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经济史的趣味-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79),你会看到5页的详细解说和相关图片。以下是我对格雷欣的简介。时间是16世纪的英国都铎王朝。在亨利八世到伊莉萨白一世期间,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爱尔兰之间的争战不断,国库严重亏空。主要的筹款方式不外三种:增加税收、货币贬值、国外借款。增税与贬值是内政问题,主权在己。外债则牵涉到三项外在因素:(1)英镑在国外的汇率,这会影响贸易收支与偿债的成本;(2)国际间的可贷资金是否宽裕,这会影响利息的高低;(3)英国的外债信誉是否良好,外国债主是否肯宽延或再借。这三件事情都需要靠王室商人(royal factor或royal agent),去欧洲各地张罗、协商、谈判。
王室商人要替政府处理外交、军事、贸易方面的事,甚至还要当地下大使和刺探消息的间谍。王室商人是古今中外皆有的角色,他们有些共通的特质:(1)本人或家族在国内的工商企业界有份量;(2)在国际上有声望与人脉;(3)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政府或王室的信任;(4)有谈判协商解决高层难题的技巧。台湾的辜振甫先生,在197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就是个好例子。政府对王商的报酬主要有三种形式:(1)颁赠爵位,(2)赏赐封地与田园,(3)授与工商贸易的特许。
格雷欣家族在都铎王朝期间,是名闻国际的王室商人。除了外债与外汇方面的重要贡献,Sir Thomas Gresham还在伦敦建造雄伟的交易所,伊莉萨白女王命名为Royal Exchange,后来虽然多次失火重建,但Royal Exchange之名沿用至今。他还立遗嘱独资创办Gresham College,是私人兴学的典范,至今仍在运作,但学术的重要性并不高。
以下把焦点聚在三个论点上:(1)举例说明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与过程。(2)说明格雷欣法则在哪些条件下才会成立?(3)历史上有过反例(良币驱逐劣币)吗?在哪些条件下才会出现?
以晚清各省竞铸铜元的实例,简要说明格雷欣法则的真实性与严重性。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铜贱」(银两价值高,铜钱相对贬值)。但到了1870年左右,由于英法德列强改采金本位,白银失去货币功能,国际银价大贬,因而大量流入中国,造成「银贱铜贵」(银两价贬,铜钱相对升值)。
晚清的铸币权不在中央而在各省,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立刻掌握机会大铸铜元牟利,简要过程如下。(1)铜元的购买力(相对于白银)上升,所以只要能铸出铜元,民间就有需求。(2)为了大赚一笔,新铸的铜元会保持原有面值,但减少成色(含铜量)。(3)财政困难的甲省,会去搜购含铜量较高的乙省铜元,熔化后铸出成色更低的铜元来牟利。(4)民间自然会把成色较佳的铜元留下,把烂钱用出去,造成劣币驱逐良币。(5)各省竞铸铜元,铜钱愈铸愈小成色愈差。到了清末,情况严重到抓一把铜钱撒到水缸内,钱竟然轻到会漂浮起来。格雷欣法则运作到这个程度,就知道这个国家完蛋了。
铜元崩溃后民间用什么钱?因国际银价大跌,外国的银元大幅流入,例如日本的龙银,墨西哥的鹰洋(有一只老鹰标记的银元)。这对有长久银荒症的中国,岂不是好消息么?对工商业界来说,银子是便宜方便了,但对穷苦的劳工与农民,银子还是可望不可及的贵重物品。平民百姓几百年来,日常交易的铜元劣质化,等于是物价急速上涨,生活变得更不稳定更痛苦。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银价大跌,中国的丝绸茶业磁器出口,只能换到不断贬值的白银;但购买外国的轮船枪炮时,就要付出更多的白银。简言之,白银贬值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这怎么会是好消息?
