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像恋爱一样去工作-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到现在也没闹明白当时苓峰是如何找到我的,纵使后来又见过他N次,但我都没问出口。

我们约在紫竹桥的一家上岛咖啡见面,采访的状态和内容都不记得了,采访结束后也没留下什么感觉或记忆,更没料到“80后创业新贵”“80后××富翁”等词会逐渐成为社会上新兴的流行语。

几天以后,苓峰将写好的稿子发给我确认,同时问:用“混世魔娃”作为对你的定义妥否?

稿子我看了一遍,没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写法上也是我比较欣赏的天然去雕饰那种,“混世魔娃”就“混世魔娃”吧。这么着,在不经任何人为设计的前提下,稿子登出来了。

没有想到的是,还不仅仅是登一篇报道这么简单。时任《中国企业家》总编辑的牛文文老师,居然把当期杂志一系列有关“80后创业”的采访做成了封面专题。这事儿有多大的影响力,以我当年的鼠目寸光,是压根儿看不到的。我只知道,牛老师是我们这群臭小子的贴心人,颇把我们当回事儿。

再后来,有一天,苓峰给我打电话,问是否愿意跟其他几个被采访者一起吃个饭。

我是个爱玩儿的人,但却不太喜欢聚餐,特别是这种把吃饭和谈事儿搅在一起的“业务餐”。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后来,苓峰又打过一个电话给我,说大家都约好了,你不去是不是不太合适?想想也是,我又不是啥大牌,苓峰为我们做了这么好的一个专题,不去确实有点儿不通情理。所以我一边应承下来,一边又替自己铺垫了铺垫:我确实不擅长聚餐,怕冷了场。

聚会定在一家川菜馆的包间中,与会者如下:活动发起者程苓峰、网尚文化的张栋伟、时任163888网站副总裁的王豫华,以及后来经常和我一起被捆绑提及的李想、戴志康、高燃。

终归都是年轻人,那是一次边吃边扯淡到非常开心的饭局,史上少有。我至今感谢苓峰的这次安排,使双子座的我多了一个天秤座的死党——李想,以及其他几位尽管难得见面却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也就是在那次饭局上,程苓峰提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合作伙伴——CCTV《对话》栏目想根据他们的“80后创业”专题做一期特别节目。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几个被惊住了,至少我是。《对话》作为一档电视财经节目,那是老资深了,按时髦话讲,我就是看着它长大的。节目里时不时就请个国外大企业的总裁来做客,动不动还得双语翻译。我几乎期期都看,没见过一个叫不响的企业,更没见过一个叫不响的企业老总。《对话》请我们做节目,可能吗?

好家伙,受宠若惊,受惊若宠,说都不会话了。等我们缓过神儿来,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殊不知,这还只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第一层。《对话》节目尚未开始录制,我和李想、戴志康、高燃又分别接到了《经济半小时》的采访邀请。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哥儿几个就像歌唱界的五月天、飞轮海似的,四处同台做秀,捆绑促销,吸引了颇多主流财经媒体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话》节目现场,我见到了瀛海威的创建者张树新女士。“BIU”地一下,时光倒流回十年以前,我那徜徉于瀛海威时空的激情岁月。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她就是我开天辟地的引领者,神乎其神的启蒙者。

几天以后,《对话》和《经济半小时》的编导分别给我打来电话,告知播出时间,诧异的是,我和李想共同录制的那期《经济半小时》居然和我们四个人录制的那期《对话》在同一天播出。更诧异的是,两档节目播出时间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从当晚21:30开始,我的脸将连续90分钟出现在CCTV2的屏幕上,被数以亿计的同胞观看。我真的无语了,无法想象这将是一种多么奇特的感觉。历史性的一天终于在我的忐忑和期待中来临了。CCTV不愧是CCTV,从当晚21:40开始,我的手机就铃铃铃铃响个不停,全是亲戚家人和狐朋狗友的短信,甚至失散多年的同志们也都冒出来了,祝贺声此起彼伏,祝福声不绝于耳。一个小时的工夫,短信多达200余条,一举突破了历年春节的拜年短信纪录。说实话,他们还没崩溃,我已经崩溃了。我终于知道了电视选秀的深层诱惑机制,万众瞩目那一瞬间,确实让人荷尔蒙分泌加速。若问我当时什么感觉,只有五个字:味道好极了。
《》 第一部分 乱了,确实乱了(1)
从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开始,我发现,百度居然能搜出我的名字了,我在新浪注册的那个博客变成“名博”了,哥们儿走在大街上时不时还被人认出来,“这不是那什么侃侃吗?!”我这才意识到:生活变了。

我说的“变了”,不是指物质,上电视前和上电视后,哥们儿的银行户头没有明显进账,但是生活状态,已经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

