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笑刑大唐(风流大唐)续集-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力部队相距三里,丘认为有机可乘,就自作主张地突袭而去,妄图一举击杀窦建德。不料窦部主力神速赶到,反而将丘包围全歼。险些丧命的窦建德怒气冲天,率部疯狂攻打黎阳。世绩和李神通寡不敌众,黎阳陷落,唐军全军覆没,李神通被俘,成功突围的只有世绩等寥寥数百人。可惜世绩在突围时与父亲李盖失散,李盖被窦军俘虏。窦建德一向赏识世绩的才能,想将其收为己用,于是以李盖为人质要挟世绩,世绩只得重回黎阳,投降了窦建德。

不久,世绩主动请命为窦建德进攻王世充,攻克王的获嘉、新乡等地,还俘虏了新乡守将刘黑闼献给窦建德。(大失误,后来正是刘黑闼继承了窦建德,比窦还难对付)。由于战功累累,他终于获得了窦的信任。美中不足的是,窦十分谨慎,即使对李世绩没有疑心,仍然把李父扣在自己身边,不肯还给李世绩。当时为了进攻王世充,窦将不少部队(包括李世绩)调入河南,自己则留在河北,绩计划当窦前来视察河南时发动兵变。不料窦命不该死,窦妻在此时临产,窦专心在家陪伴妻儿,李根本没有下手机会。由于窦有事不能亲自指挥,河南部队就交给窦的妻弟曹旦全权负责,这个曹旦的才干威望远不如窦,偏又爱欺压同僚,弄得人心怨愤。这正是李世绩的可乘之机,他发现曹的手下李文相对曹格外不满,于是将其拉拢,商定一同消灭窦建德归唐。不料李文相是个有勇无谋之徒,一时冲动下,没和李世绩商量就于武德三年正月自行起兵,结果李世绩的计划败露。李世绩部队与曹旦连营,曹得到消息后迅速袭击世绩,世绩只得忍痛放弃父亲,只身逃回唐朝。(李逃走后,窦部群情激愤,一致要求处死李父作为惩罚,窦建德非常大度,劝阻手下说,李世绩是唐朝的臣子,其作为都是为了忠于唐朝,并没什么错,也不该受什么惩罚,于是饶了李父不杀。而叛徒李文相就没那么好运,窦建德下令处死了他。)

此时唐朝正和得到突厥支持的刘武周进行决战,唐军主力在李世民率领下正与刘军主力宋金刚部相持于柏壁。李世绩回到长安后,李渊也知道兵败与他无关,便立刻把他划归李世民帐下,前往柏壁增援。这是李世绩与李世民君臣之缘的开始。

消灭刘武周后,李世民于三年七月率部进攻王世充,李世绩随之。提到与王世充作战,应该没人比李世绩更在行了,作为瓦岗旧将,李世绩参加了数次与王的战役,而即使在诈降窦建德这段时间,他也仍然在帮窦建德进攻王世充。这次唐郑决战中,世绩勇往直前,连战皆捷。四年二月,王世充郑州司兵沈悦到世绩军中求降。沈悦并非重臣大将,但他的投降却有重要意义,因为其时正镇守虎牢。虎牢是洛阳东面最重要的关口,是联络洛阳与郑国东部郡县的枢纽,同时也是窦建德来援的必经之路,可谓必争之地。王世充对虎牢非常重视,一开战就派了自己的侄子荆王王行本去镇守。虎牢易守难攻,虽然洛阳四周要地纷纷被唐军攻克,虎牢却依然牢牢控制在王世充手中。李世绩当即出兵夜袭虎牢,俘虏荆王王行本。(一个月后,窦建德的援郑大军杀到洛阳,阻挡窦建德大军的,正是虎牢关。)

