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兴衰录-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该打击的要打击,该拉拢的也不能含糊,济尔哈朗深谙政治斗争的精髓。在坚决打击一些小鱼小虾的同时,济尔哈朗拉拢了当时的理政三王。
  多尔衮生前是摄政王,大清朝实际上的一把手,一直做了7年。和多尔衮一起共事的二把手,一开始是济尔哈朗,后来多尔衮把济尔哈朗换成了多铎。多铎死了之后,多尔衮自己也不可能干完所有的活,所以多尔衮提拔了三个人帮着他干活,分别是: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 他们三个人被称为理政三王,这三个人排名基本不分先后,大致相当于并列二把手。
  这三个人的权利很大,又是宗室,地位很高,要想一下子把他们给排斥掉,不太可能,说不定狗急了跳墙还得被反戈一击。所以济尔哈朗对他们三个人采取了拉拢的手段。
  虽然这三个人都是多尔衮提拔的,但是要说明的是,这三个人绝对不是什么死忠分子,他们也是非常识时务的资深股民。他们深知多尔衮一派大势已去,就迅速转变投资方向。
  济尔哈朗联合理政三王,一起参劾多尔衮。列举了多尔衮的十六条大罪。
  其中主要是四点:
  第一,顺治皇帝继位的时候,按规定应该是两个人共同辅政,但是多尔衮排除了济尔哈朗自己单独掌权,这不对。
  第二个问题,多尔衮所用的仪仗、音乐、侍从与皇帝无异,多尔衮的王府同皇宫一样大小,并私用皇帝才能用的八补黄袍和大东珠,还用黑貂的褂殉葬。
  第三,多尔衮私自散布皇太极称帝是违背太祖本意而自立的。这是谎言。
  第四,逼死肃亲王豪格,迎纳豪格之妃。
  而且他们说的非常可怜,“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人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加速乾断。”
  人家都死了,还冒死奏闻。这么说话也不嫌咬了舌头。。。。
  有了苏克萨哈和这几个大佬的揭发,顺治皇帝非常高兴。多尔衮死后一个月,按照清朝的皇帝亲政制度,顺治皇帝已经亲政。所以现在顺治手上是很有权力的。
  大家如此配合,顺治也不客气。
  顺治这个人,前面说过,他很叛逆。十四岁,正是叛逆的年纪,多尔衮把他看成自己的晚辈,所以态度不太恭敬。而顺治这个人,自尊心还特别强,他很在乎自己的面子。
  你指望一个十四岁的小屁孩有大政治家的心胸,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顺治对多尔衮的事情,做的很绝。
  他不顾前面一个多月前刚刚封的这个义皇帝的称号,马上下令削去多尔衮亲王的爵位、撤掉他在太庙的祭祀牌位、取消睿亲王的谥号和宗室身份、抄家籍没财产入宫,就如同预先彩排的一样。
  转眼之间,多尔衮从一个堂堂的大英雄就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这还不算,为了进一步发泄不满,他还下令毁掉多尔衮的坟墓(我认为这点做的非常不厚道),由于清朝初年都是采取火葬,所以多尔衮坟墓里头是葬着他的骨灰,多尔衮被挫骨扬灰。
  至于多尔衮坟墓里的陪葬品,金银珠宝之类的,那些帮顺治干活的大臣,自然是要收取点劳务费的。鉴于国家比较穷,大家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这些陪葬品被一抢而空。
  清算完多尔衮之后,该福临干活了。
  虽然福临很不喜欢多尔衮,但是不得不承认,福临心里是很清楚多尔衮对于大清是有大功的。
  福临是个很有自尊心的,这个自尊心不仅体现在他对多尔衮的不满上,还体现在他从小就非常有主见,更重要的是,这个自尊心也让他心里还憋着另外一股气:他一定要在成就上超过多尔衮。
  所以福临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
  在多尔衮没死之前,多尔衮还是比较重视对于福临的教育的,为他请了三满两汉老师。但是由于顺治过于叛逆,顺治的骑射的基本功倒是很扎实(玩出来的结果),文化知识就比较欠缺了。
  在亲政之后,很想有一番作为的顺治发现他连很多奏折都看不懂,很难堪,要想超过多尔衮简直是天方夜谭。
  人生绝不服输,尤其是对多尔衮!就算你死了,也要把你比下去。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顺治同学还是决心要恶补文化知识。
  于是,大清朝的皇宫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在多尔衮死之前,顺治每天除了玩还是玩。而等到顺治登基之后,虽然每天忙得要死,要处理很多政事。但是他仍然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为了背诵一些名篇名著,经常彻夜不睡,汲取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不断完善他的统治方法和手段。(诸位不努力的同学请自动面壁去)
  由于满族成立的时间并不长,自然不太可能有很多名著给顺治读,就连满洲人的兵法教科书《三国演义》都是汉人的。于是很想恶补文化知识的顺治皇帝自然只能读很多汉人写的书。久而久之,顺治竟然成了一个汉化很深的皇帝。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一点不假。
  拜各种野史戏说所赐,大家对顺治最熟悉的是他的风流韵事,还有出家当和尚的传说,以致大家对顺治有比较大的误解,认为这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但是,不得不说,顺治绝不是一个只沉浸在儿女私情中的皇帝。
  前面说过,因为多尔衮的缘故,顺治这个人,虽然存在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但是同时他也是胸怀大志富于进取。要不他也不玩命看书了。