我开始不断地接受各种采访,开始习惯对着镜头说话,可是那会儿还不知道对着镜头说话前得先过过脑子,所以也说过不少错话。

进而,随着媒体推波助澜的演绎,我们从“准亿万富翁”升级到“亿万富翁”。只有我们四个自己心知肚明,且不说公司资产有多少,至少个人存款加在一块儿,离“亿”还远着呢。但是事已至此,“被亿万富翁”的局面已经彻底形成。

乱了,某一个阶段,确实乱了。

高密度的曝光使我自己都飘飘然起来,我还真觉得自己已经如何如何了。我的主要工作成了赶场子,享受着当“名人”的各种好处。我们去过湖南卫视唱歌;我们参加过各种访谈节目;我们在“80后创业新贵”的光环下像艺人一样赶着通告;我们还被请到解决邻里纠纷的节目里去做过嘉宾;我有粉丝了,在他们心目中我就是一个励志的商业偶像;各种优质资源纷至沓来,我突然有机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和以往景仰的“神人”对话;我被各种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带有VIP服务性质的公司锁定成了“优质客户”……

我忽然不知道是接受采访重要,还是管理公司重要。当然,接受采访,也是扩大公司知名度、寻找商业机会的途径之一,作为CEO,也是我的分内职责。但是我不懂有选择地拒绝,一概照单全收。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我确实放松了对公司的管理。而且,虽然我尽可能地在外人面前掩饰我的“骄傲”,但我的内心确实躁动起来了,头脑发热,作出了很多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决定,尤其是在市场营销方面。

我相信,每一个“一步登天”“一夜成名”的人,都会经历这个在喧嚣中迷失的阶段。生活是一派繁华,内心却渐次荒芜。我渐渐不太想看电视和报刊里有关自己的报道了,他们出于善意,对我们的事业发展加以无限盛赞和期许,将我们描述成“未来的主人翁”,说实话,这个,我忽然有点儿承受不起。

后来,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发生,“80后创业”被关注的热潮相对减弱了,我这才彻底沉静下来,思考过去的两年让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当然,我还必须要为自己作出的那些错误决策收拾残局,使公司发展尽快回到大家认定的商业轨道上来。这大概也是我在2009年决定进入教育行业、创建中教双子星公司的缘由吧。我还不到30岁,经验不敢说有,教训可是太多。我不想给年轻人编织神话,只想以我这几年的打工经历结合创业经历,告诉他们该如何高效工作、少走弯路,至少,少走我走过的弯路,帮他们更好、更清醒、更务实地实现职业目标。

我还决定了要写这本书。我在书店里看到过很多与“茅侃侃”有关的创业书籍,但说实话,那仅仅是某些人将媒体报道断章取义而意淫出来的所谓“成功之必然”,每每让我想到那句网上流传甚广的“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除了“毁”人不倦,没有其他意义。而眼下这一本,展现的才是唯一和真实的茅侃侃。作为亲历者,我只想还原一段真实的历程,还原一个没有神话、只有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奋进的现代社会。
《》 第一部分 乱了,确实乱了(2)
在这短暂的十年,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搞技术的也得注意形象

在我以流水账的形式大致还原了我的十年成长后,不得不用一个独立章节来总结一下这十年我学到了什么。

这些总结是我在自己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用时间、金钱和错误换来的。我一直坚信,和别人分享成功或所谓成功,除了刺激一下对方的荷尔蒙分泌(也就是传说中的励志),不具任何指导意义,因为任何形式的成功都具有极强的偶然性(虽然必然性也很重要,包括努力、天资、坚持等,但每个想好好活着的人,都具备这些特点);而错误的产生却具备肯定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同样资源条件下,相同的错误决策与认识,几乎百分百会导致相同的失败局面。因此,分享失败、分享错误,才是让聆听者引以为戒、获得提高的最佳途径。

首先来说,大部分错误是可以被原谅的,但前提是你要正视自己的错误。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地经历错误和失败,大部分时候,你身边的人会原谅你,特别是长辈,对年轻人的错误往往能够理解和宽容。不被原谅的,是那些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也不对错误进行弥补的人,这样的人跌倒了很难再站起来。

我在市科委软件中心工作的那段时间,中心的姜广智主任对我的帮助最大,这种帮助就来自于不断地引导我修正错误,走上正轨。

刚刚进入软件中心那会儿,我还是个毛头小子,为了符合“政府事业单位”的形象,很不情愿地将一头红发染回了黑色。在我心里,个性需求大过职业需求,我很天真地以为只要把分内业务做好,谁也不能说我什么。然而我理解的“分内业务”就是搞技术,忽视了其实形象本身也是职业要求的一部分。

所以,我的穿着永远是帽衫加牛仔裤,以及脚蹬一双“勾儿”的运动鞋。在那个以中年人为主的单位中,我的形象着实像万绿丛中一点红般扎眼。

其实刚进去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主任助理就找我谈过话,很客气地提醒我是否可以穿得正式一点儿,我却傻不愣登地跟他说:“您是不知道,我吧,天生皮肤黑,一穿正装,完全一个农民企业家形象,反倒给中心丢人。您不觉得我现在这种穿着充满活力么?正体现了软件产业欣欣向荣的形象啊!”