四年三月,窦建德认为时机已到,尽起夏军主力前来援救洛阳,夏军汇合王世充留在外围的部队后兵力达十余万人,号称三十万,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虎牢关外。李世民留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亲领主力到虎牢迎击夏军。五月,唐夏两军决战,窦建德兵败逃走时,在牛口渚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所擒。李世绩与窦建德的关系比较复杂,窦对李有囚父之仇,但也有知遇之恩,倒是颇为类似关羽与曹操的关系。

窦建德的援军覆没后,王世充走投无路下,只得开城投降。以往李世民消灭敌人后都会善待敌方降将,择才录用,但这次,李世民下令将王世充的重要大臣全部处斩。李世绩表示反对,因为单雄信和他关系非同寻常,他上书道:“若贷死,必有以报,请纳官爵以赎。”。可是秦王不答应。当初秦王围东都时,单雄信拒战,混战中就要刺杀世民的时候,徐世绩在后大喝之曰:“秦王也!”单雄信于是退后,世民也得以保命。但是此时,绩却不能保留雄信之命,于是他对雄信道,“吾不惜余生与兄共死,但既以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说完就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送到单雄信嘴边,“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己不负昔誓也”。单雄信吃下了代表兄弟之情的肉,从容赴死。不久,他的父亲李盖平安归来。原来窦被擒后,留守的将领立刻降了唐,李盖于是获救。

李渊毫不留情地处死了窦建德(窦可没杀李神通),接着又纵容派到河北的接收官员欺压迫害窦建德的旧部,还让窦的主要将领到长安“见面”。燕赵自古多悲歌,窦又一向得河北人心,李渊的步步进逼,终于引起剧烈反抗,窦建德旧部在刘黑闼、徐圆朗领导下于武德四年七月扬旗再起,河北豪杰纷纷杀掉唐朝官员而响应。

淮安王李神通,李渊的堂弟,先前被俘虏,于是李渊派他来打这必然胜利的一役。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九月,李神通在饶阳与刘黑闼决战,唐军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却惨败。此时李世绩仍然担任黎州总管,负责李神通的后勤,李神通大败后仓皇撤退,李世绩临时拼凑了两万残兵,十二月,两军在明州展开一场攻防战,李世绩被打的全军覆没,突围逃走。作为当时最杰出的大将之一,李世绩分别在窦建德和刘黑闼手上有过两次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而与李齐名的李靖则从未有过大败的记录(小败是有的)。当然不能因此证明李世绩不如李靖出色,但至少他运气不如李靖好,两次惨败都遇到了杰出的对手,都是寡不敌众又不能主动撤退。

武德五年三月,李世民、李世绩在明水全歼刘黑闼主力,刘突围后投奔突厥而去。此役世绩因人成事得了些功劳,而且在作战时他被刘偷袭,匆忙来援的李世民落入刘军包围,若非尉迟敬德奋不顾身救出李世民,贞观之治也许就没了。

当时窦建德旧部分为两个派系,刘部占据河北,以明州为中心;徐圆朗部在山东活动,以徐州、兖州为中心。消灭刘后,李世民将矛头指向徐圆朗。当时李世民因争太子之位失宠于李渊,李渊不想再让他在外领兵,于是唐军临阵换将,以李神通、李世绩继续进攻徐圆朗,而二李中李神通只在后方坐镇,真正在前方指挥的是李世绩。(徐圆朗不是窦的嫡系,一贯见风使舵,在投降窦建德之前曾短暂地降唐,后来看窦势大又降窦,窦在虎牢失败徐立刻降唐,刘起兵后徐又叛唐起兵响应……真是乱世“豪杰”!)。徐圆朗本就不得人心,却又杀了大豪刘世彻,未与唐军决战,徐部的士气也已经烟消云散了。武德六年二月,徐部崩溃,徐在逃亡途中被野人(也就是小土匪)所杀。

武德六年八月,辅公佑率江淮军叛唐自立。在对辅公佑的作战中,唐军的实际指挥是李靖,不过唐军的主力是李世绩部,因此他倒也没少立功。武德七年三月,辅公佑兵败被擒,捉住他的就是李世绩的部队。镇压辅公佑是唐朝争天下的最后一次大战,从隋末开始的乱世就这样终结,天下归唐。

