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孙可望再接再厉,派李定国、刘文秀陆续平定了云南的各地,并亲自西征,俘虏了云南副使杨畏知。
杨畏知是山西宝鸡人,和孙可望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孙可望决定和杨畏知好好谈谈。
谁也没想到,这次的谈话竟然真的谈出了点东西,所以载入了史册。
谈话的意义很重大,不过内容很简单。
孙可望表示,我们大西军现在已经决定归顺朝廷了,愿意联明抗清,希望他能合作,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孙可望还折断了一支箭发了毒誓。什么如有违背,五雷轰顶之类的。
杨畏知这个人正好不是那么迂腐,估计和他出生在西北那个经常吃不饱饭的地方有关。相对于江南那群爱扯淡却不爱和农民军联合的书呆子不同,出生西北的杨畏知同志深深明白,西北老百姓造反也是有苦衷的。所以他相信了孙可望的话,既然对方主动提出合作,自己的小命又捏在对方手上,那不如顺水推舟顺势而为。
合作没有问题,但是该讲的原则还是要讲的,相比当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党一味退让不同,杨畏知同志非常明确,既然是合作,就要约法三章:不用献忠年号,仍尊明朝;不杀百姓;不掳妇女。
孙可望一听,完全没问题,第一条是张献忠的遗言,第二三条早就开始实施了。
成交!
搞定合约框架以后,孙可望写信给沐天波。表示十分愿意和沐天波合作,并希望沐天波能够回到沐王府。沐天波自然不会不接受孙可望的好意,派自己的儿子沐忠罕去与孙可望接洽。
孙可望派遣刘文秀去永昌迎接沐天波回到国公府。第二年,孙可望完全平定了沙定洲,沙定洲杀,沐天波穿戴整齐,来感谢孙可望为他报了家仇。
混乱多年的云南,终于尘埃落定。
对于云南这种级别的叛乱,实在体现不出太多孙可望的水平。
真正体现孙可望水平的是孙可望对云南的治理。
之前有说过,孙可望文武双全,而且在大西军中,懂文化的孙可望获得了参与日常管理的资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治理云南的时候,孙可望充发展示了他的才华。
第一,孙可望严格遵守他的誓言,以明朝为尊,在云南建立了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明朝的官员做了合理的安置,沐天波也恢复了爵位,名义上继续领导土司。
第二,整顿吏治,推行“三民主义”,允许老百姓上访!明朝的不堪一击,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官僚太腐败,形成了一股反老百姓的强大势力。孙可望派王应龙任巡按(相当于纪委书记),惩治贪官,为老百姓伸冤。老百姓获得了新生,热烈拥护孙可望的领导。
第三,对于顽固派土司,坚决进行军事打击。比如沙定洲、录万亿等人。可惜在平定顽固派的过程中,艾能奇阴沟里翻了船,不幸中了埋伏,被毒箭射死。虽然不幸损失了一位猛将,孙可望还是顺利扩大了地盘。
第四,招募新兵,搞好军事训练,做好抗清准备。此外,孙可望还根据云南的地形特点和云南靠泰国缅甸盛产大象的优势,组建了“山地师”和“大象军团”。
第五,注重农业生产,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土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孙可望实现了全国最低的农业税10%(要知道,崇祯年前的农业税超过了50%,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税税率也在15%以上)。可以说,孙可望这个政策极大争取了民心。为了使得财政能正常运行,孙可望决定开拓其他方式解决财政问题,比如通过搞地方国有企业赚取利润的方式(比如垄断卖盐的生意,要知道,盐铁是封建时代最暴利的行业;再比如搞采矿生意)。
第六,统一货币(由于云南那个地方,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地方还采用贝壳做货币,鉴于云南铜矿产量丰富,孙可望决定统一使用铜币),保护民间贸易。
第七,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民族大团结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宗教信仰。
第八,开科取士,稳定人心,争取士绅的支持。
在孙可望的治理下,云南成了世外桃源。相比全国各地,云南是名副其实的太平盛世。孙可望居功至伟。
正是在孙可望的领导下,汉族保留了对抗满清的根据地。
孙可望出色地搞定云南之后,既然归顺大明,那总该讨个封赏吧,至少孙可望认为他的功劳很大。
杨畏知顶多代表地方势力,他是代表不了朝廷的。当时的永历帝王朝正好遇到了李成栋等人的易帜,一时间声势也不小。
虽然永历帝能力不行,到处逃亡,但是名义上是老大。
放眼天下大势,清军连战连胜,正是顺风顺水的时候,独立对抗,这个仗恐怕不好打,南明政权毕竟还有一定的地盘和实力,关键是在政治上的号召力。
所以孙可望决定派人去找永历帝要名分,在与沐天波等人商议之后,派杨畏知为代表,远赴广东肇庆商讨携手抗清事宜,并请封秦王。
到了这个地步,永历帝只要一纸空文就能换一个繁华的的云南省。按理说这个交易不做就是个傻子。
但是,在当时那个世界,我们不能用正常思维来考虑问题。
当时永历帝正处于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下子地盘大了很多,难免比较骄傲。对大西军主动前来要求投效,这是没有反对意见的。
但是,对于孙可望请封秦王,大部分人十分反对,认为“流寇”首领的孙可望狂悖无礼,异想天开,最多只能授予公爵。
这里说点题外话,关于“秦王”这个封号的问题,对于这个封号,老江湖孙可望倒也不是心血来潮,他也有他的小算盘。
前面说过孙可望是很有才干的,同时也是很有野心的。作为大西军的领袖,由于总前委的存在,孙可望虽然是书记,但是书记毕竟不同于老板,权力也只比李定国和刘文秀大一丢丢。对于孙可望来讲,这个是不够的。他要当老板,政令统一。
这个时候艾能奇已经死了,剩下的两个人李定国、刘文秀都不是省油的灯,当年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亲兵,凭啥你就想当老大?
