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煌言死后,尸体被弃于荒郊。张煌言的外甥在他人的帮助下,按张煌言生前“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坟一座无”的愿望,连着岳飞和于谦两座坟墓,将他安葬在杭州南屏山的荔枝峰下。
在南明历史上,有很多人,他们的地位比张煌言高,他们比张煌言的影响更大,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只有张煌言至始至终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历尽了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他最终在明末众多抗清英烈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杰出代表,其刚烈正气,可与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相媲美。
他的功绩,也许很难和岳飞、于谦相媲美,万里江山千钧担,纵观张煌言的一生,他本可以不必承担如此的重任。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属于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的坚持、他的气节,给杭州西子湖增添了一抹独有的风采。###第70章 台湾那些事儿
自从吃了败仗之后,郑成功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了。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20年的战争,满清的优势已经很明显。即使郑成功不找顺治的麻烦,顺治也要找郑成功的麻烦了。
顺治十七年(1660年),已经基本上搞定了云南的清朝决定,以绝对数量的优势兵力,集结了数百艘战舰,攻击厦门,一举平定郑成功。
此次出征厦门,清军兵力雄厚,而且士气高涨。很多人认为,这种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战斗,纯粹用来练兵的。
所以这次清朝为了邀功,出战的将领基本都是满洲将领。长期驻扎在沿海边境,熟悉海战的汉军将领,比如投降的施琅等人,几乎没有出战。清军就在这种盲目自信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对厦门发起了进攻。
清军确实能够驰骋于天下,但也仅限于陆地。连海浪都受不了的八旗兵,一上船就吐,站都站不稳。
盲目自信是要付出代价的,去年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太自信了,所以郑成功失败了。
转眼之间,轮到清军了。
没准备不太会打水仗的八旗旱鸭子在水里遇到了郑成功的“海盗部队”,战斗的结果,清军全军覆没,将领不是投降就是葬身鱼腹,或者是投降后被郑成功扔下海,反正没有多少活口,据记载,五万人马死了四万多。
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的满洲八旗铁骑,在海战被郑成功打得全军覆没,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惊。从此以后,一直到郑成功死,整整七年,都没有人敢提海战俩字。
顺治不愧为开国之君,在震惊之余,他虚心的总结了经验教训,他发现惨败的主要原因,是朝廷没有一直强大的海军,为了拥有一支不输给郑成功的强大海军,朝廷必须任用熟悉海战的将领,而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就落在了施琅的头上。而肩负重任的施琅,终将在20年后,达到他最辉煌的顶点。
不管施琅将来怎么样,此时的郑成功,也在总结经验教训。他知道这次胜利完全归功于。。。。清朝自己找死,如果下次敌人再来进犯,一定是习惯海战,不惧怕海上波浪的军队。到时候,自己肯定扛不住,在福建也无法再呆下去。
由于郑成功在沿海地区名声太差,他始终无法在大陆建立稳定的根据地,为了手下数万军队的给养,郑成功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就在郑成功一筹莫展的时候,上天给郑成功送了一份大礼,这就是台湾。
在这里要重申一下,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于台湾的历史,要从三国时代说起,三国的时候,吴国就派卫温率兵登上了台湾岛,卫温登岛的行为,拿今天的国际法来说,这就叫宣示主权,也就是说早在公元二世纪,中国人就在台湾宣示了主权。在法理的角度和事实的角度来说,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就已经属于中国了,就己经是中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土。
1661年,一个来自台湾的义士——何斌,从台湾投奔郑成功。
这个何斌是郑芝龙的旧部,这是个强烈的民族主义人士,也是个有心人,他利用在台湾工作之便,绘制了一张有关台湾道和荷兰兵力分布、炮台设置的地图,并且力劝郑成功出兵收复这一块本来是他父亲开发、完全属于中国人民的土地。
这个时候正是郑成功苦思出路的时候,忽然有个台湾宝岛,“田园万顷,沃野千里,响税数十万”,可以一次性解决郑成功军队及家眷生活问题,他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好事。
何斌的建议、所献之图使得郑成功不需要经过权衡利弊得失,就下定了解放台湾的决心。
