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千万别成熟-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在海湾战争时遭受了贫铀弹的辐射。1997年,他不得不住院治疗。王淳华当时也很矛盾:唐师曾已经是一个病人了,如果自己去了,也受到贫铀弹余威的辐射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有可能又成为一个病人,还怎么要孩子呀!但是王淳华一想到唐师曾多年来的梦:要“从金字塔到长城”,却至今未了,就有心全力协助丈夫成功,更何况这是病中丈夫的请求,怎么能不答应呢!
而在他们回国后不久,王淳华到医院检查身体时,医生却发现王淳华患上了比较严重的宫颈癌,估计已有半年左右,这时继续怀孕会使癌细胞加快扩散速度。几家大医院的医生都建议她把孩子做掉,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严重的打击和残酷的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
对于36岁才结婚,又患有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唐师曾,孩子是他延续生命的最好证明,而妻子又无比重要。出生入死过的唐师曾,此时流了眼泪。可王淳华却很坚定,她问医生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在得知不会影响孩子时,她决定“我一定要生下这个孩子。临产还有5个月,如果老天只留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也要孕育我们的孩子。这样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一生是完整的。另外,唐师曾早就有一个愿望:要生一个‘小超人’,这也是对唐家的一个交代”。或许是王淳华的诚意感动了上苍,直到顺利生产时,癌症在她体内没能肆虐起来,而后她又分两次做了切除手术。
听说唐师曾最近又出书了。唐师曾已出过3本书:《我从战场归来》、《我钻进了金字塔》和《重返巴格达》。
唐师僧是个著名人物,他因赴伊拉克而名扬华夏。对他,我们也许会抱着某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羡慕他是个新华社记者,有比一般人优越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会觉得这个职业有比一般人更大的危险性,何况他也过于冒险。这就是人之常情吧。问题是,在常情之中,人便无以成就。其实,不管是谁,他的外在条件多好,都有个自我选择。是守在那里履行职责,还是打破常规往前冲,做一般人不做的事情。人的能力没有太大的差距,问题不在那里;只要你去做,能力总会有的;你不一定有别人那样的能力,却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说到底,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他特有的。
我们不知道拍摄大熊猫是不是唐师曾自己的选择,但去可可西里,去以色列,去伊拉克却是他执著的目标。甚至领导不同意,他也与妻子自费重访伊拉克。我们没有看出他的天才,而成就却明白无误地摆在那儿;他的成就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再看自己身边的人,哪个人、做哪件事不是在做自己的选择?而且,所有有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在选择冲破常情、常理、常规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人的命运很不相同。
唐师僧说:“人的生命很短暂,除去年幼和年老,属于自己的时间很短。很多人的一生就只在一个点上,终老一生。但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两个点上,那生命就是一条线了。有目的、有规律、有总结地走就会成就一个立体的人。”他说自己下一步的大计划就是向西走下去,越过国境,重走自己熟悉的中东,然后还是向西。
青年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选择权。在一定的意义上说,选择权在青年手里。可惜,在这条路上力行的人太少。每个青年都在选择,多数却是迫不得已,他们没有自己。
与人异的是选择自己,与人同的是选择别人。异者必受煎熬,在光热中燃烧;同者可能怡乐安定,却一事无成。
NO。14
成败的关键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永远由自己选择的战场摄影师唐师曾
他本可以过一种安逸稳定的生活,但是他一再为自己选择了动荡。他以生命为支点,为我们展示了颇具吸引力的生活。
引子
悟道
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1)
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
111
美藉英国人贝尔是电话的发明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语音学教授,而他的母亲和妻子却都因小时候患猩红热而失聪。这样,他从小就继承父业,从16岁开始,就一边教聋儿学习,一边给父亲当助手,并为解决聋哑人说话而要发明电话。
一次,他偶然想到,用电流强度的变化来模拟声波的变化。如果能由铁片的震动引起绕有导线的磁铁的电流的变化,传输后再还原成声音,那么,这样电话就成功了。
于是,他去请教几位电学界的人。结果,有人哑然失笑,有人耸耸肩膀,一个胖乎乎的电工技师对他说:“小伙子,你连电学知识都不懂,还胡搞什么电话机,还是多读两本《电学入门》吧,那时你就醒过来了。”
他不甘心,乘火车去找继电器的发明者,大物理学家约瑟夫·享利。他问:“您看我该怎么办?是发表我的设想让别人去做呢,还是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尝试呢?”
享利说:“年轻人,您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理想,干吧!”
“可是,先生,在电学上我还是个门外汉。”“掌握它!”
他受到了鼓舞,决心鼓足勇气去发明电话。
从1875年春天开始,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在波士顿郊外公寓的一间小屋里建起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他们一边探索声电转换原理,一边设计实用的装置,常常是夜以继日。有时半夜里来了灵感,贝尔就起床画图,然后叫醒华生马上施工。
到了第二年3月,贝尔和华生在相隔几个房间的两处进行通话实验。突然,贝尔不小心将实验部件掉进了蓄电池的硫酸溶液里,硫酸溶液溅到了他的腿上。情急之下,他拿起电话听筒喊道:“华生先生,到这儿来,我需要您!”