客观上说,孙可望的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治理云南,孙可望展现出比刘文秀和李定国高得多的政务才能。统一政令,在那个情况之下,是比较有必要的。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说这是独裁,不好,那我也无话可说。但我认为这种特殊情况必须军政统一,如果谁都不服谁,那就玩不下去了。###第53章 第二个猛人
刘文秀还稍微好一点,李定国那也是个刺儿头。而李定国恰恰就是能够抗衡满清的第二个猛人。所以这两个人的不和,非常麻烦。
后世由于两个人的最终选择不同,对于孙可望和李定国的评价很不相同,鉴于明朝遗老的立场,贬低孙可望抬高李定国的趋势很明显。
应该说,孙可望和李定国最终的结局,两个人都有责任。李定国大节不亏,但是他绝对不是什么圣人。孙可望虽然当了汉奸,但是绝对不能对他全盘否定。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简单用好人还是坏人来区分了。
李定国,贫民出生,1621年出生,是陕西榆林人。张献忠发动起义的时候,发现当时10岁的李定国十分聪明,一喜之下,收了他当义子。
据说李定国长得很帅,这个我没法考证(但是从画像上看,他有一把很好看的大胡子,估计按照当时的审美观,有一把大胡子在当时应该是会被认为比较帅的),但是他很会打仗,这个是公认的。如果说孙可望打仗是猛人,那么李定国就是军事天才,他很快就会震动天下!
李定国跟着张献忠南征北战,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李定国作战很勇敢,常常一马当先,而且做事有度,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很有领导才能,孙可望被称为一堵墙(不过从这个外号也可看出,孙可望擅于防御,用兵凝重,奇谋变化则非其所长),李定国则被成为“万人敌”或者“小尉迟”(从这个外号可以看出,李定国特别善于进攻),本来,李定国和孙可望在军政上是一对非常互补的人。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十分固执,谁都不肯妥协,埋下了最终失败的隐患。
一般有才能的人,都有点脾气。李定国脾气也不小,张献忠还没死的时候,李定国有时也和张献忠对着干(虽然张献忠爱杀人,但是从李定国和他对着干也说明李定国不太善于和领导相处),对张献忠这样,至于孙可望,那就更加压不住李定国了。
如果孙可望的命令如果不太合理,李定国经常把孙可望搞得下不来台。所以他们关系要想太好也不太可能。
而且南明那帮官僚,大敌当前,打仗,他们不行,搞破坏,他们很行。
杨畏知他们发现他们有点矛盾,竟然经常在两边面前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至于动机,就是希望搞点乱子出来,这样才好浑水摸鱼。党争的传统已经深入他们骨髓无可救药了。
再说秦王的爵位,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意义很大,按照明朝的传统,一字亲王只封给姓朱的。特别是秦王爵是当年是明太祖次子所封“首藩”,在宗室诸王中地位最为尊崇,除了太子就到这个爵位了。
本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都是王(张献忠封的,虽然朝廷不承认,但是大西军承认的),大家不相上下,如果可以得到秦王的爵位,孙可望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也只有这样的爵位能树立)。
由于南明当时还不是破落户,所以对于孙可望的要求,是很不满意的。经过讨论,给了孙可望一个公爵。杨畏知不是傻子,孙可望本来都已经自封为王了,你反而给他降成公爵?
这时候,力主与孙合作的堵胤锡顶着压力,坚持以大局为重,好不容易说服了朱由榔,封他个平辽郡王。杨畏知觉得这才好交差,兴冲冲回去了。
南明这个时代,从不缺少捣蛋的,还没等到杨畏知回来,浔州守将陈邦傅听说此事后也来凑热闹,为了讨好孙可望起见,竟别出心裁,伪造封王敕书和秦王金印,派人冒充使者前往云南。
孙可望接见伪使后十分高兴,立即举行仪式,布告云南,宣布从此拥立朱由榔同志。
结果。。。结果,等到杨畏知回来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两帮人马互相拆台,孙可望一下子得到了真相:朱由榔竟然一开始就想用个公爵就把我给打发了?