主任助理当时很无语,没再多说什么,笑着留了一句“总之你以后还是注意一下吧”。

我也没太当回事儿,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后来,因为岗位调整,我开始在中心负责对外工作。当我在大大小小的会议、活动中开始不断地感受到参与者对我身份的怀疑后,不禁反思是不是我这形象真的有问题。因为活动反响的好坏,特别是对我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我的工作效果。

于是我找到主任。

“姜处,您是不是也觉得我这风格太孩子了?”

“何止孩子,完全有损咱中心的形象啊!”主任跟我说话一向直接。

“啊?那您怎么不早批评我啊!”

“我助理不是找你谈过了么?你自己觉得这样很好啊!”

“晕,早知道是您确实觉得不妥,打死我也得改啊。”我有点儿意识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呵呵,你们这么大岁数的孩子,工作是可以很卖力,但涉及个性问题的时候,说你你听得进去么?只有让你丢丢人现现眼你才知道问题严重啊!”
《》 第一部分 乱了,确实乱了(3)
从那天开始,我学着穿正装。当然,我太瘦,确实普通的正装穿在我身上有点儿猥琐。于是我尝试着选择休闲正装穿在自己身上,不再以“孩子”的形象出现在同事和合作伙伴面前。

慢慢地我发现,这一错误的修正,对于我操持的这块工作明显起到了加分作用,不仅合作方更信任我了,我的顶头上司也因看到我的改变而更加信任我,后来将整个软件中心的CI项目都交给我独立完成。那时我才20岁。

所以说,行走江湖中,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大部分错误只要你肯面对,都可以被原谅、修正、挽救。肯定要付出些成本,然而成本换来的是经验与能力的增长,阅历的丰富。

当然,勇于面对错误仅仅是第一步。负责任地说,我也好,李想也好,戴志康也好,高燃也好,还包括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位媒体塑造出来的“商业奇才”,都犯过错误,有的错误甚至让他们差点儿死过去,比如史玉柱当年的巨人大厦。然而,之所以史玉柱和许许多多的商业奇才有今天的成就,并非他们命当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被自己犯下的错误打倒,他们在尽力活着,尽力弥补错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在这十年中,我另一个很直接的感受就是没有任何成功可以复制,但任何失败复制起来都轻而易举。春哥只有一个,曾哥只有一个,BillGates只有一个,乔布斯只有一个,史玉柱也只有一个;然而同样一种死法死去的企业,却有千万个。如果你还不明白,我就说得更直接点儿:这年头,想活好了不容易,得左躲右闪的;想死很容易,方法多到你都不用想。

谁都得从孙子做起

接着说到偶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偶像越来越少,但我确实也经历过盲目崇拜和追星的那一段儿。对于年轻人来说,偶像可以用来励志,却绝不能用来模仿。我们崇拜偶像,是学习他们的精神,比如顽强,比如努力,比如不怕困难,比如无所畏惧。然而,正如同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一样,走偶像走过的道路无异于自掘坟墓,你见过哪个偶像人物是模仿另一个偶像人物出来的么?聪明人信春哥,傻子学春哥。

再有,如果你确实有偶像,你偶像的成长之路你能倒背如流,那么你一定知道偶像在成为偶像之前,几乎都是草根,任何一个偶像都是从“装孙子”混起来的。

孙子到爷爷是个不可辩驳的进化论原理——此话送给想一步登天的年轻人。大部分不理性的年轻人看多了美好事物的炒作,总想一步登天功成名就,搞不好天没登上去,直接奔天堂了。我是说,这种心态很容易导致被社会抛弃,然后要么饿死,要么自杀而死。原因很简单,违背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每个爷爷刚生下来都是孙子,一生下来就当爷爷不是人是孙猴子,何况还有如来管着他呢。

OK,理论都清楚了,那么如果你能本着“从孙子做起”的低调态度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那就赶快选定个地方开练吧,别再挑肥拣瘦了。太多鲜活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份工作做,你就能活着,只要活着,你就有机会越活越好;而那些自视甚高、挑花了眼,一直在“找工作”的人,最后往往饿死在找不到工作的路上。

厚颜无耻地自夸一句,哥们儿从高中肄业走到今天,甚至被“亿万富翁”了一把,靠的就是坚忍不拔的小强精神。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和社会上某些人都在鼓吹“职业规划”之重要性,规划的重要性我并不否认,但说真的,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同志们,过早地“规划”会让你死得很惨。所有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都是给那些有工作经验和阅历的人准备的,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因为不具备任何可参照的历史数据,因此压根儿没有条件来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啥叫“可参照的历史数据”呢?直白地说,就是你吃的亏还不够多。要想具备“规划”的资本,就要做好不断吃亏不断总结的准备,在绵绵不绝的郁闷中激发前行的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