太宗即位,三十二岁的李世绩拜并州都督。强悍的突厥骑兵是唐初面临的主要危胁,衰微的国力使唐朝不得不对突厥采取退让宽容的态度。当其时,东突厥再次南下,突破晋阳门户石岭关,攻占晋阳、榆次,在太谷全歼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的大军。于是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灵州总管,李绩为并州总管,以抵御突厥护卫京畿。

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秋,唐代州都督张公瑾上疏,列举六条可以攻打突厥的理由。太宗命李世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统兵十万,由李靖指挥,分道出击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骑兵趁黑夜攻下定襄,李世绩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破突厥。颉利既败,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在铁山休兵息马,准备进入漠北。李靖与李世绩会师白道,合谋进兵。唐军乘夜出兵,李靖在前,李世绩在后。在阴山俘获突厥千余帐。当时唐朝派遣的议和使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毫无战争准备。唐将苏定方为前锋,李靖率大军随后进发,唐军奋击,突厥兵溃散,被杀死万余人,俘虏十余万人,缴获牲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乘千里马逃跑。李世绩堵截突厥归路,颉利无法北归,各部酋长纷纷率众投降,李世绩俘虏五万余人。于是彻底消除了东突厥对唐朝的危胁。

李绩守卫治理并州的十六年中,纪律严明,政绩卓著,史曰“令行禁止,民夷怀服”。唐太宗曾欣慰地说:“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绩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意思为:隋炀帝不懂得选择良将来戍守边防,只知道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现在我任命李绩镇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下而牧马,这岂不比修筑长城胜过百倍。)也正因为于此,即使以后在晋王李冶遥领并州大都督期间,担任都督府长史的李绩也一直是并州实际的最官长官。后来在唐太宗为册立太子而迟疑不决的时候,李绩坚定地站在了晋王李冶一边,并成为太子的重要辅臣。李绩与晋王李冶的故旧关系,正是决定李绩态度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刚夸过李世绩“边尘不惊”,并召其为兵部尚书,未至,就遇到薛延陀之子大度设率领八万骑进攻李思摩。太宗下诏让李绩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将轻骑六千,大败度设于青山,“斩名王一,俘口五万”——薛延陀惯用的作战方式十分奇怪,薛延陀战士都配有战马,但他们并不是骑兵,战马只是纯粹的运输工具,作战时他们都是步兵。薛延陀军队的基本编制是五人一小队,其中四人在前步战,一人负责看管马匹在后接应,如果战胜就大家上马追击,如果战败就大家拍马而去。游牧民族却不以骑兵作战,薛延陀算一个典型。奇怪的是,这种步兵战法竟然屡屡击败突厥骑兵,成效显著,薛延陀更具体的作战方法未见记载,相信不会是五人小队这么简单。这种五人小队的关键是看管马匹者,如果他不能完美配合直接作战的那四位,整个小队就会进退不得,因此薛延陀人都是让小队中较多经验的人去管马,而且还严格规定如果接应不力要军法从事。李绩对薛延陀的这种战法十分了解,双方交手时,绩自己吸引敌军,另派副将薛万彻去袭击薛延陀的马匹。由于薛延陀军的注意力完全被李绩吸引,结果被薛万彻乘虚夺取了马匹,敌军立刻乱成一团,李绩又令部下组成方阵,持长矛向薛延陀军冲击,薛延陀很快就全军崩溃。

