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兴衰录-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灾区以及被明朝财政制度、贪官污吏们盘剥得无法生活的西北、西南等农村,“闯王来了不纳粮”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
  而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不是满街抓人拷打索取财物。
  他颁布了追赃助饷这样不成熟的法令,让这样的行为披上了合法外衣,并被推广成为一项运动以后,马上会进入一种失控的无序状态,绝无可能那么容易就被制止,即使是发起者也一样不能。
  三百年之后,我们国家同样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文革十年,毁掉了一代人的成长,拖慢了中华崛起的节奏。
  他没有做好统治中华大地的准备,建立政权一年多,连政府没有最基本的立国之本——完善的财政和赋税制度都没有能够建立,而是靠“劫富济贫”这么一种近似抢劫的形式,来维持庞大的财政和军费开支。
  国家统治,需要的是制度,需要的是法律,而不是领导者一拍脑袋,在封建社会这只会引起人民大众的恐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毛主席语。
  大明帝国的官僚除了贪污,他们的确还是有点治国能力的,这是李自成集团所缺少的,他没有看到。他只看到了贪官污吏。
  李自成摧毁了旧的统治集团,尽管这个统治集团是腐朽的,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占领北京后依然停留在摧毁阶段,没有进入建设阶段。事实证明,没有秩序比腐朽的秩序更让民不聊生。
  中华大地从此再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政府,没有统一的号令,去抵御清军的南下。各个政府在互相倾轧中被清军逐一击破。
  所以李自成不是英雄,终李自成一生,他只是停留在造反这个最初级的层次上。
  落入俗套地说,他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率领的东征军基本损失殆尽,步兵被全歼,骑兵伤亡过半,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双方士兵遗骸,甚至在三年后还依然可以看见,足见死亡人数之多。
  山海关之战的后果是惨重的,中华民族被奴役了将近300年,中间发生了无数屠城事件,无数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李自成带领穷苦百姓造反的意义是积极的,让大家有口饭吃,但是带来的是结果却是十室九空。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李自成的功过是非,也很难说清楚李自成到底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历史也没有如果。后来者需要做的是吸取李自成的教训。这才是第一位的。
  经过山海关之战,大顺的精锐部队被全歼,只剩下少数骑兵,这还不是李自成最大的损失,李自成手上还有几十万的地方部队,这一战最重要的是击溃了李自成的信心。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满清当然确实强大,但是满清有个最大的缺陷,人少。
  如果好好的整顿一下,李自成也不见得就会这么快失败。
  但打仗打的就是个自信,《亮剑》里,李云龙为什么打仗那么猛,主要就是他有那么一股子精神气。
  李自成只要好好整顿,假以时日,训练出一只部队并不难。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领战败的三万多人马退到了北京,距他第一次进北京的时候,只有40天不到。
  如果李自成还想东山再起,他应该赶紧组织有生力量,抵抗清军。然而失去了信心的李自成,他现在更多的想着逃跑,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做一件事情:把吴三桂一家38口给杀了。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过完皇帝瘾后,李自成立马率兵逃跑。###第8章 大清,大清
  在李自成逃离北京的第二天,多尔衮在蓟县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已经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等带领精兵火速追击,目的是进一步重创大顺军,尽量截留被大顺军运走的金银财物。
  他自己率领部分兵力于五月初二日由朝阳门进入北京。
  不过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
  没想到昂然而来的是清摄政王多尔衮,许多人大吃一惊偷偷溜走。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多,人多了,于是什么鸟都有。总有那么少部分人要做点让人很不愉快的事情。
  于是少数官僚就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劫后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爱新觉罗皇室脚下。
  五月初八日,清军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城东追上大顺军。李自成命蕲侯谷英率兵阻击,被清军击败,谷英阵亡。接着,清军又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再次获胜。大顺军在畿辅已无法立足,经井陉退入山西,留精兵扼守固关。追击的清军于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
