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培养女儿上北大-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儿子的学校还没放寒假,儿子也没回来。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比他和妻子住的屋子还干净许多,我以为他儿子马上要回来,是刚收拾干净的。但他却说不是,然后他用并不是玩笑的语气说:“你们读书人都是圣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在我眼里,你们就是神,我也当神来供着,没事的时候,我和他妈都喜欢来这个屋子里看看,然后擦擦桌子打扫一下卫生,心里就感觉特别踏实。”
我一下明白他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好了。我也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我知道,在这位父亲的眼里,读书有文化就是神圣的事情,而读书有文化的儿子,在他心目中就是神,他用对神一样的虔诚看待读书、看待儿子、教育儿子,如果儿子不好好读书,学习成绩也不好,那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父母虽然不能自己读书来影响孩子,但父母把读书当成神圣的事情,孩子当然也会觉得读书神圣,用神圣的心态去读书,当然会有好的成绩。
我的女儿看的书多,文科方面一直很好,所以许多人便说女儿跟了我,文科当然不会错。这种判断当然有一定的道理。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就问我书是谁写的,我告诉她是作家、学者,还有科学家,就是有知识的人写的。后来女儿又问过我,说是不是要写书,就得好好学习。我肯定地告诉女儿是这样的。女儿虽然不再说什么,但我知道此时的女儿在想什么。女儿六七岁的时候,我已经发表了不少的小说,也有不少的退稿,有次又有退稿回来,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写作不容易的一些事,女儿突然对我说:“爸爸,写作这么辛苦,你干脆不要写了。我要好好学习,等我长大考上大学,我替你写。”
让孩子学习,父母先要学习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但在孩子幼年时,父母就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孩子完完全全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孩子会跟着学,而且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形成,父母做好了,孩子就不会差到哪里。我们不要低估了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如果父母努力学习并且把学习当成头等大事,孩子通过日常的观察体会,自然也会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对这个问题,我还是用实例来讲的好。
结婚前,我和妻子就都在大学工作,但学历都不高,学习的压力非常地大,而且我又挤时间写小说。生了女儿后,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一间屋子,一间屋子最宽敞的地方就是床,唯一的一张桌子也靠床摆着,上面还要放许多东西,我们学习时当然也只能在床上或者桌子上,在孩子的眼里,也许每天我们大人要干的事就是看书或者趴在桌子上写东西,而且在她看来这些东西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大概是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回来,发现女儿把三百字一张的稿纸的每一格都用钢笔画得满满当当,而且是那么地认真,那么地专注,一个空格不漏,每个空格至少都有弯弯曲曲的十几画,每一笔画又都是那么的细小,那么的仔细,也许在她看来,我整天趴在那里写东西,就是要把稿纸的空格画满画黑,因为在那张稿纸的最上面,我已经写了一行多。这件事让我和妻子大笑了一场。那时女儿由我父亲带着,以后父亲多次抱怨说孩子看到稿纸就要画,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画不满不离开。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是我们影响的结果,而且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个结果会让她喜欢上学习写作。后来我们慢慢又发现,女儿特别喜爱书,也特别爱看书,一个人玩的时候,就拿出她自己的那些图画书安安静静地看,有时也拿起我们放在桌子上的书一张一张地翻,虽然一个字不认识,但样子就像读书,而且拿书的样子也很像我们。也许是女儿每天都和书做伴,或者是对书有了依恋和感情,反正是带女儿到商店时,商店里那么多东西她都兴趣不大,如果看到书(那时的国营商店也卖书),就很兴奋,就要拉着大人到书柜前转,可见她以为书是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整天看书对她的影响,而且她喜欢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是如饥似渴,因老师不允许把那些课外的书带到课堂,从小学到初中,女儿为了看她喜欢的那些课外书,总是在学校就努力把家庭作业做完,放学后就一路小跑回到家,然后从书架上找出几本书一次放到床上,然后便趴在床上看。其实中午或者晚上那点时间她也看不了多少书,但她总是一次要拿几本放在那里,那份贪婪那份如饥似渴可见一斑。现在我敢说,我女儿爱学习喜欢学习,就是我们爱学习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试想,我们进门就看书学习,她还能干什么?当然她也要看书学习,久而久之,不但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培养了读书的兴趣,也建立了和书的感情,这样书就成了她的伙伴,书也会让她受益终身。
