代最不喜欢学的一门课程。我觉得它太抽象,看不到与真实世界有多少联系。本来就不喜欢,而我又讨厌多做题,认为那不是本事。特别是程昕教了我如何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后,就更忽视多做题的重要性。所以不出问题反倒不正常了。
凡事有利有弊,该下工夫的时候不可吝啬,但是又要能够做到钻进还能再钻出来。这是我从这件事情上得到的一个教训。
确认了问题,我便硬着头皮,去找那个去彭老师那里告过我状的代数老师。我很幸运自己遇到了许多负责任的老师。代数老师没有计较我以前对她的不尊重,把上一届学生用的数学综合练习题全部借给了我。
我一口气把那厚厚的一本综合练习题从头到尾做了一遍。最后在高考中,我考出了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