  北京短短一个多月,换了三拨人。大顺军进京时绝大部分明朝官绅都报名请用,清兵占领北京后,大家面对辫子军,大部分官僚还是不愿意给他们当官的,很多人都逃往江南。
  也难怪大家都逃了,满清之前给人的印象太坏了。
  关于满清,这要从努尔哈赤开始说起。
  鉴于满清统治中原之后,经过几百年的舆论宣传,大家都认为努尔哈赤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雄才大略,大清国的奠基者。
  我认为,这个说法,要加个限定范围:对满清而言。
  对于大明的老百姓来说,努尔哈赤就是个魔鬼,恐怖分子。他所到之处,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意味着野蛮,意味着抢劫,意味着破坏和杀戮。
  抢的多了,明朝政府发了飙,建立了关宁防线。最后过于迷信武力的恐怖分子努尔哈赤在锦州袁崇焕面前吃了个败仗,据推测可能中了炮弹,过了一阵子想不通,伤势恶化,竟然死了。
  努尔哈赤只是个造反的强盗,相比之下,继任者皇太极才是个真正的高手。
  还是拜很多秘史类电视剧所赐,皇太极的知名度很高,而且关于皇太极的继位,也是各种各样的说法,什么皇太极专门搞阴谋诡计,什么努尔哈赤喜欢多尔衮,皇太极使坏,逼死了多尔衮的老妈,登上了汗位,而且还抢了多尔衮喜欢的女人孝庄太后。连多尔衮后面大权在握都没有异议的事情(比如史书上多尔衮老妈被逼死,多尔衮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特别不满的证据,确实是努尔哈赤的遗命),被秘史说的好像是真的一样。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
  真正具有具备继位资格的,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努尔哈赤的确喜欢多尔衮,多尔衮也确实很有能力,立下了很多战功。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他立的战功都是在努尔哈赤死了以后,满清(这个时候还叫后金),一直以来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是没有人同意的。
  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智商不太高,冲锋陷阵可以,要搞点战略战术基本就是抓瞎,再加上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
  这个代善倒是很有必要说一说,这个人跟着老爸努尔哈赤,立下的战功比皇太极多得多,努尔哈赤赐予他“古英巴图鲁”的称号,而且他当时掌握了拥有正红旗、镶红旗二旗,相比之下皇太极不过掌握了正白旗(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因为黄色代表尊贵,多尔衮三兄弟继承的正黄镶黄被调换了)。
  因为代善立的功比较大,努尔哈赤估计也有要传位的意思,经常让代善代政,并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指代善)收养。”(就是说我死了之后,其他儿子还有我的小老婆比如多尔衮他妈就给代善收养)。
  少数民族对于伦常的事情,本来就不太在意。一般老子的小老婆,儿子是可以继续继承的。但是这个是需要时间差的,得等到努尔哈赤挂了。
  但是不知怎么的代善脑门一热,估计是没憋住,乘着努尔哈赤在外头征战的时候,守着后宫干柴烈火,在努尔哈赤没死的时候就和多尔衮的妈搞出了绯闻。被努尔哈赤的另外两个妃子告发,闹得满城风雨。
  努尔哈赤虽然原谅了代善,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
  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在满清(后金)将领中,论军事天赋,能打的人很多,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
  他继承汗位之后,干了几件事情,事实证明,这几件事情,虽然不起眼,但是正是这几个不起眼的事情,证明他确实很了不起。
  汉族人国情是人多,人多就喜欢玩权术。
  少数民族的国情是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生存环境恶劣就比较野蛮。野蛮了,脾气就比较大,就经常打架,架打多了,四肢就比较发达。四肢发达的人,头脑确实要简单一点,所以相比汉族人,少数民族人还是很单纯的。所以搞政治就不太灵光,所以蒙古不到100年就被赶回了老家。
  但皇太极是个异类,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皇太极是把权术玩的比汉族人还好的少数民族第一人,并且以后爱新觉罗的子孙一个比一个玩的好。
  根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是把汉人当做牲口和奴隶看待的,皇太极上任后,这时候地盘扩大了,数次入关又掳掠了上百万人畜。
  皇太极做了一个决定,强调满汉一体,强调宽待辽东汉人,不再允许随便杀投降的老百姓。
  还颁布条例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
  对于归降的汉族官吏和知识分子给予大量的金钱,崇高的地位。甚至经常把自己的姐姐妹妹,女儿之类的送给看中的汉族人当老婆。
  皇太极学习汉族文化十分勤奋,经常把一些什么汉族人的书都翻译过来,比如神马三国演义啦,各类兵书啦,满清的将领本来都是实干派,现在又学习了一通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培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人才,比如多尔衮多铎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他还模仿汉制,设立组织机构。
