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兴衰录-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不知道咋回事,等到张煌言撤退了,刘文秀倒是积极了起来。
  四月,刘文秀在湖南辰州(府治在沅陵)集结部队,计划先攻占常德,切断洞庭湖西面湖北、湖南的通道,然后收复长沙、衡阳、岳州,得手后再北攻武昌。
  按照刘文秀的部署,明军进攻常德采取水陆并进的方针。他派卢明臣率领一支军队乘船由沅江前进,自己率军由陆路进发。
  曾经有一份很好的机会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珍惜,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地事情莫过于此!
  刘文秀一定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因为刘文秀很快就会为他的挥霍机会付出代价。
  打仗时机出现的时候,刘文秀没行动,现在老天的惩罚来了。
  在洪承畴“以守为战”的策略下,洪承畴一直没有主动出击。
  但是这个时候,当他发现各个抗清势力竟然妄图连成一片之后,他坐不住了。
  他决定亲自率领部队,进入湖南,狙击刘文秀。
  也该刘文秀倒霉,这个时候偏偏又下去了大雨,结果卢明臣一路顺流而下,很快到了常德。
  而刘文秀的陆军道路泥泞,想跑也跑不快。
  这样刘文秀两面夹击的计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破产了。结果先到的卢明臣到了常德城下,被清军伏击,又得不到陆军的支持,全军覆没,卢明臣中箭落水牺牲。
  刘文秀水军挂了,卢明臣的阵亡又严重影响了士气,打不过,只能:撤!立刻带领军队退回贵州。
  如果说上一次战败,还算是个意外,这次刘文秀的战败,明显就是人为,所以孙可望十分生气,刘文秀简直把自己的脸都丢尽了,孙可望再一次解除刘文秀的兵权,让他继续去昆明养老。###第62章 顺治王朝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南明搞出来无数次党争,导致南明丧失了好几次绝佳的机会。
  其实,这倒不是南明独有。大清朝在这方面也有烦恼,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大清朝当初为了稳定政权,大量使用了明末遗臣。这帮人当年就是靠党争起家的。
  狗行千里要吃屎,狼行千里要吃人。你要指望这帮人消停那是不可能的。
  他们憋的了一时,憋不了一辈子。
  在多尔衮时代,鉴于多尔衮本人就是个牛人,要想在他眼皮子底下耍花样,那是找死。曾经倒是发生过一起党争的事情:浙江道御史吴达曾经上疏弹劾阉党余孽冯铨、孙之獬等人,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等纷纷上疏支持吴达,试图挑起党争,结果精明的多尔衮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双方闹了个两败俱伤。
  大家发现在多尔衮手下搞这些,哪一家都别想捞到好处,所以多尔衮时代,大家是比较安静的。
  不过要说多尔衮时代,最大的党争,恰恰就是多尔衮和其他不服多尔衮的势力,其中包含我们熟知的济尔哈朗、豪格等人。
  不过由于多尔衮太猛,反对多尔衮,要么挂了(比如豪格),要么只能装孙子(比如济尔哈朗)。
  由于多尔衮专权这个事情搞得太典型,前车之鉴,从顺治开始,清朝的各个皇帝就开始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防止出现多尔衮第二,逐步建立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加强君权的制度,当然最后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是雍正,其标志是军机处的成立。
  在顺治朝,福临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要想大权独揽,首先要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前面已经介绍过八旗制度,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八个旗主的权力实在是不小,一旦他们搞联合,连皇帝都不一定能镇住。顺治显然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的,但是一下子改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你要从别人手里收回权利,即使是皇帝也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满。
  历史上,从权臣或者功臣手里收回权利,搞出了无数的政治事件,刘邦对韩信、杯酒释兵权等等。说明这个事情的确不太容易处理好。
  福临对这个事情,是一步步来的。先是借着清算多尔衮的机会,顺势把正白旗收归囊中的,加上自己亲自掌握的两黄旗,这样顺治就握有三旗。
  顺治是个聪明的人,前朝的朱允炆就是血淋淋的例子,他因为收回藩王手里的兵权,最后连皇帝都没得做。其实八旗的议政王同藩王也没什么两样。
  既要平稳过渡又要削弱议政王的权利,怎么办呢?