击破大度设后,李绩结束十六年的并州生活,回长安就任兵部尚书。这时李世民已年岁渐高,正在考虑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自古皇室内乱多出在世代更替之际,李世民自己就是个典型例子,要顺利完成权力的交接,除了提高接班人本身的素质以外,还必须给他准备一批优秀的辅佐之臣,因此李世民在考虑太子人选的同时也着手为太子准备日后的栋梁。此时距隋末的乱世已有近三十年,与李绩同时代的谋臣大将们大多已垂垂老矣,而青年则尚不足以担当重任,惟李绩正当壮年,(不要忘记,他参加起义的时候才十七岁)其军政能力皆堪称杰出,又有“纯臣”的称号。李世民于此时将李世绩从并州前线召回,让他担当重要的内阁官员参与国事决策,其对李绩的期望不言而喻。

这一段时间李世民对李绩的宠遇之深,君臣关系之密切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昏君宠臣除外)。李绩突然得了重病,情况很不乐观,医生诊断后说用人的胡须烧成灰服用可以治愈,李世民就剪了自己的胡须为李绩配药(民间传说则是说必须用龙须做药引,出得了这个药引的也只有李世民了)。古人对身体发肤之爱惜是今人无法理解的,而头发指甲之类有时甚至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举例来说,尧舜禹汤中的成汤遇到大旱向天求雨时使用的祭品就是自己的指甲(记载是求雨成功),而曹孟德割发代首的故事也流传甚广。皇帝肯以自己的胡须为臣下配药,其中的意味只怕让当事人有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李世民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李绩的期望,李绩前来谢恩时,李世民告诉他,我对你好是因为“吾为社稷计耳”,你不用那么感恩戴德。太宗亲征高丽,以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在破盖牟、辽东、白崖等城的战役中,他也都立功多次。

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是李世民的亲儿子,跟以前的齐王元吉没关系)受近侍燕弘亮蛊惑在齐地叛乱,李绩受命前往镇压。李佑起兵时,燕弘亮吹嘘说如果官军前来,燕某“右手持酒卮,左手为王挥刀拂之”。等到得知来镇压的官军是李绩,李佑部下的士气急剧下降,几个将领戴罪立功,发动兵变把李佑、燕弘亮抓住,李绩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乱。

不久,太子李承乾担心太子之位被夺,密谋兵变杀李世民,随后最有希望继任太子的魏王李泰又使阴谋陷害晋王李治,几个儿子让李世民烦恼无比。李世民最后终于决定立最老实本分的晋王李治为太子。这个决定李世民首先告诉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楮遂良四人,其实就是托他们照顾李治,这四人最先向太子李治宣誓效忠。四人中只有李绩是武将,而且绩在并州任上就是担任李治的长史,早就有君臣之缘,李世民对他也就不同于另三人。一次留宴上,李世民对李绩道:“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李绩咬指出血,指天发誓,君臣畅饮一番,随后李绩不胜酒力醉倒当场,李世民脱下自己的御袍披在李绩身上为其御寒。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调教好几个儿子,太子李治的治国才能其实很难让人放心,之所以立其为太子实在是因为其他儿子让人更不放心,眼看自己大限将到,如何能为儿子多做些预防工作就成了李世民最后的心事。当年立太子时挑选的四个辅政之臣中,房玄龄已经辞世,长孙无忌是太子的亲舅舅,楮遂良为人忠直又是文人,这三位都没问题,但李绩能力太强,太子和他也一直没是交流,自己死后万一有变则不堪设想。权衡再三,李世民决定用“市恩”的办法,李世民毫无理由地把李绩远远地贬出去当地方官,然后嘱咐太子,一登基就把李绩召回委以重任,这样李绩就会对新皇帝感恩戴德,誓死效忠。(新唐书:帝疾,谓太子曰:“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叠州都督。)李绩接到贬官命令后,他毫无怨言,甚至连家都没回就立即离京赴任去了。一个正常人,就算是大大的忠臣,就算不会因无故遭贬而心生不满,离京前回家和亲人告个别总是应该的吧,李绩的行为可以说是超出常理。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故,六月,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李治果然遵从李世民的叮嘱,一即位就把李绩召回,升官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与丞相),与长孙无忌、楮遂良同参机密。永徽四年,李治升李世绩为司空。为表示对李的器重,李治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