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说和发现教学模式
布鲁纳虽然没有提出系统学习论,但他的许多思想对学习和教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一,他于1956年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发现被试推理策略的差异,提出思维策略的概念;其二,他发表的《教学过程》一书突出教材结构,强调发现学习,区分了普遍迁移和特殊迁移;其三,他于1964年提出儿童表征外部事物的方式从动作式表征到图像式表征,最后到符号式表征的三种表征方式;其四,1966年他出版了一本探讨教学论的文集,指出了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区别,认为学习论是描述式的,“教学论是处方式的,因为它提出了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法则,并提供了测量或评定结果的技术”。他还认为,教学的理论是规范化的,因为它树立了需要达到的目标,并论述了达到目标的条件。
布鲁纳(1966年)说道:
……总之,教学理论所关注的是,人们想教的东西怎样能最好地被学会,它所关注的是改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
这不是说学习和发展的理论同教学理论毫不相干。事实上,教学理论一定既注意学习又注意发展,并且必须同它所赞同的学习和发展的那些理论相吻合。
布鲁纳进而指明教学理论必须包含的四个特点:
第一,学习的倾向(predisposition to learn)。教学理论必须注意那种将使儿童入学时具有乐于学习和能够学习这一心理倾向的经验与背景。
第二,知识的结构(structure of knowledge)。教学理论必须规定大批知识组织的方式,以便学习者能够很轻易地掌握这些知识。
第三,序列(sequence)。教学理论应当规定呈现教材最有成效的序列。
第四,强化(reinforcement)。教学理论应当规定奖励的性质与步速,促使外来奖励转化为内部奖励。
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论及其中蕴含的教学论思想
奥苏伯尔对行为主义和机械联想主义心理学家混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区别,混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将动物学习规律和人类机械学习规律推论到人类有意义的学校学习的倾向,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能够解释课堂上知识和智慧技能学习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不是言语符号,而是言语符号所携带的意义。教师的任务是设法把这些言语符号所携带的人类能理解的意义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这也就是学校智育的任务。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论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能促进学习迁移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上位的、包容范围广的概念和命题,原有观念的巩固和清晰,以及原有观念与新学习的观念之间具有可分辨性。
第二,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所以重复练习是影响机械学习和保持的主要因素;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主要因素。
第三,意义习得的主要形式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而在学校教育中接受学习是最主要形式。
第四,认知组织的原则,在纵向上,是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在横向上,是融会贯通。
第五,在有意义学习中,原有认知结构和动机是推动新的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但两者起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奥苏伯尔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教学论,但其学习论观点蕴含可以操作的教学论思想。
第一,由于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可以把智育目标定义为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及其三个变量。
第二,由于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模式可以具体指导概念和命题知识学习过程和条件的设计。
第三,由于接受学习是学生习得知识和智慧技能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的理论可以为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讲解式教学提供具体指导。
第四,为了促进知识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组织,奥苏伯尔提出了设计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促进知识组织的技术。
第五,由于奥苏伯尔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三个成分构成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年龄阶段不同,适当利用动机的这三个成分来推动与维持学生的学习。
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与生成技术
维特罗克兼用学习的信息加工观和认知建构观指导学科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经过长期理论与应用研究,他提出了生成学习理论。生成学习包括四个主要成分,即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经验。生成是指形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动机是指积极生成这两种联系的愿望,并且把生成联系的成效归因于自己努力的程度。注意是指引生成过程的方向的因素,它使生成过程指向有关的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先前的知识经验包括已有的概念、反省认知、抽象知识和具体经验。
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发了一系列生成技术,以促进学习材料之内以及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双重联系。前一联系被称为文内联系,是教材编写者应注意的;第二种联系被称为文外联系,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注意的。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研究及其教学论含义
好的教学不能停留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和善于学习这种能力的本质是什么呢?哲学取向教学论不能回答这个问题。1956年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人工概念中发现不同被试在归纳人工概念的本质属性时,采用了不同的思维策略,而且对思维产生了不同效果。20世纪70年代加涅把认知策略作为五种学习结果之一。此后儿童认知策略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为了解决认知策略训练的迁移问题,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概念。元认知(又译反省认知),被定义为认知的认知。它在人的学习、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中起监测和控制作用。例如,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浏览文章标题、文中大标题和小标题,根据已有经验大致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具体阅读策略)。在阅读时,他必须时刻监测所读文章的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猜测相符合。如果相符合,则阅读顺利、流畅。如果发现文章内容与自己的预测不符,他可能会停下来思考,或回头再读并作出应留意的记号等。这些活动反映个人的元认知在起调控作用。
尽管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研究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而且研究的难度高,但可以从已有的研究中引申出若干认知策略的教学论原则。
第一,研究表明,支配认知策略的是一类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是内隐的,个人不能用明确的言语把它们陈述出来,但它们都能对人的认知活动起调控作用。为了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认知策略训练,训练者必须明确向训练者陈述支配策略活动的规则是什么(这里的规则常常是启发式的),使内隐的规则外显。
第二,策略训练应与动机激励相结合,使儿童或青少年体验到新学习的策略能有效提高他们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成功率。
第三,策略训练应与元认知训练相结合,被训练者不仅应知道要训练的策略是什么,而要在变式练习中体会到策略应用的条件。
第四,策略有简单的,如为了控制注意可以在阅读的材料上划线;为了延长短时记忆,可以复述。这些策略可以在短时内学会。复杂的策略主要指思维与推理策略,如作家在写文章时的构思策略,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使用的推理策略。这类策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
