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行为心理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压抑的目的,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
压抑,是唯一能恰当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抗拒的原因。
每一个心理的历程,总是先存在于意识的情感状态;
然后,再转变为意识的理性状态。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意识的情感状态,都可以完全顺利地转变为意识的理性状态。
这时,它,就成为被压抑的情感。
作为一种巨大的本能冲动的代表,情感无论受到多大的阻扼力,也总是以它永恒的冲动力和渗透力伺机寻找出路,竭力施加影响于理性和行为,否则,心理的个体就不能经常达到某种心理状态的暂时平衡。
正是这种力量,造成抗拒作用。
由于压抑的力量出自复杂理性,复杂理性却又是从情感之中发展而来,而抗拒则代表情感本身,因而,压抑的力量当然小于抗拒的力量,或与抗拒的力量相当。
反对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要求的压抑力量与反抗压抑的抗拒力量相互作用,激烈冲突,心理的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就包含在其中。
心理的个体在这种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状态下,引起的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经常会在个体的举止或行动中有所表现。
所谓“内现于外”,即是指这种随着心理的个体内隐的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不断推演进行,相互制约,不平衡发展而引起的生命冲动细微变化的外部显现。
例如,打麻将,当我们摸得一副好牌定口时,便尽量防止被他人识破,而故意装出平静的神色,然而,有时,还是被牌友一语道破,“怎么,你的手在发抖呢?”,便不自觉地吃了一惊,此一现象,并不仅限于输赢方面;
又如,联欢会上,即将轮到自己在众人面前发言、唱歌时,由于过分紧张,导致手脚发抖、手掌出汗之类,想必每一个人,都有过此类经验;
再如,多数撒谎者在撒谎期间,往往不知不觉地泄露出大量的信息:音域突然提高;面部表情尴尬、不自然;或突然无缘无故地脸红起来,额部出汗,不时眨眼;不时故意干咳;藏手掌;捂嘴巴;摸鼻子;掩嘴角;揉眼睛;捻耳垂;搔脖颈;伸衣领;说话时眼睛旁观左右,与对方的目光相接往往不足谈话时间的13;等等,已为国内外众多专家研究所证实;
那种在百货商店特价处理部,一边思索买与不买,一边背手弓腰踱来踱去的时候,或拿到手中反复观看的作法,实质上都是心理的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处于动摇状态的表现,也是生命冲动的缓解。
老练的便衣警察,根据心情紧张、动作慌乱、四处张望、心神不安的样子,可以认出小偷,事先预见犯罪活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根据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见微知著,分辨吉凶之间的细微界限,趋吉避凶,解决冲突的心理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决断。
决断,是复杂理性继压抑之后,所采取的又一高一级的方式。
复杂理性,总是极力避免压抑。
这不仅是因为,吉凶的辨别,存在于压抑与抗拒相互推移的过程中,压抑,对于复杂理性而言,只不过是一个用来专门负责对情感加以考察、检验的中间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压抑与抗拒的对抗存在,总是使得心理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内心疑惑、茫然失措的不安定状态,只要冲突的结果尚未确定,压抑与抗拒仍未消失,这种不安定状态就将继续维持,心理的个体由于无所适从,因而,也就难思活动。
心理的个体只有先安定自身,然后再行动。
心理的个体安定自身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复杂理性对情感加以决断的过程。
复杂理性不可能始终压抑。
事实上,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压抑,往往是非常危险的。
复杂理性必须在最适当的时候,遂下决断。
只有当机立断,适时而大胆的采取行动,心理的个体才可能有机会最终掌握胜利,取得成功;
临阵犹豫,踌躇不决,往往容易错失良机,必将失败。
一旦通过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心理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发生变动的预兆显现,复杂理性总是倾向于审时度势,因应时机,顺应时势而动,在放弃心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压抑使冲突得以解决的同时,采用决断的方式发挥作用。
作为复杂理性的代表,决断,是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