不同的情况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女儿出生后的第四个春节我们又回老家过年,那时我的母亲、二哥和弟弟住在一个大院里,那时我的二嫂和弟媳又下岗在家,没事时他们经常打麻将。我二哥的孩子只比我的女儿大二十多天,他们都是三岁八九个月,我的孩子还是第一次摸麻将,我二哥的孩子不但完全能够认得每一张牌叫什么,而且已经基本会玩。我们虽然只住了短短的几天,但我的女儿也喜欢上了麻将,而且也知道是三张牌组合成一副,回到我家后,她便把她的识字积木当麻将,刚好识字积木的另六个面是字的偏旁,可用偏旁组新的字,她就用偏旁组牌,而且还教另一个小朋友和她玩。用组字玩麻将,女儿的这一发明着实让我们感到不简单,也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特别感兴趣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用在学习上,当然学习就不会差。因我家没有人玩麻将,组字玩麻将也没人和她玩,后来女儿也就渐渐地把玩麻将忘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女儿过于痴迷于书不好,过多地读书会使孩子变成书呆子,其实书呆子的定义应该是只知死读书、读死书,这和我说的让孩子广泛地阅读、接受广泛的知识是两回事。孩子读书多了,不仅不会呆,而且会见多识广,兴趣广泛,对什么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思维和行为也会老成,会超过同龄的孩子。记得有年妻子的一个侄女在选择学校时拿不定主意,吃饭时我们又商量究竟是去酒店管理学校还是去机械学校,这时我的女儿突然插话说酒店管理是吃青春饭的,到老了怎么办,还是去学机械制造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机械制造肯定吃香。要知道,我女儿那时只有八岁,写这篇文章时,为了更加准确,我又根据侄女上那所学校的时间来推断我女儿当时的年龄,我女儿当时确实是八岁。一个八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能有这样的判断,当时还是让我们大吃一惊,当时我们着实把女儿表扬了一番。现在想来,这都是她看书看电视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说让孩子这样读书学习太苦。其实我们让孩子读书学习,是要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要让孩子把读书和学习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负担,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培养成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爱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时,那时学习对孩子来讲,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真正的快乐,解决一道难题时,孩子就会特别地高兴,而且有一种成就感,不读书不学习,就觉得无事可干,就觉得特别地空虚。孩子达到这种境界时,读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是再苦再累,孩子也会感到快乐。也就是说,追求不同,对快乐的感觉也不同,如果追求知识,看书学习就是最大的快乐;如果追求吃喝玩乐,吃喝玩乐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说,我们不要担心父母痴迷书会把孩子也影响成书呆子,相反,如果要让孩子追求知识,要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知识分子,父母就要先读书,先追求书本,从而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痴迷于书,而且把读书和学习当成爱好,把看书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孩子将来的学习。如果你看看那些大科学家发明家成长成才的故事,你就会发现,许多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小特别喜爱他们要做的事情,而且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另一方面,父母要教育好孩子,也需要先读书。父母有知识,知识多,懂得的教育孩子的道理也多,教育孩子的办法也多,对一些事物的判断能力也强,把握机会的能力也强。现在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人人都会,而且还很自信,于是不学习不思考,随意乱教育孩子,或者由着性子教育孩子,高兴了就哄,不高兴了就打,或者干脆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这些都是极不正确的。
我有一个朋友,生了小孩后特别地高兴,因妻子的奶水还不多,便跑到奶牛场买来鲜牛奶给孩子喂。连喂两天后,孩子开始哭闹,而且肚子发胀,还吐奶。朋友很着急,到医院请教大夫,大夫也说不清楚,要他到儿童医院去看。那时我们学校还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没迁回省城,去大医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朋友来我家说了这件事,我说孩子肚子胀,可能是吃得不合适了。于是我给他查婴儿如何喂养的书。书上说如果给新生儿喂新鲜的牛奶,必须要兑四分之三的水。也就是说,大部分是水,牛奶只要一点。朋友听后哎呀一声猛跺一下脚,说他不但没兑一点水,而且在煮牛奶时,还怕牛奶兑了水,还往稠熬了熬。说完朋友就往家里跑。后来朋友又来借书,要我把育儿方面的书都借给他看一看。朋友后怕地对我说:“也是命不该绝,我无意中对你说了,你查书找到了原因,救了我儿子的性命。如果再那样喂几天,后果不堪设想。”然后他痛心疾首地说,“我怎么就那么傻,也不想一想,小牛那么大,我的孩子那么小,小牛能吃的东西,我的孩子怎么能吃。”