  顺治聪明就聪明在这个方面,他也不削议政王的兵权,他把诸王的地位调低,把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他掌管的三旗自然是“上三旗”,其他五旗就是“下五旗”。通过这个方式,顺治小小地削弱了一下议政王的权利。改革,要改而不革才能成功,顺治显然深谙这方面的精髓。
  其次,济尔哈朗由于清算多尔衮立下大功,一下子重新控制了军国大权。虽然济尔哈朗对福临可谓是忠心不二,但顺治显然没有被济尔哈朗的忠心冲昏头脑。他很清楚,济尔哈朗代表的是满清贵族保守派的利益,虽然顺治很不喜欢多尔衮这个人,但是不可否认,多尔衮的政策是很好的,相比之下,济尔哈朗就是个老古董,要啥都听济尔哈朗的,那估计就抓瞎了。所以对于济尔哈朗,顺治在地位和经济上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不过权利上,该收回的还是要收回来的,你就好好养老就行了。
  再次,顺治取消了亲王管理政务的制度,中央的部长基本上由王以下的满汉大臣充任,直接听命于皇帝。
  就这样,通过一些列的运作,年轻的顺治把大权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当然,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孝庄”太后的指导,这个女人可是个老江湖。
  顺治抓了大权之后,根据需要,他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
  当皇帝是不容易的,要当一个开国皇帝更加不容易,虽然顺治不用像一般的开国皇帝一样要从造反开始他的革命事业,但是南明那帮人毕竟还在垂死挣扎,准备随时抢饭碗。
  国家的事情是比较多的,一个人是干不完的,顺治虽然是个勤奋的皇帝,但是绝对不是一个脑子不开窍的皇帝,事实上,清朝历史上,比顺治聪明的皇帝还真数不出来,更何况他背后还有个老谋深算的皇太后,个人认为,顺康雍乾这几个皇帝的智商大体相当。
  顺治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一些小事,他效仿明朝,成立了内阁,但是这个内阁的权利和明朝相比,那就不在一个等级上,这个内阁只能处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虽然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机密的大事是没有权利过问的。这样既可以拉拢汉族官僚,又可以帮自己干点不太重要的活。而且这个内阁的入阁要求也比较低,一般翰林院官员就可以有机会兼任。
  对于特别重要的事情,皇帝还是比较信任直接控制的的机要办事部门。具体到顺治王朝,就是只有议政王大臣才有权力对重要的事情议奏。
  为了进一步博取汉族官僚的支持,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顺治还推行了一个很有“民族特色”的制度,具体表现在官员任用上,它的特色就是:在尚书和侍郎这个级别的官员任命上,严格遵照一个职位,两个萝卜——一满一汉。同六部并行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
  本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顺治的发散性思维下,搞成了两个萝卜一个坑,不过老大还必须是满族人。
  在顺治一系列的手腕之下,相比以前,汉族人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虽然顺治喜欢用汉族人是事实,不过要说他没有私心,不偏袒满族人,真的像电视剧一样推崇什么“满汉一家”,大家听听就行了,你要真的当真了,那我只能说你太天真。
  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脑子不太清醒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开染坊。
  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由于顺治年纪小,看起来不像多尔衮那样精明,憋了十多年的各类牛鬼蛇神们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
  他们以为他们的时代终于来了,又可以过在前朝那种整整人、骂骂人的舒服日子了。所以他们决定,重抄党争旧业。
  陈名夏,江苏溧阳人,1601年出生,这个人是复社成员(所谓复社,大致相当于东林党的儿子,改良版东林党),1643年考中了全国第三名(探花),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怎么着也能混个副部级退休。不过不要紧,再那个年代,只要脸皮够厚,副部级?正部级也不是个事,而且还是有油水的正部级。
  这哥们小时候刻苦学习,才华敏捷,爱好诗文,但是一个人的品行从来和文学修养不太挂钩,陈名夏的人品,那不是一般的差,那是相当的差。
  李自成占领了北京,他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撤出北京之后,他又投奔南明。南明那帮人,对于他这样投降李自成的人是有看法的,一般都会给你一个头衔:“从逆”叛臣。这哥们眼看就要被抓起来,好在他在江南还有几个死党,死党送了个消息,他惊险地逃脱。
  这个时候,陈名夏真的感觉到天下之大,竟然没有容身之处。为了实现自己当官、当大官的理想,陈名夏同志果断地送上门,投降了清朝。清朝对送上门来的才子,自然是大喜过望,陈名夏仕途十分顺利,关键是这哥们的马屁拍的好,一投靠清朝就大胆劝说多尔衮篡位,虽然遭到拒绝拒绝,但是多尔衮看到这么忠心耿耿的人,心里那个乐啊,就把他提拔为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副部级)。从考上探花到当上副部级干部,陈名夏用了2年时间,升迁速度之快,简直像坐了火箭。顺治五年(1648年),陈名夏有进一步当上了吏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正一品)。