决断的功用,即在于在充分考虑不利因素的条件下,明辨取舍,经过审慎而又周详的策划,在慎求无咎的过程中,将生命冲动所受挫折降低到最低限度。
心理的决断过程,有两种表现。
其一是趋吉。
复杂理性为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趋吉,总是断然采取措施,不失良机,冒险突破困境,在情感的推动下引起冲动行为;
其二是避凶。
复杂理性为避免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受到伤害避凶,则总是隐忍待机,坚守正道,对情感加以严厉节制,引起抑制,而抑制则又总是导致欲求不满的发生。  
先看第一种情况。
如果依照心理的个体自身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压抑的力量小于抗拒的力量,即直接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吉祥有利,则复杂理性顺应这种趋向,总是迁就情感。
具体表现为,情感逼迫复杂理性让步,情感得胜。
结果,压抑与抗拒的相互作用,实质上也就成为情感进入复杂理性的中介。
由此导致决断情感进入复杂理性,复杂理性允许情感得到有限的表现,从而,引起冲动行为的发生。
例如,遇上摸彩,本想抱着好玩的心态来试一试,想不到中了几回小奖之后反倒以为自己真的可以瞬间改变人生,结果越陷越深,将身上携带的800多元钱全都“摸”进去了,即是冲动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结伴逛街,虽说家中衣柜已是爆满,但经不住同伴的怂恿和店家的恭维,还是买下一堆原本无意买的时装,则是冲动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在偏僻小径上,经不住衣着单薄暴露的年轻美貌女子的诱惑而发生的见色起意的强行猥亵行为,无疑是冲动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报载,我国某南方城市,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某中学生,暑假休假在家,一天,他“遨游”网上,无意中撞上色情网点,于是,便着了迷,第二天,他,邀来了几位同学到家同享“快乐”,结果,皆不同程度“中毒”,其中一位“中毒”较深、自制力较差的精瘦男生,当天晚上即设法将邻居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孩诱骗到家,放射出饥渴的目光欲施强暴,只因小女孩拼命呼救,才未得逞,同样是冲动行为的一个突出例子;
看看在某城市闹市区街道旁发生过的这样一幕:一个小青年拿出一只小瓷盅,前置两张扑克牌黑桃3和红桃4,随后将瓷盅的盖子掀开,里面有三粒葵花籽,“哎,大家看清楚啦,看新奇,看古怪,看3,4,来押个宝吧,凭运气来发财呀”,很快,便围了一大群人,摊主见大家看真切了,便合上盖子,让大家猜瓜籽粒赌输赢,赌法类似猜单双,下注者将赌注押在3或4上,然后掀开盖在瓷盅上的盖子以牌点与盅内瓜籽粒数是否相同来定输赢,虽说瓷盅里的瓜籽数是有目共睹的,看起来一个猜一个准,赢钱似乎易如反掌,可一圈子驻足围观的看客,却无人敢贸然带头下注,也就在这当口,忽地跳出一个青年,口中大叫:“我来我来”,随手将一张 “大团结”仍在黑桃3上,揭开瓷盅,果然是3,“赔钱!赔钱!”,下注青年迭声乱叫,摊主也二话不说,甩过去一张10元票子,“再押20——3”,下注青年尝到甜头,大嚷起来更是带劲,很快地,摊主便又输了一回,明眼人当然知道这个下注青年不过是个“托儿”,也就是摊主的同伙,但这么一来,周围的看客眼睛红了,心里痒了,开始上钩了,然而,猜一回,错一回,明明看清楚是3粒瓜籽,但掀盖一看变成了4粒;看准了是4粒,但结果剩3粒(按:其实,这套把戏揭穿了也简单,在那4粒瓜籽中,有一粒壳里装了一颗小小的铁粒,而那只小木盖则藏有吸石,如果将盖子往上提,那粒铁瓜籽就被吸走,盅里剩下3粒;若是将盖子贴着盅口朝横里一推,那粒铁瓜籽便落在盅里,变成4粒,也就是说,是“3”是“4”全控制在摊主手中),仅4分钟,摊主就赢了80多元,正当许多看客欲罢不能时,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火速赶来取缔了这个赌博摊,看客想发财靠侥幸财迷心窍上当受骗,更是冲动行为的典型例子;
还有,那种诸如在工作场合或隐秘场所,上司借故以手轻拍下属头部、用眼睛色迷迷挑逗下属、伸手抚摸下属肩膀、用手掐捏下属臀部、触碰下属身体或以其它无聊之形式“鼓励”下属,借故对下属的服装和外表进行不断的品头论足,借故对下属讲一些黄色笑话,而不理会下属反对,借故对下属提出一些有关性的诱导性的建议,借故追问下属的性经验或以晋升为诱饵、以刁难为威胁,伺机强迫下属约会,不时说一些下流语言,吃下属豆腐,侵扰猥亵下属,要下属满足自己性要求的所谓性骚扰行为,归根到底,其实也是冲动行为的一种。
冲动行为,或多或少都伴有成功的喜悦,及其担心受到惩罚的不安。
在初始之时,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一次成功将会引诱下次的反复,以致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味,越来越想来,越来越刺激,越来越上瘾,甚至,一天不来,就觉得难受,逐渐演变,即成为习惯。
这,是一贯的规律。
诸如,小偷走火入魔之后,即往往会有“偷瘾”,瞧见东西不偷,心就像猫抓似地难受,见钱不拿,手就发痒,只要有机会,就会忍不住一试身手。
美国《生活》杂志曾经报道,美国的扒手,除一部分是因生活潦倒而行窃外,多数人来自上层家庭,他们行窃,不是因生活所迫,而是贪婪和追求刺激,据统计,80%的扒手被捕后,身上都带有现金和信用卡,足以支付所偷东西的费用,在审讯中,有的扒手直言不讳地说:偷东西是一种嗜好,好比赌钱吸毒,一旦染指行窃,就会越偷越上瘾,不能自拔。