故事说到这里,你大概已可猜出格雷欣法则运作的条件了:(政府规定)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有好几种币值的铜元(例如50元,20元,10元)同时在市面流通,各自的成色不一,含铜量也和面值不成比例,但政府却规定铜元的购买力依面值而定。这时就会发生格雷欣法则:我会把成色好的铜元留在手边,把成色差的钱币花掉。每个人都这么做,市面上就会充斥劣币,良币被藏起来,在市面消失了。
还有一个更基本的观念要厘清。其实在公元前45世纪时,希腊已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记载,13世纪的法国也有类似的记载。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初,对这种现象已做过很好的分析,但为什么还称之为格雷欣法则呢?原因是英国经济学者Henry Macleod(18211902)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要义》(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1858)里,误以为这是格雷欣最先观察到的现象。其实格雷欣从来没表示过这个见解,真正分析过这个原理的哥白尼反而被忽视了。这个天大的误会,纯粹是Macleod的知识不足。我们今日所熟知的说法“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谁提出的呢?那是英国著名的新古典学派名家Stanley Jevons,在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1875)提出的名言。和这个说法较接近的,是1612年Henri Pollain所说的:“Bad specie smothers and drives out good specie”。
上面说过,格雷欣法则运作的第一个原因,是政府强制规定良币与劣币的交换比例: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劣币驱逐良币」来表示「反淘汰的效果」。例如在公家机构内,有人努力工作(良币),有人摸鱼打混拍马(劣币),但同一职等的员工,政府规定的薪资相同。日子一久,劣币逐渐占上风,良币就消沈了。所以问题在于:同酬不同工,就会导致反淘汰。如果努力工作的人薪资较高,打混拍马的人薪资较低,政府不强制同职的人必然同酬,视表现而有不同的薪资,就不会有反淘汰现象。
格雷欣法则的第二项前提,是对货币的质量讯息不对称。现在请从口袋拿出一个硬币,你会看到外圈圆环上有许多垂直的刻线。这个设计当然不是担心你会手滑,把钱滚到阴沟里,而是古早防止刮钱的设计流传至今。我领养的流浪狗,己被宠坏到没有独自过马路的能力,但每次排泄后,都要用腿拨砂石掩埋。这是古老的本能,残留在现代的狗身上:减少被敌人追杀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中世纪铸造钱币的技术不够好,金银币质又软,很容易用刀子从边缘偷刮一小块,俗称「让钱流汗」。长程贸易发达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铸的金银币在各地流通,就出现专业的银钱业者,一方做兑换业务(甲乙丙丁各国的钱币互换),二方面做汇票兑现业务。缺德的moneychanger三头赚:一方面赚兑换手续费,二方面赚汇率差价,三方面收到优质良币后,晚上就让钱流汗,然后把被「剥削」过的钱(已从良币变为劣币),流通到市面上。
这些银钱兑换业者,对哪个钱是良币哪个钱是劣币,当然一目了然。但非银钱专业的商人与百姓,在不知情或被蒙蔽的情况下,就收下劣币在市场流通。日子久了被骗的人多了,铸币者就在钱币设计垂直小线,防止让钱流汗。这就引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第二项条件:对货币的质量讯息不对称时,劣币容易在市面流通,行家把良币藏起来不肯花掉。
Moneychanger
货币质量讯息不对称的问题,对现代人已无意义,因为:(1)现代的仪器精良,假钞不易在市面流通。(2)讯息传递快速,不易长期广泛地蒙蔽。(3)已全面使用纸钞、支票、信用卡,无良币与劣币(成色优劣)的问题。现在较担心的是良币驱逐劣币。如果你去峇里岛旅行,会发现他们的币值实在太低。我去超市买东西时,几十块的零头因无铜板可找,竟然用几颗糖果找零。峇里岛的国际观光客终年不断,为何不直接改用美元?不行,因为美元(良币)成为官方货币后,印度尼西亚币(劣币)就没人要用了。
最后一个问题:在金属货币时代,有可能发生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吗?要符合哪几个条件才会发生?在哪些国家发生过?为什么很少听说?在此只提一下简要的过程与学理。
依我目前所知,只有在西汉的文帝、景帝时期发生过。它会发生的三项条件是:(1)政府不规定良劣币之间的交换比例,也不规定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2)政府鼓励民间自由铸币(放铸)。民间的铸币者,为了让自己的钱(商品)在市场更有竞争力,就竞相提升货币的质量(提升成色),良币就逐渐把劣币驱逐出去。(3)政府设「衡钱法」,让好钱与坏钱在市场交易时,可公开评比质量,让收授双方对钱币的质量,在讯息上能公开、对称。这套做法的缺点是:政府损失大笔的铸币收入,所以到了武帝时,因为讨伐匈奴需要巨额财政收入,就废止这套世上少见的放铸政策。
参考书目
Dutu; Richard; Edward Nosal and Guillaume Rocheteau (2005): “The tale of Gresham’s la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 mentary; October 2005 (4 pages)。
Mundell; Robert (1998): “Uses and abuses of Gresham’s law in the history of money”; Zagreb Journal of Economics; 2(2):338。 (:。columbia。edu~ram15grash。html)
