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成功听说了这种羞耻的事情,一气之下,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竟然很快就死了。
郑经搞出了这么件轰动的事情,气死了郑成功,人又在厦门,就给了台湾的投机分子一个很好的机会。台湾的一些投机分子以郑经“乱伦”为理由,坚决反对郑经,拥护在台湾的郑成功的弟弟郑袭继承郑成功的爵位。
虽然郑经这个人比较荒唐,但他毕竟是嫡长子,而且这种私生活的事情,再怎么,毕竟也只是个小节。因为这点错误就像让郑经滚蛋?想的太多了吧。
郑经的拥护人还是很多的,留守厦门的,那都是郑经的嫡系,其中包括因为金庸小说而大大有名的陈永华(即鹿鼎记里面的陈近南)。这个陈永华平时不善言谈,但是一旦谈到计谋政治等问题,就像打了鸡血,郑成功和他聊天之后,非常高兴,发出了“当世诸葛亮”的评价。当年郑成功北伐,这个事情虽然失败了,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战略上的决策并没有问题。当年所有的人都反对,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这个陈永华在军国大事方面,确实是比较有才能的。
陈永华的另一个身份,他是郑成功给郑经指定的老师。所以郑经对陈永华那是相当倚重,陈永华对郑经也是死心塌地。
在陈永华等人的拥护之下,郑经率领部队攻入台湾,成功干掉了反对派,事后把郑袭软禁在厦门,结束了这场内斗。从此开启了台湾的“郑经时代”。
他最大的贡献,是在陈永华的辅助之下,进行了台湾大开发。
台湾那个地方,虽然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在古代那个航海技术极其不发达的时候,是不太受到待见的。虽然孙权曾经派兵过去,其实也就是宣誓了一下主权,要说对它的系统管理,基本上是没有的。
到了郑芝龙那个年代,因为要搞国际贸易,台湾是通往日本的一个非常不错的中转站,地位开始有所上升,郑芝龙曾经组织过两次有一定规模的移民。但是毕竟远离大陆,海上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愿意移民过去的人还是很少的。台湾的本土土著——高山族,人数也不多,要不然荷兰人也不能这么容易就在台湾搞了两个城堡了。
最后郑成功实在没办法,在大陆已经没了立足之地,才找到台湾这么个地方。除了荷兰人开发的两座城,其他地区大部分都很原始。因此,开发台湾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时期可没有像蒋介石逃到台湾之后有国外的投资,这个时期的开发工作完全靠自力更生。
要开发一个地方,最主要的工作主要是发展生产(绝对不仅仅是建设房地产)。陈永华还是深得治理之道的,在这一点上干得非常好,他不仅十分关注农业问题,也很关注关系民生的轻工业建设。他鼓励大家开垦荒地,颁布屯田制度,一年种三季农作物,他还以身作则,率领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举解决了粮食问题,建立了粮食战略储备。为了提升民生,他传授了当地人煮糖晒盐的技术。当然,陈永华对于台湾的房地产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古以来,房地产都是中华民族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永华把烧制砖头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显著提升了当地人民的居住条件。
陈永华对于商业贸易的认识远超前代。中国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当然这个文明是有他的必要条件的: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而台湾这个地方,物产很不丰富,什么都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话一点都不错。
在这种什么都缺的忧患意识之下,陈永华和郑经在台湾开始和日本、暹罗、安南各地通商;开通闽、浙、粤等地的通商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贸易事业。
除此之外,可以说陈永华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台湾的教育方面,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也最深远。在陈永华来之前,台湾这个地方,是谈不上有什么教育的。不但地方小,而且人烟稀少。陈永华第一次提出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制度,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
陈永华第一次在台湾实行了科举制度,为台湾文教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可以说正是陈永华,在大陆的传统文明才第一次在台湾地区传播。在今天台湾和大陆共同认可的文化基础的问题上,陈永华立了第一功。###第74章 尾声2
交代了郑氏集团开发台湾的情况,该把目光投向那个名义上的老大——朱由榔了。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不论在当年孙可望的手下都多么委屈,相比现在流浪在缅甸的情况,那真都不是个事。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但是孙可望等人好歹会给口饭吃,而且面子上早请示晚汇报,朱由榔好歹还有个老大的样子。
到了缅甸的地盘,那叫一个难受。缅甸国王叫做莽达喇,这个人的心大大的黑。
要呆在地盘上,可以!首先必须要精兵简政,我缅甸国小民弱的,你带了一千多个人过来,那还得了,万一哪天你一不高兴,搞个什么政变,那还不把我给剁了。
为了防止意外,跟着朱由榔逃到缅甸一千多人,被简成了几百人。怎么简的?很悲剧的告诉你,可不是遣送回国,而是被剁了。
其次,盖了十几间房子——在郊外,供朱由榔居住,好歹当年孙可望还给朱由榔盖了小别墅,而这位缅甸国王就小气多了,茅草屋,爱住不住。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毕竟别人的地盘,人家肯收留你就烧高香了,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亚非拉的兄弟一说。缅甸国王的白眼,这还不是朱由榔遇到的最大问题,他的最大问题是——吃饭问题。
你刚跑过来,也算是客人,因为面子问题,请你吃个饭,那也是正常的。可是问题是,你长期赖着不走,几百号人,伙食开支实在是不小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所以渐渐的,缅甸国王也就不给朱由榔送吃的了。这下子这帮吃白食的官员们抓瞎了,总不能饿死吧?