  因此,顺治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不是小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主要体现在:
  在军事上,面对全国蜂起的战乱,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重抚轻剿的策略,大胆放手地任用汉族降官,稳定了国内局势。(当然这一点也和他汉化程度比较深有关)
  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力求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机构。
  在经济上,他招抚流民,鼓励开荒,减轻百姓的负担,连各地向皇上进贡土特产品也下令免除,救灾救荒,大力发展生产。(这些基本都是废话,因为有点作为的皇帝都差不多)
  这些都是后话,顺治首要面临的问题,还是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上去不太难(明朝已经没多少根据地了),实际上很不容易。
  朱由榔虽然几乎快逃到外国去了,但是,有几个猛人的出现,改变了力量对比。###第51章 猛人出场
  在全国打成一锅粥,朱由榔已经逃无可逃,他的目光终于投入到一个曾经他很看不上的地方——云南。
  而此时的云南,堪称世外桃源。
  到现在为止,云南基本上没进入过我们的视线。
  也难怪,云南这个地方,自古就不太受重视,直到宋代,还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属于地方政权大理所控制。
  直到元朝,云南才算正式并入中华版图。
  在明朝,云南也实行不同于一般省份的行政制度。当时的云南决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春城和旅游胜地,当时的云南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众多,文化比较复杂,加上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还是实行很原始的“部落统治”,而且还经常闹事。
  所以针对云南的特殊性,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发挥自己的智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实行不同于一般省份的土司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应该不是偶然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先例,明朝对云南地区就实行了一国两制。
  要搞清土司制度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当时普遍使用的“流官”制度,流官制度,比较容易解释,就是官员由中央任命,规定任期,基本上和今天的地方一把手分派制度差不多。而且为了防止搞裙带,一般地方官很少在故乡任职。
  土司制度,就比较像奴隶制度,有三个特点:第一部落就地任职,一般自己内部选举,也就是报告给中央备案;第二世袭罔替,第三允许有自己的武装。
  在这个制度下,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因为大家文化层次不高,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情动刀动枪,不管你是中央的也好,是哪里的也好,如果不顺我的意思,那就打你没商量。
  说白了,土司就是一个个土皇帝。在明朝初年,遇到朱元璋这个煞星,不服管教?那就打的你服!朱元璋派蓝玉沐英等人平定云南。
  这种地方武装自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最后表示听从中央的号令。由于这帮人都没读过什么书,很可能不讲信用,为了防止这些小部落不听话,朱元璋命令沐英镇守云南。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安排,然而沐英却迟迟没有等到调动工作的机会,慢慢地,他由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云南。
  他死后,他的子孙也留在了云南,接着执行祖辈与朱元璋签订的那份长期镇守合同,从此沐氏就成为了云南的镇守者,世袭罔替。
  所以云南这个地方,汉人聚集地实现的是流官制度,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接受沐王府的领导,出了事情不再打打杀杀,主要靠沐王府从中协调。
  到了南明时期,承袭爵位的叫做沐天波。
  明末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张献忠的军队进入四川后,引起了云南和贵州两省的恐慌。于是沐天波派遣武定参将李大贽,防守会川。李大贽这个人,粗野蛮干,有勇无谋,又会来事,他多次侵袭元谋土酋吾必奎的领地。本来沐王府是各个土司的仲裁人,结果现在老是欺负人,这些土司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也不太会权衡利弊,比较像黑社会。
  吾必奎受到李大贽的百般欺辱,越想越不服气,后果很严重——直接起兵叛乱。
  到了南明这个时期,沐王府也早就不如沐英时代了,对于土司的控制力大不如前。
  没办法,沐天波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调动其他地方土司围剿吾必奎。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吾必奎很快被摁了下去。
  沐天波赶走了一头狼,却引进了一头狮子。就在其他土司都返回原籍的时候。其中一个参与平乱的土司沙定洲,久居荒山野地,一看昆明比自己的居住地高了n个档次,四季如春,景色秀丽,就想赖在这边不走了。