这时候的台湾,已经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5…17世纪,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16世纪末,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GDP发展迅速,海上商业、军事力量十分雄厚,很快就成为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鼓励做生意。欧洲就那么巴掌大点的地方,实在是不太够折腾。拜马可波罗所赐,当时的中国在欧洲的知名度非常高,古老的东方有这么个富裕的好地方,他们自然是要怀着极高的热情过来中国实现他们的发财梦的。
虽然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很有名气,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比之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中国人比较低调。
典型的代表是15世纪,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带领大明帝国的海军往航行于欧亚大陆以南(中国、印度、东非)地区,建立了很大的影响力。
荷兰人过来做生意的时候,实际上中国官方的海军已经没落了。
不过官方的没落了,民间的海军竟然阴差阳错的发展了起来,集大成者自然是郑芝龙。
前面介绍过,郑芝龙建立了一支十分恐怖的海上武装,横行台湾海峡、日本、东南亚。常年在海上收保护费。荷兰虽然很早搞了资本主义,但是无奈跑到这般的人数太少。一开始盘踞在澎湖岛搞贸易,最后硬是给郑芝龙赶到了台湾,最后不得不和福建当局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在台湾从事国际贸易活动。
既然到台湾做生意,荷兰人总要有块地方歇歇脚。当地的中国人看荷兰人可怜,就给了他们一块地方。结果荷兰人得寸进尺,把这块地方越建越大,最后竟然建成了两座城——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修了两座城也就罢了,要知道,资本家的无耻是没有底线的,他们竟然进一步坚固的堡垒炮台。建立了武装力量的荷兰人自然不是什么活菩萨,他们本来就差不多是一群海盗,现在既然建立了统治的工具,他们就很不客气地当起了台湾的主人,做起了一本万利的生意——开政府,既搞税收,又搞贸易,赚的盆满钵满。最后还嫌赚的少,竟然直接干走私人口的买卖,无数台湾家庭妻离子散。
就这样,靠欺骗占领台湾的荷兰人,对借给他们土地的中国人不仅不领情,反而予以残酷掠夺、镇压,强迫岛民信奉基督教,对于不听话的中国人,荷兰人毫不留情的进行大屠杀。红毛鬼子在台湾犯下了无法饶恕的罪行,一步步地把台湾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台湾的人民苦不堪言,天天就盼望明朝军队。
郑成功在大陆沿海的海盗行径,台湾人民是不太了解的,相反,他们听说大陆要来一个延平郡王,准备收复台湾,大家都准备夹道欢迎,郑成功在这里将得到了空前的支持。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 自己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亲自率领2。5万名将士和300艘战舰,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
由于政治因素,台湾问题一直是热点问题,因此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
但是实际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并不是很曲折。
虽然荷兰人很无耻,军事技术也比较先进,他们的一艘船的吨位相当于当时中国的好几艘。
但是荷兰人也不是没有弱点的,他们最大的弱点是:人太少,船虽然吨位大,但是数量也很少——只有4艘。由于荷兰离中国实在太远,同时又不光是开发中国这一块市场,还有美洲啦,东南亚啦,等等。
所以分配到台湾的力量还是比较有限的:荷兰在台湾的驻军、官员、商人和家属经常保持2000-3000人,其中军队有1000余人。
郑成功戎马一生,多数时期是在打海战,和清朝更是大小几十仗,虽然郑成功不太擅长打陆战,但是要论当时的海战,郑成功是中国毫无疑问的第一人。否则他就不能常年在台湾海峡收保护费了。
2。5万能征善战的海军加上300艘战船VS1000人加上4艘大吨位的船。
荷兰人显然是学过数学的,力量对比这么明显,所以荷兰人十分慌张。
虽然慌张,但是要知道,他们这些人,不远万里冒着喂鱼的风险跑过来做生意,绝对是具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的——怕死就不会跑这边来了。所以面对郑成功的大军,他们把主力部队都集中到两座城里,拼死挣扎。
为了阻止郑成功登陆,荷兰人想了一个办法: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
郑成功不愧是海战高手,他乘着涨潮的时候,率领船队直奔岸边。荷兰人一看傻眼了,只能派出仅有的4艘军舰出战,虽然他们的军舰堪称高富帅,但也架不住“屌丝”太多。75:1,郑成功很轻松的干掉了一艘荷兰军舰,其他三艘一看情况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郑成功登陆之后,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他们投降,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郑成功也是采用的围而不打逼他们投降的方法,看来这个应该算是郑成功的习惯了。
不过比起上次在南京,这次郑成功的策略总算成功了——荷兰人可没有部队来支援。于是8个月之后的1662年二月,荷兰总督揆一不得不向郑成功投降。
台湾结束了38年外国人统治的生涯,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不管怎样,郑成功的收复之举,主观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客观上却赶跑了台湾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反清复明的将士提供了一个继续活动的舞台。
