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极博弈原理-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条水渠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对外界所接受的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式的轨迹的集合。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思路决定出路!
如果我们再考虑环境的制约因素,那么就是你所见到的一切。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两者相互作用下,便形成人生的种种历程。经过岁月洗礼后,于是就有人生命运的说法。

至此,读者终于找到一个答案,你可以熟记它。
但是,不幸的是,很遗憾地告诉你,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是父亲的父亲的差别。笔者在想,肯定会有很多感觉非常诧异,一定会有人批评笔者这忽悠和胡扯。可是笔者可以很真诚地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女娲造人,基因变异,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MBA企业战略分析等去证明这个结论。
不过笔者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有更多的重要的事情等着需要做。笔者觉得这个结论达到某种程度就够了——能够有助于去应用在生活中。除此以外,笔者是不建议读者去“研究宇宙是怎么爆炸”这类问题,除非你有很怪异的癖好或者可以以此为盈利地生活。

衍例之必定存在思维惯性

………………………………………………………………………………
一个坏人干了一辈子坏事,突然有一天他停止了干坏事,停止干坏事即被视为干了好事一件,于是社会就对这个坏人大加褒奖。一个好人干了一辈子好事,突然有一天他干了一件坏事,于是社会就对这个好人全盘否决。
………………………………………………………………………………
思维都已经成型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必存在思维惯性。(对同一个事物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两者概念不同,但实质一样。)

有一道IQ题是这样的:
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一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呢?
有一部分人会答叫“三毛”。
当答案是一毛,二毛的时候,人们的头脑自动就识别出“毛”是不变的,一,二是呈数学规律递增。继而代入式地回答“三毛”。
——这就是思维惯性。
惯性一词源自于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的相关描述,指的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包括静止状态)的本能。而这种现象用之于描述思维上,则称之为思维惯性。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效应叫做鸟笼效应:
话说有一位出色的销售人员说服了你,挂了一个空鸟笼在家里面某个角落,情况是只要有人来到你家,大多数会好奇地问你一连串问题:
“鸟呢?”,“飞走了?”,“是不是死了?”,“怎么不再买一只?”。
如果你回答自己从没养过鸟,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是不是太有米了”。
终于,你忍受不了这无休止的解释以及解释之后的尴尬,只好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然后心安理得。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有着强大的惯性思维:鸟笼必定用于养鸟,吃饭必定要用筷子,结婚必先买房……
但是,如果吃饭的时候没有筷子呢,很想结婚但是又没有房子呢?怎么办?
这时候,只要你想,只要能有一个工具能够把饭送到口里就可以了,哪管是什么样的东西,那你就想到了可以用勺子,甚至手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房子是一个栖息的地方,可以租房可以裸婚。
此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你把这种习惯性的想法观念,蜕化为基本的要义,那么变通的想法就有了。
不过,如果我们不是在遇到困境(“穷”)的时候,你是不会想着,“这次吃饭的时候,不如用树枝勺汤好了。”要是你这么一说,我相信桌上的所有人都会口瞪目呆看着你。
因为我们都习惯了生活中沿袭下来的观点与做法。

当今,有绝大部分人,是受困与一些观点观念的,没有想到这些观点观念最原始的源头。你有没有发现,到最后你已经不知道赚钱是为了什么了,为了赚钱而赚钱;到最后,你已经不知道结婚是为了什么了,为结婚而结婚……

所以这种惯性思维的好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相反,当你希望突破这条沿袭下来的路时候,你必须要创新,这个创新,意味着你需要在一个突破口上重新开始,而不是沿袭旧路。

惯性存在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本无好坏之分,因人的认识存在而表现为有利与不利的区别。
怎么才能突破惯性思维呢?这时候你可能会立刻搜索或者回忆某某书本上说过哪些方法,哪位教授在讲座里面提到哪些要点,比如:
方法一: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方法二:跳出常规,挑战规则;
方法三:简化思路;
方法四:寻找第二个答案;
……
但是,说句实在话,他们说的永远是对的,但却都是些废话。就像你跟我说,你是男人,你是地球人。
如果我能看了些例子,能知道找到第二个答案,能简化思路,那我还用疑惑发问吗?他们仅是使用了问题的替身(问题的相近概念)回答了你的问题,最后你得到的良好感受只是源于其事例的充实爽快。当时间逝去,恐怕你还是你,书还是那本书——说的跟现实不一样。
更有作者解读:
“不会辨明是非、去伪存真的思维方式,是不良的思维方式,如果这种思维方式形惯,则贻误苍生。科学的、辨证的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形惯,则终生受益。”
这种说法充斥了整个文化市场,其实,在中国里面,并不缺乏理论,仅是缺乏了可行的理论。

