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培养女儿上北大-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一位朋友,他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了儿子后,父母对孙子倍加疼爱。父母退休在家,便整天在家伺候孙子。孙子上幼儿园时,就整天哭闹着不去,于是人们便常能看到孩子在马路上哭闹,爷爷奶奶一起上阵又拉又劝,但总也哄不到幼儿园。这样,他儿子上幼儿园时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学后当然每天都得去,但孩子每天还是不愿意去,用朋友的话说,每天去学校,都要闹别扭,都要吵闹动员一番才能送到学校。这样硬弄到学校,学习成绩当然很差。朋友觉得这都是爷爷奶奶惯坏的。但爷爷奶奶又无法改掉溺爱孙子的毛病,于是朋友便下决心租房另住。第一次租的房离父母不远,这样孩子放学仍然往爷爷奶奶家里跑。没办法,朋友又另租了较远的一处住房,也给儿子转了学校。朋友说儿子断了一切念想,再加上他们的严厉管教,儿子每天只好乖乖去上学,学习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
我女儿读初二的时候,我去开家长会,有位家长会后找我,要我给她诊断一下她女儿的学习情况。这位母亲告诉我说她不识字,孩子的父亲也是从部队转业的,文化程度不高。她说她的女儿学习很刻苦,为了考上高中,最近常常熬夜学到十二点,可就是成绩上不去。因我的女儿回家也常说起她的女儿,我对她的女儿也有间接的了解,确实像她说的那样,学习确实刻苦,人也很老实,也不贪玩也按时完成作业,但就是成绩不好。那天学生的所有作业和考试试卷就摆在学生自己的桌子上,我翻看了这位学生的作业,发现做错的题很多,错题有的改正了,有的没改正,而且改正过的仍然是错的。仔细分析她做错的题,发现许多不是粗心做错,而是根本就不懂,而且许多错误都是基础性的,比如数学的分解因式,之所以分解错,就是因为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还没完全掌握。不仅是数学,语文的基础也差,许多语句都不通顺。我告诉她是基础没打好,得从基础补起,如果女儿有信心,就让她找出小学时的那些课本认真学一遍,如果发现有不会的,就要认真学会,因为前面学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后面学习起来就困难。这位母亲认真听取了我的意见,过后她打电话说她女儿愿意从前面的基础开始学。我告诉她这就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学自己去钻研,自己学自己钻研是慢一点,但这样效果好,一旦会了,记忆就很牢。我还告诉她,如果有实在看不懂的,就让她找老师或者找我的女儿。这位母亲采纳了我的建议,一年以后考高中,这位母亲的女儿也考上了普通高中。
要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安排自己的学习
给孩子制订计划,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以后要按计划行事,要按照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而且通过制订计划,让孩子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而且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作一个详细的计划,随随便便是不行的等等。但在制订学习计划时,父母千万不要包办,要和孩子一起商量,一起制订,因为和孩子一起制订的东西,孩子就更愿意自觉地去执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是和孩子一起制订,也只是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参与,内容还是父母决定,条文也要宽泛一些,而且要留有余地,以便执行时可以灵活安排。
计划制订好,不但要张贴在家里的某个地方,还需要父母经常督促检查,如果父母不督促,孩子很可能会忘记,等孩子形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制订计划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要注意的是,执行计划时,既不能太死板太严格,也不能太随意太没约束力。太死板会让孩子感到没有自由的苦恼,太随意又会让孩子慢慢不把计划当回事。正确的办法是一般情况要按计划执行,情况特殊或者孩子提出的要求确实合理,就要变动计划。
我的女儿上学前我们就和她一起制订好了学习计划,那时主要是作息时间安排,比如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几点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几点回家看电视或者看书,星期天要干些什么。女儿上学后,计划就详细了许多,以后每一学期开学前,我们都要根据情况修订一次计划,然后重新写好再张贴在卧室的门上,而且计划一年比一年详细,比如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看课外书,星期天的时间怎么安排等。