1662年5月8日,就在台湾收复三个月之后,38岁的郑成功远眺大陆,自感这辈子半生戎马,然后抗清前途依然渺茫,积郁成疾,因病去世。
郑成功这一辈子,自私过,糊涂过,干过不少龌蹉的勾当比如背后捅刀、放火抢劫,刚愎自用,不大听得见不同意见,杀过施琅全家,要说他人品好,恐怕大部分人都得摇头。但同时,他一直在坚持,坚持反抗满清的民族压迫,至死不渝。从和他老子郑芝龙分道扬镳之日起,他一直坚定地走在抗清的最前沿。
郑成功的一生,几乎全部的心血都花在了抗清上。尽管清朝不断地招降,用尽各种手段,但是最终他都拒绝了,你可以说他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但是郑成功一生都是一位斗士。
他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头脑清醒。
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这是他这一生最辉煌的成就,也是对他一生绝不向清军妥协的最好褒奖。他这辈子,关键时候能挺住,该出手时不含糊。一件事情能毁掉一个人,一件事情也能成就一个人。
因为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人,他也成为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如果没有郑成功盘踞台湾,清朝也就不会视之为眼中钉,不会刻意去收复台湾,台湾很可能就被视为化外之地,有可能脱离祖国的怀抱。由此可见,郑成功驱散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功绩确实足以名垂千古。###第71章 董鄂妃出,三千粉黛无颜色
前面说郑成功打到南京的时候,顺治突然秀逗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这是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从顺治皇帝的一贯表现来看,他是不应该如此冲动的,除非有特殊情况。他确实遇到了特殊情况,就是他的个人感情。
能够对他造成这么大影响的,就是他最宠爱的老婆(没有之一)、为无数文人骚客提供了饭后谈资、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电视剧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董鄂妃。郑成功打到南京的时候,正是顺治如痴如狂地爱着这位董鄂妃的时候,而董鄂妃,那个时候处于病危的状态。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有时还真是那么回事。
要讲董鄂妃,先要从顺治同志的感情说起。
皇帝大多数是不太讲感情的,毕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冷血也算一个重要条件吧。
不过顺治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的人。顺治的感情生活实际上是比较不幸的。顺治的个性前面已经说过,叛逆、敏感、自尊心极强已经成了他的标签,特别是经过多尔衮的事件之后,顺治唯我独尊的感觉特别强烈,凡事最厌恶别人替自己做主,任何人都不可以触碰。甚至包括他的老妈孝庄。
恰恰古代婚姻这个事情,由不得自己做主,平民百姓的婚姻还讲个门当户对,皇帝的婚姻那更加是一种政治。
所以,顺治的大婚,是由多尔衮和孝庄做的主。他的皇后,来自科尔沁草原,和孝庄还有亲戚关系,是孝庄的亲侄女,这位姑娘的老爸吴克善是顺治的亲舅舅。实际上这位科尔沁的姑娘从小就艳名远播,聪明美丽,被视为未来皇后的不二人选。当然这位姑娘生长在大富大贵的科尔沁亲王之家,性格上是有一点好奢华、讲排场的公主习气的。
亲政后的顺治万事由他做主,偏偏婚事做不得主,而且这门婚事还是多尔衮定的。顺治是很不满意的。
所以顺治有意推拖,婚期被迫延后,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后来两个人虽然勉强举行大婚仪式,但顺治对这个硬塞给他的皇后实在是不可能有什么好感,再后来顺治又借口她是多尔衮的干女儿的缘故懒得搭理,据说结婚三年都没和他的皇后make love。
用现在的话说,这桩婚事主要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合,这个科尔沁的皇后实在和顺治实在是不在一个频道上,强扭的瓜不甜。
最后的结果是顺治坚决要废掉皇后。
废皇后这种事情,大家容易受到电视的影响,觉得好像就是皇帝一句话的小事,实际上,无论在哪个年代,废皇后都是一件大事,这绝对不仅仅是婚姻问题,而是涉及到外戚等多个势力的政治问题。一般来说,如果皇后不是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绝对是不能被废的。事实就是,大清朝268年,废皇后,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由于废后这件事情实在太严重,为了这件事情,孝庄太后和顺治的关系闹得很僵。
最后实在没办法,自己儿子的这个个性,孝庄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事情还是必须要解决的。加上这个骄气的皇后的公主病确实有点严重,喜欢铺张浪费,和孝庄顺治崇尚节俭的风气的确不太和谐,又比较喜欢吃醋。最关键的是,因为婚姻问题,以致顺治的健康都受到了影响,所以最终孝庄也不得不同意顺治废后。
虽然顺治在废后这件事情上胜利了,但也只是个惨胜,因为皇后还是不由他做主:孝庄又把自己的侄孙女(即前皇后的亲侄女)介绍给顺治,订立为新皇后。孝庄的态度很明显,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是咱科尔沁的姑娘。
孝庄是不把爱新觉罗家的血统改成蒙古血统誓不罢休啊!
对于这位皇后,顺治谈不上喜欢,不过总算和多尔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