人有人道,商有商道,生有生之道,凡是皆有道,有规矩,有方圆,有法则,有规程。
这帮人在危机之下,果然成长的很快,他们也很快摇身一变,变成了“商人”,拿着自己的家当,和当地老百姓做起了生意。好不容易撑了一段时间,总算等到了秋收,缅甸国王家又有余粮了,送了点吃的过来,才算解决了吃饭问题。
朱由榔在缅甸安顿下来之后,倒也没有忘记给李定国送信,送信的人找了几个月,好不容易找到了李定国。
李定国一听老大跑到了国外,火冒三丈。——你说一国主,不在国内领导革命战争,你跑国外去干吗?
所以他一合计,决定派人把朱由榔接回来,领导云南的游击战。
李定国派白文选率领部队开到缅甸边境,准备把朱由榔弄回来。问题是双方语言也不是太通,那个地方的人本来也很野蛮,不太讲道理,结果一来二去,双方就打了起来。南明的部队作战经验丰富,缅甸这帮民兵自然不是对手,缅甸边防军被狂扁了一顿。
缅甸国王听到边境传来的战报,吓了一跳,赶紧派人去质问朱由榔,朱由榔火速下诏,白文选这才撤回国内。
李定国那边是风风火火地想把永历接过来,不过永历这边是只要没有生命危险,万事好商量,打死他也不愿意再跟着李定国混,万一哪天清军一围剿,自己的小命就没了。
在朱由榔的不合作态度下,李定国也没办法。
就在朱由榔准备在缅甸混吃等死的时候,缅甸自己出问题了!
1661年五月二十三日,缅甸发生了宫廷政变,缅甸国王的弟弟莽猛白把自己的哥哥莽达喇砍了,自己当上了新国王。(看来,缅甸的水也很深啊!)
本来这个事情和朱由榔没有半毛钱关系。问题是,朱由榔作为明朝皇帝,身份尊贵。缅甸在明朝属于藩属国,新的皇帝登基,都要来给明朝皇帝送个国书(其实主要目的是过来索取一点礼物的),明朝皇帝就根据他们的国书,给他们册封,顺便赠送很多礼物(这种无本万利的生意,傻子才不做,所以一般藩属国对这种事情都很积极)。
莽猛白登基之后,根据“祖制”,向朱由榔要礼物。当然朱由榔实在是穷的都快要饭了,他倒也没指望从朱由榔这边要到什么玩意。毕竟他这个王位是通过非正常途径搞过来的,他希望朱由榔配合一下,借着朱由榔的身份,把他这个行为合法化。
结果朱由榔和他的智囊团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为莽达喇主持公道。十分脑残地“以其事不正,遂不遣贺”,把莽猛白气得不轻。
莽猛白生气了,问题就很严重了。人家现在是缅甸老大,你朱由榔,名义上是明朝的皇帝,实际上就一要饭的。莽猛白要捏死你就像捏死个蚂蚁这么容易。
7月19日,莽猛白以“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的名义,准备对朱由榔进行一次恐怖主义报复。
朱由榔倒也不傻,觉得这其中有问题,但是就算有问题,你又能怎么地?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没办法,只能有沐天波率领一帮文武大臣跑过去,结果缅甸军队包围杀害。
随后,莽猛白继续率领手下赶到朱由榔的住处,大肆抢夺朱由榔所在地的宝贝和女人,又杀了300多人,永历朝廷住地一片狼藉,尸横满地,触目惊心。沐天波屋内尚有内官、妇女二百余人也聚作一处,“母哭其子,妻哭其夫,女哭其父,惊闻数十里”。史称“咒水之难”。
后来,莽猛白本人担心手下误伤朱由榔,到时候就没法向清政府请功了,赶紧制止了这次行动。并给幸存人员送来了好吃好喝的。
到了这个地步,朱由榔真的成了个“孤家寡人”了,活着也没多大意思。
不过清政府倒是没有让朱由榔等太久。清军进入昆明以后,大概是水土不服,洪承畴生病了,以至于不得不申请回北京休养。从此基本上结束了他的宦海生涯。1665,早已经被清廷冷落的洪承畴病死。
洪承畴这一辈子,他的前半生是明朝重臣,为崇祯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没挺住,投降了满清。在清朝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得到多尔衮和顺治的重用,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曾经官至太傅、太保、少师、太子太师(正一品),招抚江南,平定西南,堪称清朝开国前五的功臣。(甚至有人以为他是开清第一功)
要论个人成就,单单放在明朝或者清朝任何一个朝代,洪承畴都堪称出将入相的名臣。
问题恰恰就是,他为两个势不两立的朝廷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关于他的争议就已经很多,他死后,关于他的爵位,大家争来争去,最后给了他一个从三品的三等轻车都尉了事。
以他的功劳,该得到这样的待遇么?不该!得到这样的待遇合理么?不合理。
但是想想洪承畴的同时代的同事们的结局,历史已经对洪承畴很宽容了。
再过了几十年,洪承畴最终被下了定论。下定论者,乾隆。乾隆编了本书,叫做贰臣传,洪承畴荣幸列为第一等。