好了,回到这话题,那怎么去解读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使用本书谈到的三大原理以及太极建模逐步深入地寻找发现惯性思维的“源头”。这些将在后面一一介绍。

现在本章将提供一下分析结果:
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存在惯性,只是惯性表现形式不一样。你可以类象为当你进行千米长跑的时候,起步是需要充足动力的,后来稳定了,只有稍微地维持,假如要你停下来,你是不是只能有节奏地控制缓慢地逐步地?你可以把这些镜头在脑袋里面调出来,不停回忆类比。皆因一切的都活在惯性里面。
人在成长的历程中,不断地去记忆一些东西,积累大量概念,形成大量思维指令,以及大量的反应(“起步是需要充足动力的”),以区别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物体。当一些概念与反应之间有一定的重复时,人们就很容易把它们联接起来,这样可以缩短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的过程再到行动的过程(“有节奏地控制缓慢地逐步地”),减少反应时间,所以形成了惯性思维。

在太极归宗一章里面提到任何概念都只是相对的。
当你觉得“我比较容易***”,“我比较喜欢***”,“我习惯性地***”,那你就得注意了,你是不是沉溺在惯性中呢?甚至说,你活着的生活都是惯性的,只有变化了,才不是惯性,又或者说,本身变化也是属于一种惯性。
比如,我们说某某固执、死板、不开窍、缺心眼、不可理喻等等,当我们喜欢这么说,情不自禁地排斥这种特性的时候,你是否醒悟过来:你的这种喜欢,这种情不自禁是否也是惯性呢?
我们尝试以图形去表述这种情况,因为图形相对文字而言是显得很直观的。
(阅读提示:注意这图的一圈一圈可以联系到太极建模一章中模3。2)

第一圈代表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固执,死板。如果再研究什么是固执,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假想,就是当一个人往着一条思路一直想下去,而不去反过来思考它的否定形式。比方说,“他就是一个坏人”,固执的人就会一直往下想,列举他很多的坏处,可是就是没有想到,“他能不能够是一个好人,我是否没有或者还没有这个能力去挖掘他的好的一面?”
第二圈代表一个人看到了第一圈的人固执,死板了,但是陷入了另外的一种惯性思维:指责,批判。
以此规律推导下去便会得到第三圈,第四圈,第五圈……

再譬如,我们要设计一款机器人,我们在考虑机器人对光源的信息处理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情况:
1。看到光源,往前走;
2。看到光源,背着走;
3。看到光源,斜着走;
……
如果考虑其余动作以及外界的更多条件,我们会得出越来越多的情况出来。我们每输入一种指令,机器人就会得出一种反应动作。
对于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实际上,人们经常提到的惯性思维就是如同机器人的“指令程序”一样,一旦“当什么”,就“会是什么”。
人的思维模式正是由无数的“指令”所构成,以致于人的行为性格各不相同。在本书中将所有的“指令”合起来统称为思维模式。

当你在野外遇到一只虎,那么根据你一些经验或者阅历,你的第一反应是告诉你,你要打死它或者赶快逃跑,而你是不会站在那里去细细分析,究竟老虎会不会吃人呢?究竟老虎是不是假的呢?(除非你身处的环境特殊到需要你优先考虑这些。)
当我们指责他人,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当对方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或者不利自己,即采取责骂的行动。
某某在办事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这是因为他的思路主线不集中,这个时候必须要再考虑究竟这种情况发生在考虑什么问题上,才能做出一些推论,而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凡事给自己一条后路”的思维,这是很单纯的。

如果你认为这种惯性思维是不好的,那也是不准确的,读者不妨回顾一下,在成功的演义一章里面提到的,假若我们认为成功是在于细节,成功是在于努力,成功是在于勇气,那是非常单纯的想法。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得,天时地利人和,包括我们“常识性”地认为某种现象是不好的,但是却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有利于目标的效果。

一些书或者前辈会教导你要诚恳,热心,和蔼待人,才能把握到成功的机会,但是如果你再涉猎广一点,你又会发现另外一些书或者前辈提到做事情要狠,不要怕得罪人,因为很多老板,领导,都是脾气暴躁,所以就处于高位。当你阅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矛盾,因为你不知道谁对谁错,你不知道化解这些矛盾需要把这两种说法的源头找出来。
我们现存的文化都存在一个弊端,就是把所谓的“成功”,所谓的某些“效果”,单纯地归结为某个原因,以致于习惯填鸭式教育的人们越来越单纯化。他们仅仅而且一概忽略了这些“成功”,“效果”的背景和前提(即太极)。
接下来,如果有人告诉,要想成功,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惯性思维)。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否杰出或者成功都是相对的,你可以认为一个人如果打破了思维定势,会给他带来一个比不打破时候较为另类的结果。至于你是否成功,是不是杰出,是有很多因素的。
因为我们要说一个人成功,可以有千千万万的理由,而失败仅一个足矣。