  在这么个好位置,陈名夏自然是干的风生水起。不过从陈名夏干的种种事情来看,这个人如果实在是菜鸟。这哥们能够上位,完全靠投机倒把。他的政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这家伙上位之后,利用职务之便,大力提拔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由于他是南方人,自然南方人大受青睐,所以他们结成了“南党”,而作为元老,陈名夏自然成为“南党”领袖。但是由于这种结党水平实在太不上档次,以至于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你这是任人唯亲。
  大家谁都是活了几十年的老江湖,你明目张胆这么干,我难道就不会么,谁怕谁啊。你搞个“南党”,那我就搞出个“北党”。
  北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领袖人物就是冯铨。
  比起陈名夏,冯铨的资格就老多了。而且他具有丰富的党争经验,陈名夏在他面前就是个小学生。他的党争光荣事迹我就不多介绍了,我只提一点,这人在大明朝就是个阉党份子,总的来说,这个人人品奇差,脸皮奇厚,相比陈名夏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军打过来的时候,指望这位仁兄有气节,那就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自然第一时间投降了多尔衮。多尔衮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这位积极投降的兄弟作为标本,给予特别优待。###第63章 顺治王朝2
  比起陈名夏,冯铨的资格就老多了。而且他具有丰富的党争经验,陈名夏在他面前就是个小学生。他的党争光荣事迹我就不多介绍了,我只提一点,这人在大明朝就是个阉党份子,总的来说,这个人人品奇差,脸皮奇厚,相比陈名夏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军打过来的时候,指望这位仁兄有气节,那就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自然第一时间投降了多尔衮。多尔衮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这位积极投降的兄弟作为标本,给予特别优待。
  陈名夏对江南的人情有独钟,又是复社的成员。新仇旧恨一起算,冯铨团结了北方的官员,对“南党”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反击的方式,自然就是屡试不爽的京察(就是对官吏的业绩考察,业绩优秀的升官,业绩不行的,该革职的革职)。说起来,身为吏部尚书,本来这个事情是由陈名夏负责的,陈名夏正好借此机会,铲除异己,不太上档次的陈名夏自然又把事情做的实在太张扬,以至于被抓住了把柄。既然是考核,总要把业绩记成文档,而掌管河南地方官考核文档的就是河南道御史张煊。
  张煊是山西人,不用说,在陈名夏的用人规则下,他只能依附冯铨,成为“北党”。既然手里有了证据,他决定弹劾在地方上巡查的李道昌、金元正、李允岩、匡兰兆、王士襄等人。
  因为证据确凿,这几个人全部被革职。
  张煊小试牛刀,竟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不过小人物就是小人物,一有了点成绩,就容易犯骄傲的毛病,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要让他现在见好就收,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张煊继续弹劾,而且这次的矛头直接指向陈名夏,还有洪承畴(福建人,也被他归为南党)。说他们讨好睿亲王,扰乱冯铨提拔人的先后次序,搞营私舞弊。
  由于打击面太广,洪承畴当即表示污蔑,完全是污蔑!
  至于陈名夏,这家伙敢搞党争,倒还是有后台的。大清朝毕竟是满洲政权,满族人的势力还是占有主动的地位的。陈名夏倒也有点小聪明,他把满洲人也拉过来,增加自己的筹码。最方便拉拢的自然是自己的同事——吏部尚书(满)谭泰。
  这个时候谭泰表示,张煊完全是污蔑,报复,其心可诛,他弹劾陈名夏的事情都是以前发生的,为什么那时候不弹劾,现在才来弹劾,明显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此污蔑朝廷大臣,应该处死。
  谭泰的话就是不一样,再加上洪承畴明显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皇帝还指着他干活呢,张煊明显没能把握党争的新形势,所以就被咔嚓了。
  第一回合,陈名夏胜。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陈名夏拉拢满人大家一起搞斗争的策略是不错的,问题是顺治朝比较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前期是多尔衮做主,后期是顺治做主,两个人还势不两立。作为多尔衮的死党,谭泰自然是要被清算的。
  张煊挂了还没多久,多尔衮的案子就扩大化,一下子扩大到谭泰的头上,一查,查出谭泰依附多尔衮,并且结党营私,有了这两个罪名,谭泰肯定是完了。所以,1651年8月,谭泰被砍。
  谭泰的罪名算是盖棺定论,有了这两个罪名谭泰是再也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了。
  既然谭泰不可能翻身,那么被谭泰给搞死的张煊,他就有了翻身的可能了。“北党”是不可能放弃这个好机会的。
  不过,为张煊翻案是假,打击陈名夏才是最终目的。面对北党的反击和顺治的质问,靠投机上位的陈名夏,表现的是比较幼稚的,一开始是狡辩,后来实在辩不过,就痛哭求饶。
  其实顺治本来也没打算治陈名夏的罪,顺治本人并不傻,陈名夏不受冯铨待见,他还是了解的。但是对于陈名夏这种反复的行为,顺治心里是有点鄙视的。
  顺治当年整治谭泰的时候,为了减轻阻力,曾经下旨和谭泰有牵连的人一概不追究,现在如果追究陈名夏的罪,那就是不守信用。陈名夏也就是那个档次,顺治还犯不着为这个级别的人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顺治赦免了陈名夏的死罪,打发他回去养老去了。
  虽然顺治觉得陈名夏档次不高,但是陈名夏倒也还是有优点的,他的文采不错。应该说,他的这个特长在古代是比较管用的。
  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