  最后为了加强军事力量,皇太极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又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皇太极是汉军八旗的最高统帅,可以随时调遣指挥。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之后,清朝国力变得强盛。
  于是在1636年,皇太极称帝。甚至为了照顾汉族人的情绪,宣告改“国号曰大清”,改女真为满洲,因为女真和金在历史上曾侵扰过中原,容易触及汉族人民的隐痛。
  以上都是事实,根据这些史料,后世的秘史电视剧经常把皇太极塑造成一个对汉族特别宽容的、把汉族人视为自己子民的好皇帝,他特别痛恨某些满清贵族对汉族人民的嚣张跋扈,以此鼓吹皇太极多么多么的英明神武。
  我认为,这基本是意淫或者说故意吹捧。
  皇太极绝对不是要把汉族人视为自己的子民。否则他就不会干那掠夺人口和财富的事情了。
  历史告诉我们,皇太极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的。
  皇太极的民族政策在极力淡化汉族人民民族意识的同时,又极力强化满人的民族意识。比如强迫汉人学满语,穿衣服一定要按照满洲的服饰。还一再告诫满族子弟要保持骑射的习俗。
  皇太极对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汉族人民,还是推行其残酷的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如果当顺民,那么给你个活路,如果想反抗,对不起,那就是血腥屠戮。
  皇太极为了打击大明王朝,深入明王朝统治的腹地,骚扰杀掠。数次入关侵扰,共劫掠了上百万人畜、数百万两金银,杀戮了大批无辜的汉族人民。如1639年清军屠城济南,留下了十三万具尸体,全城被劫掠一空。那些被掳掠的几十万汉族人民被迫背井离乡,远去辽东,以至千家万户妻离子散。
  一方面学习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另一方面又固守满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一方面强调满汉一体,另一方面又竭力强化满族的民族意识;一方面强调“恩养”“宽待”汉人,另一方面又数次入关大肆掳掠、屠杀汉人。
  看上去,他的很矛盾。
  看似矛盾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可怕的皇太极,一个玩弄权术玩弄到炉火纯青地步的皇太极。
  他是不相信汉族人的,拉拢不是目的,打压才是目的。汉族是不需要有民族意识,但是满族是要有民族意识的。
  他要控制人心,麻痹人心,对于麻痹不了的,那就杀掉。政策是用来给底下的人遵守的,皇帝是可以不用理睬制度的。
  学习汉族,师汉长技以制汉,骨子里,他是自大的,他的子孙也是自大的,所以以后几百年才会闭关锁国。
  这就是皇太极的权术,对他来讲,表面的文章是要做的,舆论也是要宣传的,只要是有利于征服和统治的,是可以不讲规矩的。
  历史告诉我们,军事牛逼不可怕,有勇无谋的人太多了;玩弄权术也不可怕,玩到最后把自己玩掉的大有人在,把军事斗争和权术玩到一起,才可怕。
  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最后相信他那一套的人都被一直愚弄到死了,不相信权术的人都被军事斗争消灭了。
  这个可怕的皇太极两次出兵朝鲜,统一蒙古和黑龙江流域,在巩固了内部统治以后,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大明王朝,他和他的老爹是不一样的,他不是要去抢劫,他的真正志向是取而代之。
  于是他对明朝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主要是消灭敌人壮大自己。
  1635年,他命阿济格统兵南侵,掠夺人畜十八万。1638年,又命多尔衮、岳托率军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处,虏获人口四十六万,金银百余万两。
  为了从正面打开山海关,自1640年三月起,发动了松锦大战。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自坐镇指挥。
  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将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
  看上去,他在经过几次战斗,就可以彻底消灭明朝了。
  但历史告诉我们,要打下江山,不是那么容易的,看似没有弱点的皇太极,也是有死穴的。
  这个死穴就是不是别人给他挖的坑,而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
  这就是死亡。尽管你再牛逼,你不会不死。
  虽然皇太极努力锻炼(搞骑射),勤奋学习(汉族的文化),但是由于比较操劳,长期打仗,又要搞权术斗争,心理压力也比较大,经常带病坚持工作。
  比如1640年开始的松锦大战,双方打了3年,甚至最后在松山决战的时候,当时皇太极,正在流鼻血。而且皇太极的这个鼻血,据说相当之诡异,流量大,还没个停,连续流了好几天,都没办法。
  于是皇太极不顾流鼻血,带病工作,骑着马,一边流鼻血,一边就这么去了战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没有找东西塞鼻孔,却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马一边接着,连续两天两夜赶到松山,据说到地方时,接了几十碗。
  皇太极流了几十碗鼻血,换做你我可能早就已经死翘翘了。
  皇太极就是皇太极,可能在东三省,人参鹿茸随便吃。于是平常吃的比较补,直到1643年八月初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