有了计划,我的孩子每天的生活也就基本有了规律和目标,每天干什么她心中有数,更不会没有目标闲得无聊,如果她不想干或者想变动,她就会征求我们的意见,问一下我们可不可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同意的,但变动太频繁就不可以,主要是怕她不把计划当回事。当然,孩子在小学时期玩耍要占很大的比例,这时的孩子无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在一个活泼好动期,如果不让孩子适当地玩,一是孩子不能接受,二是对孩子的身体也不好,也会把孩子培养成小老头。因此,这时的计划,应以孩子玩耍为主。玩耍也要制订计划,许多父母可能觉得没有必要,但我要说的是,什么事情都要从小培养,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长大了就会形成牢固的性格,形成性格的东西,才能变成自觉的行动。从小就培养孩子按计划行事,慢慢孩子就会养成自觉计划自己的事情,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孩子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父母也就没必要操太多的心,教育孩子的担子也就轻松得多。
我们一直住在校园,校园的地方比较宽阔,环境也比较优美,而且安全也没有问题,孩子只要不出校门,就不用担心孩子会走失。所以上学前我们给孩子制订的计划,主要是什么时间玩耍、什么时间睡觉,那时我们总是给孩子很多时间让她在校园里自由地去玩,有时会因玩得热闹而忘记了回家,这时我们也会四处去寻找,找到了如果确实玩得开心,孩子又有点不愿意回来,我们也允许孩子多玩一会儿。女儿上学后,计划虽然详细了许多,但也留出了许多玩耍的时间,对计划的执行,女儿也是愉快的、自觉的。总之,我们虽然给女儿制订了计划,但计划是宽泛的,让女儿能够感觉到有计划,但并不感觉到有压力,而且我们也能感觉到她是在快乐地成长,也能感觉到她的生活很充实。
有趣的是,和我女儿很要好的一个同学看到我女儿有一个学习计划,回家也要求她父母给她制订一个,于是同学的母亲便来看我们的计划,然后把我们的抄了一份。我不知道她回去修改没修改计划,但后来说执行情况不是太理想,同学的母亲解释说主要是孩子做作业时太磨蹭,规定的时间做不完。其实孩子做作业磨蹭,大多数原因还是父母陪孩子做作业养成的习惯,也有孩子作业太多的原因。陪孩子做作业,孩子就觉得是给父母做作业,自己没有主动性,于是能磨就磨,能偷懒就偷懒,像给地主扛长工;作业太多,孩子觉得总是没完没了地做作业,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反正永远是这样,也就没有了快点做完的积极性和愿望。如果孩子做完作业就让她干她喜欢的事情,孩子当然就不会再磨蹭。我说了这两种原因,问她可能是哪种原因。她说两种原因都有。我告诉她,第一是不陪孩子写作业,然后按实际情况调整一下计划,因为孩子的情况不同,我们给孩子制订的计划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如果常完不成学习任务,就要和孩子商量,是减少学习任务还是增加一点学习时间,总之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太大的压力,还要努力让孩子感到每天生活都很快乐,每天都很充实,做完作业,还有更好的事情要做。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碰到她时我又问到计划的事,她笑着告诉我,说她的孩子就是不理睬什么计划,就是想随心所欲,这样他们也再没认真去要求孩子。
督促不力,父母过分迁就孩子,也是执行计划情况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孩子一开始可能不习惯每天都按计划办事,可能总会临时改变主意或者转移兴趣,也总想按照自己突然的想法去做,但只要父母态度坚决,而且讲清道理,慢慢孩子就会习惯按计划做事,慢慢孩子也会放弃过多的要求,改变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的习惯。如果父母总是过分迁就孩子,也会惯出孩子任性的坏毛病,况且孩子进入社会,总会有许多条条框框要约束孩子,如果养成不受约束的习惯,将来就会有很多的麻烦。另一方面,父母也要在孩子的身上多用心,也要有耐心,耐心不够,也是计划执行不力的原因。后来妻子的侄女请教教育孩子的问题,其中有一条我就说到要制订计划。对制订计划这一条,侄女执行得比较好,现在孩子升初中了,仍然保持着每学期都制订计划的习惯,而且也严格按计划执行,这样孩子不仅学习一直很主动,让父母省了不少的心,而且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前不久侄女来我们家,得知我在写一本教育孩子的书,她还很有感慨,说教育孩子还是要多动脑筋,多学习,多问人,有些东西不学不问还是不行;学了问了,道理也就明白了。明白了道理,教育孩子就有了办法和窍门,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很麻烦,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她极力赞成我快点把书写出来。
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订。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往往就会制订出高指标高计划,甚至出现大跃进。拔苗助长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如果计划目标太高,孩子就会感到压力,压力越大,孩子的逆反心就越强,最终会导致孩子抵制计划、不执行计划,这样计划就变得不可操作,计划也形同虚设。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做作业的问题