是不忍孰不可忍。
需要说明的是,李定国对于第一次封赏,拒不接受,对于第二次惹得孙可望生气的封赏,欣然接受!你说,李定国是不是脑子也进水了。也太不和谐了!
领着几十万大军,云南一省的地盘,结果讨个爵位都没成功,自讨没趣,孙可望气的半死,算是看透了朱由榔那个朝廷——就是一群光动嘴不动手的混蛋,所以他索性懒得理朱由榔,跟这帮人完全说不清,反而贻误战机,孙可望决定单干。
于是干脆利用陈邦傅的伪诏自称监国秦王,发布命令出师抗清,在云南的孙可望不可能飞出去抗清,首先要打通抗清的道路。于是他要求四川、贵州及湖广明军皆受其节制。
孙可望派白文选部入贵州,刘文秀部入四川,先将挡住去路、拒不遵命的各部南明军阀扫除干净,这些大小军阀打着抗清保土的旗号,实则横征暴敛,为害地方。如今被扫荡一空也算好事。
每占领一个地方,孙可望就推行“云南经验”, 短短几年时间,云南贵州川南等地就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的气象。与丧师失地的朱由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等到朱由榔退到南宁,孔有德追在朱由榔屁股后面的时候,这时候,朱由榔政权啥本钱都没了。
现在朱由榔要么投靠郑成功,要么投靠孙可望(现在就只有这两个人还有人有枪),郑成功绝大部分时间龟缩在厦门金门,地盘很小,还经常吃不饱饭,去投靠他还得走水路,距离又远,显然不是好去处。
朱由榔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当年得罪的很厉害的孙可望。
孙可望也懒得理他们,看在还有点政治号召力的份上,把朱由榔安排到贵州安龙(一个比较偏的地方),爱干嘛干嘛去,老老实实呆着,反正保证你有口饭吃。孙可望很了解,从朱由榔一贯的德行来看,指望朱由榔领导全国的抗清斗争,简直是痴人说梦。
于是孙可望自己坐镇贵阳,遥控指挥,然后在形式上通知永历帝认可。(意思很明显,该报告的我自然会报告,政事你少插手。)
而刚到孙可望的地盘,朱由榔及其所谓的朝廷倒也还算老实。(初来乍到,毕竟不是你家,主人家肯收留你就已经很不错了)。###第54章 刘文秀四川翻船
对于孙可望的情况,顺治皇帝不太熟悉。顺治所接到的情报,就是孔有德把朱由榔赶到了南宁,基本上,全国就只剩下云贵地区(孙可望)、金门(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
这里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
所谓夔东十三家,是此时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边境的地方游击队,是何腾蛟死了之后,郝摇旗辗转回到川鄂边区。堵胤锡因为战事不顺,1649年在浔州病死。忠贞营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李过高一功后来转战广西,李过在广西病死,后来高一功就和李过的儿子李来亨辗转也回到了川鄂边区。
除了这两家实力比较强大的武装部队之外,这个地区还集中了很多其他的地方游击队,势力比较大的总共有十三家,为了对抗比较强大的清军,他们这些山大王实行大联合,占有20多个县,拥兵数万,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至于郑成功,此时的郑成功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郑成功有钱(搞国际贸易,来钱很快,现在的郑成功垄断了国际贸易),有军队(闷声发大财搞了十几万部队,战船上千艘),按理说日子不太难过。
但是问题是,有钱有时候也不一定就好过,比如说,1960年那个时代,你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米。郑成功就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地步,占领了金门方便搞国际贸易的郑成功毕竟根据地就这么大,人口就这么多,海上又不能种地,那个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又不能像现在搞个什么渔场。要养这么一大帮军队,军需不是闹着玩的。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郑成功经常率领他的船队到沿海各地“打秋风”——也就是抢劫,虽然都是同胞,但是没办法啊,要抗清,就得吃饭啊,没得吃,那也只好对不住了——所以后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现在扮演的是海盗角色。
问题是,抢了几次,沿海人民也学乖了,更何况,地主家的余粮也经不起抢太多次啊。
郑成功也几次试图扩大地盘,无奈粮饷问题经常得不到保证,清军每次被打了之后,立马调集大军,围剿郑成功,粮食成熟也需要时间,占领的短短几个月压根就等不到粮食成熟就又被清军赶了回去。
最后为了地盘问题,郑成功被逼的向他的族叔郑彩、郑联开刀。郑彩、郑联占据厦门
他这个事情做得还是比较无耻的,在施琅(没错,就是《康熙王朝》里的那位,以后这哥们会有大大露脸的机会)的建议下,他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以为郑成功就是来叙叙旧的,没想到惨遭刺杀身亡。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这人比较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