在国内,亦曾有过这样一则消息:某贼技痒,无法抗拒突发的,强烈的想要偷窃的冲动,竟然太岁头上动土,去掏警察的口袋,结果,被逮个正着。
此类冲动行为,当真可谓见怪不怪。
从本质上说,冲动行为,是复杂理性为保持生命冲动的欲求和影响生命冲动完全满足的环境之间的平衡所作的努力。
所有冲动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复杂理性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它渴望求得完全满足,因而,在思想动摇之中审视实践情况,在思想迷乱之中以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原则,洗涤思虑,考察善恶祸福,寻求聚合,在忧惧解除条件下,作出决断,顺应时势而动,引导心理的个体和合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而行。
这,就是冲动的机制。
由于在冲动的心理过程中,复杂理性总是直接为生命冲动的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扩充和展示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因而,冲动行为,实属心理的个体一种主动寻求正常适应外界环境的行为表现。
与心理的冲动过程密切相关的一类常见的行为心理机制,就是逆反心理。
由于在冲动的心理过程中,舍而退避、过分遏制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要求是行不通的,复杂理性只有谨遵中道而行,因而,尽管复杂理性明知遇见障碍知难而进,可能会致使个体自身暂时遇到危险,但只要归根到底没有过错,为避免错失良机带来悔恨而遗憾,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同时,实现生命冲动的完全满足,复杂理性总是果断地引导心理的个体冒险而行。基于复杂理性在此过程中,总是悖逆、反抗环境压力的遏制行事,因而,人们习惯上,把它称之为逆反心理。
诸如,西方圣经故事中所记载的,上帝吩咐亚当(Adam)和夏娃(Eve),不准吃伊甸园的苹果,在上帝未禁止之前,亚当与夏娃并未想到要偷吃苹果,禁止以后,反倒产生了不可抑止的欲望,结果,稍经蛇的诱惑,就不顾一切,偷吃了禁果(按:见《旧约全书》“创世纪”第三章:“耶和华上帝所创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了果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上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显身露体,于是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耻,便用树叶编成裙子遮住自己的身体”),即是逆反心理的一个表现例子;
又如,希腊神话传说里所描述的,宙斯大神严厉命令侍女潘多拉(pandora),不准打开他的小盒子,但越是禁止,越引起潘多拉的好奇,终于,有一天,她乘宙斯大神不在,不顾一切地打开了小盒子,于是,装在里面的疾病、仇恨、罪恶、妒嫉等祸患,象蚊蝇般一齐飞了出来,给人间带来了不幸,则是逆反心理表现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据说,国外有个经销卷烟的老板,产品一度无人问津,后来,他便别出心裁地在店门口贴出巨幅广告:请不要购买本店的卷烟,因为本店经营的卷烟尼古丁、焦油含量比其它店的产品高出1%,并指出,有人业已因吸了他们店的卷烟而死亡,这幅广告贴出以后,附近几个商店的老板均暗中得意,以为又可少一个竞争对手了,岂知,结果令那些老板们惊愕万分,许多顾客见了广告后感到新鲜、好奇:“高出1%尼古丁、焦油!买包抽抽,看死不死人!”这个店生意因此而日渐兴隆,随后,他们在报纸上做了同样内容的广告,顾客纷至沓来,生意更好,后来,这个企业竟发展成拥有数个分厂、十来个分店的大企业,这,无疑亦为逆反心理的又一个突出的表现例子;
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观察到:
某本书,本来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成为“禁书”之后,人们反倒争相传阅;
某部电影,本来平淡无奇,但成为“内部电影”之后,人们则设法一睹为快;
某种商品,本来并不紧俏,但实行“优惠券”之后,本不想买的也加入排队的行列,不放过机会;
一开始就受到双亲粗暴干涉的爱情关系,无论后来两人是否成婚,彼此相爱之情随着这种干涉程度的增加,反而愈加递增,甚至,至死不渝;
……
逆反心理,可谓屡见不鲜。
再看后一种情况。
如果依照心理的个体自身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压抑的力量与抗拒的力量相当,即直接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并非吉祥有利,则复杂理性顺应这种趋向,为避免逞强任性、贪图近利、轻率冒进、过度强求生命冲动的完全发泄导致个体陷入困境,产生悔恨而遗憾,总是戒惧谨慎,严谨惕厉,韬光养晦,隐忍不动,严厉节制情感,以待时机。
具体表现为,复杂理性逼迫情感让步,复杂理性得胜。
结果,压抑与抗拒的相互作用,实质上也就成为生命冲动退出情感的中介,由此导致生命冲动被拒之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