  而且沐王府积累了200多年的财富,那是相当有钱。再加上昆明守备力量单薄,垂涎欲滴的沙定洲感到有机可乘,就发动了叛乱。
  沐天波措不及防,只能逃跑到楚雄地区。
  沙定洲很快占领了昆明,有进一步占领了云南其他各地,妄图替代沐家接管云南。
  沐天波就在楚雄和沙定洲对峙。
  这个时候,已经是南明隆武帝时期,隆武帝自身难保,对云南的情况实在是无可奈何,也就只能置之不理了。
  过了一年多,孙可望的到来,改变了云南的内战情况。孙可望将在这片土地上,彻底绽放出他的光芒。南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可以和满清抗衡的猛人。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第52章 世外桃源
  孙可望这个时候来,不是偶然的。孙可望,陕西米脂人,和李自成是老乡,世代贫民。作为张献忠的四大义子之首,而且据说长得非常短小彪悍(反正就是不好看),孙可望靠的绝不是投机倒把。要知道,在农民军里头,像孙可望这种没啥背景又不帅的人,要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两把刷子,那是不可能的。
  野路子出生的孙可望,虽然称不上军事天才,但绝对能称得上猛人,他作战勇敢,经常一马当先,而且很善于动脑子,时不时给人挖个坑,以少胜多,遇到危难的情况,思维清晰,沉着冷静,被军中呼为“一堵墙”,防御能力十分出色。
  而且孙可望同学爱好学习,经常看书,虽然没有学历,但是具有同等学力。而且由于孙可望同学不是科班出生,没有条条框框,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所以孙可望同学是张献忠队伍里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
  张献忠被豪格干掉之后,张献忠余部推举了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孙可望任书记,统一指挥大西军的余部。
  虽然张献忠临死的时候,让大西军联明抗清,不过由于大西军长期和明军处于敌对状态,而且现在和清军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要谈合作谈何容易。
  因此孙可望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保存火种,再谈合作,当务之急是要突破包围圈。
  由于豪格太猛,孙可望果断决定,捡软柿子捏——向南撤往贵州。
  孙可望发挥勇猛作战的精神,率部冲破南明军防线,渡过长江天险,顺利达到綦江。
  到达綦江之后,孙可望进行了綦江整顿,会上总结了大西军以往过于残暴的事实,孙可望认为以后必须走一条依靠人民、发动人民的亲民路线,并发出“自今非决斗,不得杀人”的告示。
  綦江整顿对大西军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了大西军的土匪属性。
  豪格发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大西军不得不继续退往遵义,果然一路秋毫无犯的大西军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由于四川经过多年战乱,且路很不好走,清军的补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
  于是大西军就顺利摆脱了清军的威胁,在遵义,大西军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的意义十分重大,总前委四将审时度势,对大西军的斗争历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进一步确立了民主(四将共同统率大西军)、民族(与清军之仇不共戴天,与不敌视大西军的明军合作)、民生(严格管理军队,将士不得扰民)的“三民主义”路线。
  基本路线确定以后,孙可望等四将率领部队征服贵州全境,收编贵州明军,整顿贵州吏治。
  就在大西军准备立足贵州谋求发展的时候,云南的一位土司首领,早年和张献忠关系比较好,与四将也有交情,他给孙可望送来了一封急信,信里面介绍了云南的情况,沙定洲叛乱导致云南陷入内乱,希望孙可望能入滇平叛,共扶明朝。
  孙可望敏锐地感觉到,云南是一个更加适合建立根据地的地方:地域广阔,位置偏远。
  前面说了,孙可望打仗很善于动脑子,时不时给人挖个坑,因此,面对云南的叛乱,孙可望决定智取沙定洲。
  首先孙可望令大军换上明军旗号,打出沐天波小舅子的旗号,为沐王府报仇,大军一路开往云南,自然沿途的明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纷纷让出道路。
  并且云南人信以为真,孙可望被当成沐天波的小舅子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由于实力悬殊,孙可望一路势如破竹,在孙可望面前,沙定洲也就是个小学生水平。
  孙可望轻松达到昆明,面对昆明的防守,孙可望决定围城打援,把沙定洲调过来增援的部队一口口吃掉。
  打不过,逃!沙定洲很快逃回老巢。善于动脑子的孙可望就这样轻松占领了昆明。
  等到孙可望赶跑了沙定洲之后,曾经跟大西军打过仗云南官僚们才发觉不太对劲,这哪里是什么焦氏家族武装,这分明就是以前的大西军。
  赶走了一只狼,引入了一头狮子,结果狮子也被赶走了,却进入了一群更不想面对的家伙。孙可望管不了这么多,云南这个地方真好,我要了!
  于是孙可望再接再厉,派李定国、刘文秀陆续平定了云南的各地,并亲自西征,俘虏了云南副使杨畏知。
  杨畏知是山西宝鸡人,和孙可望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孙可望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