陈彦良(2008)〈江陵凤凰山称钱衡与格雷欣法则:论何以汉文帝放任私人铸币竟能成功〉,《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20(2):20541。
原刊于《历史月刊》2009年9月号
27笃姬经济学:
日本在1860年代开国后的贸易利得
日本的NHK电视台在2008年初,推出轰动的连续剧《笃姬》,制作费据说超过30亿日元。这50集的收视率,最低的是第1集〈天命之子〉(20。3%),最高的是第48集〈无血开城〉(29。2%)。2009年在台湾开播后也引起一阵热潮,播完一轮后立刻回放,我每星期有五天守着电视不敢遗漏。这部历史剧拍得实在好,演员阵容庞大坚强,听说酬劳并不高,主要的资金投在服装(真是漂亮高贵的和服)、建筑、器物这类的历史考证上。
天璋院笃姬,183683
从中日文的维基百科内,可以看到详细的演员名单与角色说明,也能看到例如「花道指导」、「扇子制作指导」、「香道指导」、「萨摩语指导」,这类的专业技术人员。老牌演员如松坂庆子(饰女侍从几岛)、高桥英树(饰萨摩藩主),年轻新秀如宫崎葵(饰笃姬)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我觉得NHK的《笃姬》,和英国BBC播映的《都铎王朝》(The Tudors,3季共28集)一样精采。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日本天皇是虚位元首,政权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天皇和幕府都主张锁国攘夷,但在九州岛鹿儿岛的萨摩藩,以及在江户地区的长州藩,这几个「外样大名」主张开国通商。他们希望改革或甚至推翻幕府,主张「大政奉还」,由天皇主政。萨摩藩的第11代藩主岛津齐彬(185158在任),把养女笃姬嫁给德川家族的第13代将军家定(18538在任)。家定逝后,由家茂继任第14代将军(185866在任)。
笃姬于1856年11月成为第13代将军的正室(御台所)后,就担任大奥(内宫)的主导者。家定的生母(天寿院)在媳妇进门后,就退居侧院(因为天寿院是侧室)。1861年12月,仁孝天皇的第8皇女和宫(静宽院),下嫁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笃姬(天璋院)在媳妇进门后,并未和她婆婆天寿院一样退居侧院,仍然主导大奥,直到1868年3月「无血开城」离开江户城为止。3
前面说过,王室和幕府主张锁国攘夷,但有实力的外样大名(如萨摩藩),却主张开国贸易。如果时光能倒流,双方能请教经济学者,客观分析锁国或开国的利弊得失,说不定可以避免「安政大狱」(1858)和「樱田门外之变」(1860)这类的党争株连杀戮惨事。
日本的锁国政策始于1639年,禁止与外国有任何接触。唯一的例外,是在长崎港维持和荷兰、中国之间的小额贸易。但愈来愈紧缩,到18世纪末时几乎已无重要性。在锁国的末期(1850年代),日本平均每个国民的进口额约0。6美分。相对地,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开港通商时,平均每个中国国民的进口额约有9美分,是日本15倍。锁国时期的日本,透过琉球也有一些小额贸易;琉球虽然臣属中国,但真正控制琉球的,是鹿儿岛的萨摩藩。
让日本有开国之议的是,美国准将贝里(modore Matthew Perry,17941858),1853年率船队抵达江户附近的港口。1854年贝里再度来访,带来2倍规模的船队,积极要求开港通商。开国派与攘夷派的意见相持不下,经过激烈讨论才在1859年7月签约,指定3个港口(后来增为5个)通商贸易,收取低额的进出口关税。1860年开放贸易后,日本的进出口额在25年内急剧增加:若以25年的趋势图来看,进出口线条大约成40度角的走向。1873年时,日本平均国民的进口额79美分,约是同时期中国的3倍。
美国准将贝里(modore Matthew Perry,17941858)
用现代的经济语言来说,日本在开国时期的贸易约有4项特色。(1)在1860年刚开国时,以当时出口品的价格来看,国内各行各业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2)但在国际贸易上,日本是国际行情的接受者(price taker),而非国际行情的订价者(price maker)。(3)政府对出口贸易并不奖励也无补助,反而课出口税。(4)开国后的2030年间,并未因贸易而改变日本的产业结构。
下面的表格显示,186875年间的进出口结构,以农产品和简易的工业制品(小农作物、丝)输出为主。形态上是以「比较利益」作为贸易的基础:工资低、成本低、售价低。这是典型开发中国家的早期贸易形态,台湾在195070年代也走过类似的路。进口品中有13是农产品(米、糖),23是英国的棉花与羊毛产品,以及军火武器和机械制品。
表1:186875年间日本的贸易结构
产品
进口(%)
出口(%)
(1)非食物性农产品
丝
蚕卵
其它(棉花、植物腊)
(2)食物性农产品
茶
米
糖
其它食物
(3)其它原料
燃料(煤与木炭)
其它
(4)纺织品
棉纱
棉布
羊毛
其它纺织品
(5)其它制造品
武器与军火
机器与工具
各式制造品
2。2
10。8
9。9
4。2
3。1
15。1
18。4
19。2
1。8
2。7
1。4
11。235。9
15。7
2。7
28。2
8。2
1。9
2。9
0。2
4。3
开国贸易20年后(1880),日本才开始用西方的技术生产,进入早期工业化的阶段。为什么在186080年间,日本不积极运用关税来保护本国产业,生产原本需要进口的产品呢(经济学者称这种方法为「进口替代」)?主要的因素是地狭人稠,耕地不足加上气候条件的限制。例如占进口大宗的蔗糖(9。9%),就很难在国内耕作。另一项大宗进口品是羊毛(19。2%),当时日本没有可以生产羊毛的羊只,只好完全仰靠进口。在劳动力供给丰富(甚至过剩)的情况下,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为主,只有棉纱与纺织业采用西方的机器生产。
Bernhofen与Brown这两位作者,接着问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日本在贝里初次带船抵达日本时(18523),就积极开放国际贸易,而不是拖到1860年才勉强开国,国内生产毛额(GDP)大概会增加多少?透过各种假设与复杂的计算,他们认为贸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