有一段对话:
张三:
你千万不要喜欢上我呀!
小美: 
你怎么会想到怕我喜欢你,你也太恶心了吧!
……(此处省略了几千字小美咒骂张三的说话)
小美: 
这样恶心的人说出这样恶心的问题有这样龌龊的想法,你的想法能不能靠谱点,要是你在我旁边对我说这么恶心的话我绝对要扇你耳光。   
张三: 
不跟你谈这个问题,我有很多事情要做。
小美: 
你太污辱我了,问题是你让我很生气。你能学会尊重别人吗?  
张三: 
如果说,我说了那句话是对你不尊敬,那直到现在,你不停地咒骂我恶心,我没有半句回应,我不跟你执着这个问题,你却咄咄逼人。你觉得你是尊重我吗? 
这个问题似乎让你很纠结。好比如一个洁癖的人,对一某些方面会无限地放大,而不能释怀。你就不能当作笑话去忽视吗,我已经很不想听你谈了。
……
通常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如对话中的情况,以仇报仇,以怨报怨,最终会形成无限的死循环(很多的圆圈)。

有则广告是这样的,某某明星穿着某某鞋子左手拿着金牌,右手指着鞋子说到“正因有你,自信十足,金牌在握!”那么我们可以按照此思路设计一段广告:一个人拿着一袋泻药站在一片丰收的农林里面说道“正因有你,干脆爽快,滋养万物!”
仅此调侃一下。
我们的大众文化,群体效应都是一连串惯性所构成的,由小惯性构成了大惯性。(可联系集体意识,文化场去理解)

因此,回到最初笔者问的问题上,假如你答的是“小明”,并不代表你可以暗自高兴,因为有一个前提笔者还没提到,小明也可以是一位女生。
——你只是活在另外一种惯性上,勿五十步笑百步!

3。如何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读者可以往以下方向着手:
(1)对于常识,广涉猎,只有你知识面广,你的思路才会开阔,点子就会多,就不容易钻牛角尖。
(2)对于情绪,第一,思路是很重要的,你能不能看透事物,能不能转念,决定了你“化念”的能力;第二,是可以参考中国道佛家关于修心的观点,尤其是去除欲望一些观点。
(3)对于思维惯性,还是思路问题,若能途中找到分叉处,做到绝处逢生,那么这个惯性便不为害。
思路怎么开阔呢?请完整阅读本书,尤其是三大原理以及太极建模!
 

第八章百科归类图——万事层次集
 
读过感觉的补位一文之后,我们就清楚,如果我们要准确地把握事物,其认识必须要广阔(横向知识),且有深度(纵向知识)。横向的知识越丰富,那么我们的触觉越多,点子越灵活。纵向知识越多,我们越能挖掘问题的深度,探知问题的本源,便能触类旁通。

比方说,某个干旱时期,一条村正在为饮用水的问题而发愁。这里面有两位人才在建言:
第一位:他能通过地形观察找到整条村的最富含地下水的地方,并且能挖一口比经验少的同行要深的井。
这位是资深的挖井老人。
第二位:他建议使用化学药剂对部分污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过滤的作用获得纯净水用于平时非食用方面的使用,而所打的井,只使用在饮食方面。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低井的压力,又能对污水进行有效利用。会更好地渡过这枯水困难期。
这是一位周游各个地方的学者。
他们两位哪位的意见好呢?

很多人一看,就觉得第二位考虑的全面,比第一位好。
其实你这么一想,你就落进了笔者所设的圈套里面。这时候,你因为笔者的问题而进入了二选一决策。
他们的意见孰好孰不好,首先要看问题的背景——目的是为了什么。如这位资深的挖井老人如果能挖掘出这口能提供全村人饮用的水井,那第二位所提供的方法就会显得繁琐。也就是这个问题如何分析,要以实际效果去定。你感冒去看病,一位医生开了十几块钱的药;而有位医生告诉你的拍B超看看内脏有无问题,然后打几瓶点滴,再留院观察几天以保万无一失了。你会选择谁的意见呢?很显然你这个感冒仅仅需要十几块钱的药就能治好,一针见血,无须其他多余的做法。而其余的都是“幻想”,都是来用来蛊惑你的!

我们再想想,两个人的建议为什么不一样的呢?
——他们的不同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想内容。这和感觉的补位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