我的一个哥哥是小学教师,他的儿子比我的女儿大不到一个月,那年春节我回家,发现吃过晚饭,我哥便把儿子叫过来,然后开始辅导儿子做作业。但他辅导孩子时,我总觉得是他们父子俩人在一起做作业,而且每一道题不先问儿子会不会,更不问应该怎么做,而是他急不可待地先讲解,然后才让孩子做,而且还不等孩子思考,就又讲解。比如他辅导孩子做除法,算式中余数小于除数时,他问孩子该怎么办,然后不等孩子思考,而且孩子闷着头一声不响根本没有思考,他便问是不是要补零?孩子点点头,然后在算式中写一个零,然后再等父亲往下进行。整个过程孩子根本没动脑子想,就像一个傀儡,父亲说一点动一点,不说就不动,然后机械地等待父亲给现成的答案。我告诉他这种辅导办法根本不行。可我哥当时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他充满了信心,说要我看着他把儿子培养得多么优秀。因没办法说服他,我只好作罢。第三年我又回去,问题便出来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且他也再没了原来那么好的耐心,往往在辅导中又多了焦虑急躁和责备。这回我再不能袖手旁观,我让他坐到一边看看我怎么辅导,看看我辅导的效果。他让开位子后,我并没有坐,我只站在孩子身边,然后我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半天做不出来,我才问他哪里不会,他指了一下题里的括号。因要做的题是课本里每一节后面的练习题,我告诉他,不会做题,是你上课时没用心听老师讲,你重新把书翻到前面的例题,把例题认真看一遍,再认真把例题的每一步抄写一遍,然后你再做习题。孩子把例题抄一遍后,再重新开始做那道题。做到了不会做的那个地方后,他停了下来。这时我让他比较一下例题和习题有什么不同。孩子找出不同,然后我再让他自己思考该怎么办,孩子想了一下,很快就做对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我哥是爱子心切,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和我哥说一说这事。然后我和我哥到另一间屋里,我详细说了我的看法,特别强调教是为了不教,辅导不是替孩子思考,也不是帮孩子做作业,而是当孩子不会时,告诉孩子该怎么去做。如果再进一步说,家长原则上就不应该辅导孩子写作业,只检查督促一下就行,只给孩子指点一下就行,根本不能陪着孩子学习。因为是亲哥哥,我觉得我还得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不然真要耽误一个孩子。我告诉他,你这样不停地辅导,孩子根本就没动脑筋,也不用动脑筋,更不用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正你最后总要给出答案,他当然要等待你的答案。时间长了,不仅孩子学不会东西,更不会动脑,还养成了一切依赖你的坏习惯,而且上课也不会再用心听讲,因为他觉得反正有父亲辅导,听不听也无所谓,会不会也不要紧,不听不会也能在父亲的辅导下完成作业。我说想想吧,你这样是在辅导孩子还是在加害孩子,况且我们在师范学校学《教育学》时已经学过:教是为了不教。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再辅导,你这样做,难道你要辅导他一辈子不成。
如此激烈的言辞,我哥当然听了进去。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懂得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也知道辅导是为了不辅导的道理,但由于爱子心切,生怕孩子不会,生怕孩子学不好,因此,整天辅导孩子陪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还不在少数。而且在辅导时,由于心急,往往会急于说出答案,让孩子失去思考的机会,甚至有些父母还边辅导边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让孩子此时的思维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恐惧的状态。试想,孩子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又如何能思考学习。如果长期下去,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还有可能产生恐惧感,甚至被吓得一听到辅导学习,就惶恐不安,做题时,对也不敢说对,错也不敢说错,更没办法自己独立思考。这样的结果,不仅辅导没有效果,还会产生反作用,还会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怕学情绪。
这些年和父母们交谈,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辅导孩子做作业,不陪孩子做作业,孩子就会磨磨蹭蹭东张西望,就会找各种理由完不成作业,也会偷工减料胡乱应付作业。对这些,许多人感到很苦恼,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父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我要说得详细一点,也要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
大家都不陌生,在人民公社时,什么事都由生产队长管,什么事都由生产队长说了算,社员只是听钟声出工,听队长的吩咐干活儿,队长让咋干就咋干,队长让干成啥样就干成啥样,甚至干好干坏,也和社员关系不大。这样,社员干活儿就根本不用动脑筋,既不用考虑今天干什么活儿,又不用想活儿怎么干,而且如果队长不监督,能偷懒当然就偷懒,能磨洋工就磨洋工。这时的队长总是骂社员落后,总是怪社员偷懒,总是批评社员不动脑筋。但包产到户后,没有了监工的生产队长,一夜之间,落后的社员变成了先进的,偷懒的社员变成了勤快的,不动脑筋的社员变成了想法致富的。为什么?我想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社员们心里都明白,生产队时是给队长干活儿;包产到户时,是给自己干活儿。就像有一个相声讽刺国营商店的售货员一样,那时要求售货员微笑服务,但顾客进门售货员能搭理顾客就不错了,但当听说以后卖货的收入都是自己的时,售货员一下高兴得大声狂笑,竟然把顾客都吓跑了。这就充分说明,社员没问题,售货员也没问题,孩子当然更没问题,问题就出在领导身上,就出在家长身上。父母陪孩子学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