洪承畴离开昆明后,另一个大汉奸吴三桂被留守云南。从此吴三桂经营云南十数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王”,当然这是后话。
吴三桂充发挥天涯海角都随你去的精神,率领正规军进入缅甸,准备搞一次自驾游,顺便准备抓捕朱由榔。
面对吴三桂的大兵压境,莽猛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交出了朱由榔。于是吴三桂带着朱由榔心满意足地回了国。
需要说明的是,莽猛白倒还算地道,除了交出了朱由榔父子和后宫少数几个人,随行的一部分部下并没有被交出去。他们在缅甸北部落地声生根,最后形成了缅甸新的民族——果敢族。后来,英过、法国人发现这个他们所在的这个地区特别适合种植鸦片,在该地区进行鸦片科技的传播,这个地方后来竟然成了著名的鸦片生产区,后来逐渐成了世界毒品生产和交易中心,他们还有个更有名气的名字——金三角。
以上都是后话,吴三桂把朱由榔“引渡”回国之后,上报朝廷,考虑到从云南到北京路途遥远,很容易夜长梦多,不如就地解决。
1662年四月初八,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在“逼死坡”。永历小朝廷随着朱由榔的死而烟消云散。
朱由榔的一生,是窝囊的一生,逃跑的一生,毫无责任感的一生,他毫无主见、毫无担当、毫无能力,他贪生怕死、贪图安逸,可以说,他是南明小朝廷节节败退的缩影。指望这样的人肩负中兴大任,不靠谱!
他是个无能的人,更是个无能的皇帝。更可悲的是,他终究是反清复明的精神领袖,而且找不到第二个比他更有资格的人。在新兴的满洲铁骑面前,以他为领袖的抗清运动注定将走向灭亡。
面对越来越糟糕的抗清局面,李定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闷绝望。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传来,戎马一生的李定国悲愤成疾,再也支持不住,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国死于勐腊,临终前,嘱咐儿子及部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勇士毕竟是少数。李定国的儿子和部下最终违背了李定国的遗言,投降了清军。自此西南彻底平定。
李定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反抗的一生。他是南明最杰出的抗清将领(没有之一),在明清之际各方面人物当中,李定国是明末反抗压迫的著名统帅;是抗击异族暴力征服的民族英雄。
作为农民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在磨盘山,若非叛徒泄密,他差点让大汉奸吴三桂成为尼堪第二。
李定国是军事天才,是战术大师。他的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尽管他在所不擅长的非军事方面有不少失误,但是人孰无过,小过不掩大义。
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出类拔粹的军事才能,坚强勇敢的个人品质,身处逆境而不屈的奋斗精神,这就是南明第一人李定国的盖棺定论。
云南人一直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第75章 尾声3
南明结束了吗?也许吧,但是除了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个抗清战场上的“明星”,不要忘了还有一群为自由默默奋斗着的小人物们——夔东十三家。
也许他们从来没有能影响到整体的战局,可是他们如同那不知名的小草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没有放弃生长的希望。
清军发动西南战役的时候,他们也和郑成功一样,准备在敌后给清军捣乱,支援李定国的抵抗。无奈相比郑成功浩浩荡荡的大军,他们的实力实在太过于渺小,很快就被清军打回了原型。
直到朱由榔遇难,他们依然战斗在抗清的第一线,依托有利地形对清军进行诛死搏斗。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他们都是真正的勇士啊!他们是李来亨(忠贞营李过的养子)、郝摇旗(大顺军东路军领袖)、刘体纯、袁宗第。。。。。
直到彻底收拾了云南之后,四川总督李国英上疏朝廷,清朝才调集十万重兵对他们进行全面围剿。
面对优势的清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