第五,研究表明,策略教学不能离开学科内容单独进行,而应该结合学科内容渗透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教学。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及其教学含义
人类的学习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而且有人格与品德方面的学习。知识与能力学习主要解决知不知与会不会的问题,而人格与品德学习主要不是解决知不知与会不会的问题,重点是要解决愿不愿意的问题。如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残、孕让座不是知不知与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加涅把这类学习称为态度学习,也有人称之为情感领域的学习。班杜拉提出的个人因素(P)、环境因素(E)和行为因素(B)三者相互作用的社会认知论能较好地解释人的态度、价值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可以用看电视为例说明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人的喜好(P)影响他们从可以利用的频道中在何时和选择什么节目收看(B);通过人们的观看行为,他们部分影响了电视环境的性质(E);而电视环境提供的选择范围也部分影响了观众的喜好。所以观众喜好、收视行为和电视节目这三者彼此相互影响。但在这三者的相互影响中,班杜拉强调人的认知作用,因为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需要经过人的认知的中介。
为了具体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怎样受环境影响,班杜拉区分了两种学习: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亲历学习是指个人亲身经历的学习,如儿童在路上拾到东西后,将拾物交给老师或其他人。儿童的行为受到成人的赞扬,其行为受到强化,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观察学习是指个体观察到其他人(班杜拉称为榜样)做什么,他会模仿榜样,表现出相似的行为。观察学习不仅受人的榜样的影响,也受电影、电视或文学作品中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影响。制约观察学习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替代强化,即观察者看到榜样表现出某种行为,其行为受到奖励,在观察者身上会产生强化作用;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在观察者身上产生抑制作用。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主要由四个成分构成。这四个成分是:榜样展现的事件→集中注意→保持从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复现习得的行为→在动机作用下重复已习得的行为。除外部事件之外的四个成分都是学习者自身的内部过程。
班杜拉等还提出观察学习受如下六个因素影响:
① 儿童发展状态:随着年龄增加,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更长,能运用策略保持信息,并激励自己去行动;
② 榜样的特征:榜样显示越有能力,有地位,有权威,儿童越容易模仿他们的行为,所以父母、教师、体育明星、影视明星都易于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
③ 榜样的行为后果:榜样展示的行为后果如果传递了受人重视或得到赞许和奖励的信息,这样的行为易被模仿;
④ 后果的预期:观察者认为是适当的并能将导致奖励后果的行为,将易于受到模仿;
⑤ 目标定向:如果榜样展现的行为有助于观察者达到目标,则易于吸引注意和被模仿;
⑥ 自我效能感:如果观察者认为他们有能力学习与执行榜样所示范的行为,那么他们将注意该榜样。类似榜样的观察影响自我效能感(“如果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可以引申出许多重要的德育与行为习惯教育的原理。第一,榜样是青少年行为模仿的源泉。榜样有现实的,如父母、教师,也有符号化的,如媒体中呈现的人物。榜样的影响有积极的与消极的,榜样无处不在,其影响也无处不在。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多接触好榜样,避免不良榜样的影响。第二,观察者看到榜样行为后果是决定其是否重复榜样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都应向青少年显示,榜样的不良行为应带来不良后果,从而避免儿童和青少年模仿榜样的不良行为。第三,由于强化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教师可以利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这三种形式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涅的《学习条件》和《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于1965年出版《学习的条件》一书。该书于1970年、1977年、1985年三次修订再版。1985年版的书名改为《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在《学习的条件》的基础上,加涅于1974年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一书。该书于1979年、1988年和1992年三次修订再版。《学习的条件》阐明学习结果分类,每类学习结果的外部行为表现和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加涅提出了不同于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他称这种教学论为任务分析教学论。其含义是:教师和教学设计者应对作为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类型学习规律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佳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最后根据每类学习结果的不同性质进行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学设计原理》一书则是其学习论和教学论思想的具体运用,该书成了西方教学设计的经典。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应用价值
第一,概念经过严格定义,由这些概念构成的规则具有可操作性。科学取向教学论建立在经过实证研究获得的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从实证研究中得出的学习规律是具体的、有条件限制的。建立在这些学习规律基础上的教学论也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例如,哲学取向教学论论述的教学过程依据哲学认识论,把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个阶段。从科学取向教学论来看,学习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类型和过程细分以后,教师的操作就方便了。而且教学类型细分以后,教学不再是“教无定法”,可选择的方法十分有限。如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教具体概念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先呈现概念变式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概念本质属性的方法。教定义性概念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像具体概念一样,采用从例子发现概念本质属性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下定义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列举若干例子,说明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方法。
第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由于科学取向教学论具体,易于操作,用该理论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助于教师较快掌握教学技能。189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种艺术。”在詹姆斯的这一论断发表近70年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A。es)认为,在教学中“专家”或“熟练者”的能力无法直接地传授给其他人,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方法”不是“公开的”。在这个教师算是“好的”有效的方法,对那个教师而言未必就是好的。(es, A。W。 (1965)。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但是科学取向教学论及其相应教学设计技术的出现能够使教学更富有科学性。例如,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因其艺术性成分多,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和语文教材教法培训教师,一般收效不大,教师的成长需要经过长期摸索。在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论将语文教学目标分解为语文内容知识(所谓文以载道的“道”)教学,语文基本技能(即学生正确运用字、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教学,语文高级技能(即谋篇、布局、选材、文章详略等读写策略)的教学和语文本身的知识(如语法知识、写作知识等)教学。语文内容知识和语文本身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重点是语文基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