实际谁也不傻,只是许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也不可能都亲身经历,这就需要通过书本来学习,通过书本学到别人的经历和经验。我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许多事情很简单,其实有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往往是有些看起来正确的事情,其实也不正确,就像我的朋友给孩子喂牛奶,以为越稠越好,但却不知道孩子的胃还不成熟。再比如我在内蒙古农村生活时,那里的人把婴儿四天到六天抽风死去叫做“四六风”,认为一般的孩子都要得四六风,于是孩子一生下来,便点燃艾草在孩子的脑门上烫一个疤,说这样就不得四六风。后来医疗条件好了,才知道所谓的四六风,就是孩子生下来剪脐带时,剪刀没有消毒,然后又不消毒随便用破布条包扎脐带,导致脐带感染发烧抽风死亡。你看,这么简单的事情,就因为当地的中医和接生婆不知道有细菌感染,从而导致新生儿大量死亡。
我碰到不少的农民,他们感叹说现在不学科学种田,就没法把地种好。我在这里冒昧地再加一句:现在父母不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就很难把孩子教育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和责任心
亲情和家庭观念,是孩子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也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基础,孩子有了对父母和亲人的爱,才会听父母的话,才会有责任感,才会努力去做事,才会付出一定的努力,遇事才会考虑亲人和家庭,更不会任性胡来。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没有亲情和家庭观念,他就会不听父母的话,做事也不为父母及家庭考虑,他就可以任意乱来。有关调查显示,犯罪及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百分之八十都是缺少家庭关爱,有近一半是因家庭破裂。这就说明,亲情和家庭观念,是培养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
培养孩子的亲情,当然首先是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教育女儿最多的内容,就是“痛说革命家史”。因我和妻子的父母兄弟都在外地,我俩对亲人的思念,对亲人亲情的回忆,就成了教育我女儿极好的素材。这一类的话题我们爱说,女儿也爱听。比如我会对女儿说:你爷爷被错划成“右派”后举家被赶到了乡下,很快就是全国大饥荒,每天只能煮粗糠吃树皮,很快你爷爷便浑身浮肿,你二伯也奄奄一息,此时乡领导要你爷爷写一个向上级要粮的报告,以为秀才的生花妙笔会要到一点粮食,你爷爷在报告中说今年没种子下地,明年就要发生更大的饥荒。谁知乡领导把报告拿到县里后连夜跑了回来,然后对你爷爷说,不好了,县长说你写的报告里有反革命言论,你要粮就要粮,为什么要说明年会有更大的饥荒,县长说难道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一年不如一年了吗?我不识字,我把责任都推到你头上了,你赶快跑吧。于是你爷爷领着一家五口连夜逃难。当时是想逃到新疆,但那时内地的人一窝蜂地拥向新疆,政府便在嘉峪关设了关卡,没有证明不得越关一步,于是你爷爷一家只好返回往东。但火车到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处时,你爷爷又听人说要检查,此时已成惊弓之鸟的你爷爷怕被抓获遣返,便带领全家在荒无人烟的石嘴山下了火车,然后沿铁路步行往内蒙古走。你爷爷不知前面是茫茫戈壁滩,就在全家将要倒毙在戈壁滩时,终于看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十分善良,尽管自己也在饿肚子,但还是给你爷爷一家煮了一锅面汤。临走时,这家的女主人提出把奄奄一息的你二伯留下,让你二伯逃条活命,但你奶奶却坚决不舍骨肉,而且说要死就死在一块儿。但吃了人家的不能白吃,只好把带的衣物和爷爷身上穿的一件新衣服全部留给了人家。
说这些时,我会流泪,我的女儿也会哭。我虽然不知女儿当时心里想什么,但我知道,骨肉亲情,已经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这些亲情,已经像种子,深深地种入了她的心田。
亲情当然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教育是在平日的言行当中。我和妻子的亲人都在外地,我们经常要和这些亲人通话,也要经常回去探望这些亲人。我们双方的父母不在同一个省份,有时过春节就不得不分开探望各自的父母,而且不管我们的经济情况如何,都要省吃俭用拿出一些钱来寄给父母,正因为如此,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也装入了这些亲人和亲情,也觉得这些亲人和亲情是很重要的,是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每到节日,我们会让女儿给亲人打电话问候,使她从小就有了这些感情和概念,也懂得了这些感情的重要,因此,我的女儿从小就比较依恋父母,也疼爱父母。有一件事最让我感动,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一种温暖。那年女儿大概读小学一年级,有天放学女儿哭着回来了,我问怎么了,女儿刚开始不说,后来说是娜娜的哥哥打她了。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她和娜娜追着玩,娜娜跌倒蹭破了腿哭了,娜娜的哥哥看到后就打了她,而且说明天还要打她。娜娜的哥哥已经是不小的一个大男孩了,我当时有点冲动,我说我去找他的父母,我和他的父母说。我的女儿一下急了,立即说:“爸爸你别去,去了给你惹麻烦。他要再打我,我还是告老师吧,让老师来管他。”
这是孩子的原话,我一直牢牢地记着,而且无数次对人讲过。因为让我感动的是,我的孩子已经懂事了,已经知道为爸妈考虑了,不但不给爸妈惹麻烦,还懂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