华生像往常一样,屏声静气地听着声音。突然,他听到电话里有了响动,细弱的声音变得清楚又宏亮。华生一边喊着:“听见了,听见了!”一边往屋外跑。
此时,贝尔顾不得被烧伤的腿,冲出房门,向华生跑去。两个人在走廊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眼泪流得止都止不住。
1921年,23岁的美国富翁兼内科医生哈默决定到苏联去访问。因为他从报上读到,苏联人民正在遭受着斑疹伤寒和饥荒的侵袭。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决定,因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无异于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划开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两个世界早已相互隔绝了,有人觉得哈默的这次旅行简直像去月球探险。
哈默带着一个野战医院和一辆救护车,踏上了这个未知的旅程。
哈默初到苏联,看到人们个个都显得肮脏和沮丧,几乎没有人穿袜子或鞋。哈默的住所也是耗子和臭虫的乐园,每天只能吃到干奶酪和沙丁鱼。没有受过苦的哈默得了病,但即便是躺在床上,他还在使自己每天记住和使用100个俄语单词。
几天后,他被邀请参加了一个观察员小组,去乌拉尔视察。饥饿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令哈默吃惊甚至毛骨悚然。尸体被源源不断地抬到公墓,还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在视察经过的工矿区,哈默吃惊地发现了成堆的白金、乌拉尔绿宝石和各种矿产品。当时欧洲对苏联的封锁刚刚解除,要组织出口去换回粮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哈默知道,美国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农民宁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廉价出售。他立即给哥哥发了个电报:购买100万蒲式耳的小麦,以从苏联换回价值大得多的皮毛和宝石。哈默在日记里写到,他的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利润,而是这样的记忆:成堆的尸体等着埋到壕沟一样的坟墓里,成千的儿童在火车的车窗外乞讨……
一天,哈默到文具店去买铅笔,他发现,一支德国制造的铅笔在美国卖两三分钱,在苏联却要卖26美分。而一只擦不掉笔迹的化学铅笔卖到1美元,这还是看在他是外国人的份儿上才卖给他,商店里根本就没有多少存货。
哈默考虑到,当时苏联政府要求苏联人民把学习文化当做首要任务,这势必产生对铅笔的大量需求。哈默立刻去办理了铅笔生产许可证,之后急匆匆地赶到纽伦堡和伯明翰,搜罗了一批制造铅笔的专业人员。生产铅笔和钢笔的工厂比预定计划提前开工了,利润非常可观,不仅满足了苏联国内的需求,而且远销十几个国家。
列宁知道了这位做好事的美国青年,就在办公室里会见了他。列宁感谢哈默为苏联人民做了好事,并希望能够继续合作,还亲自参加了双方贸易合同的草拟。在哈默离开莫斯科前,列宁用英语给哈默写了张便条:“这个开端极为重要。我希望这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今天,西方石油公司的总部办公室里,仍然挂着列宁给哈默亲笔签名的照片。在克里姆林宫国立博物馆里,也放着哈默给列宁的礼物:一只凝视着人类头盖骨的青铜小猴子,猴子坐在一本书上,书名是《物种起源》。
这时,正是罗斯福即将登上白宫总统宝座的时候,哈默得到了一个确切的信号:一旦新政得势,就将废除1920年实行的禁酒令。为了满足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那时将需要数量空前的白橡木酒桶,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存货。哈默非常清楚,除了俄国,还到哪里去找制酒桶用的桶板呢?他到苏联订购了几船桶板,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酒桶工厂。等产品出厂时,禁酒令恰好解除,酒桶供不应求。
二战爆发,谷物紧张,政府不准酿酒厂使用谷物酿酒,威士忌酒成了抢手货。哈默的朋友金伯尔建议他买一点美国酿酒厂的股票,每买一份股票,酒厂就给一桶烈性威士忌酒作为股息。哈默以每股90美元的价格买了5500股。
这次投资,对哈默来说,是最不同寻常的一笔。他是个禁酒主义者,讲究实际的个性使他从来没有股票,但金伯尔的建议促使他下了决心。买了股票,他就和自己的新娘开始了两个月的旅行。回到纽约后,他惊喜地发现,股票价格已经飙升到了每股150美元。哈默正准备出售股票,金伯尔又劝阻了他:“你从威士忌里能赚到更多的钱,但股票仍然是你的。”
哈默把作为股息得到的5500桶威士忌贴上自己的商标出售,很快就卖出了2500桶,哈默准备大赚一笔后就跳出这行。这时,化学工程师艾森伯格闯入他的办公室。艾森伯格说,如果纯威士忌酒掺上80%的廉价土豆酒精,数量就可以增加5倍,并且,人们也辨不出真假。工程师呈上他带来的样品,哈默一尝,果然像他所说的一样。这样哈默剩下的3000桶酒就变成了15000桶。
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2)
不仅如此,哈默还迅速廉价买下了一个政府急于脱手的亏损甜酒厂,大量收购多得成灾的土豆,开始生产混合酒。
就在这时,美国政府又允许用谷物造酒了,哈默的混合酒就遭了秧,已经买好的土豆迅速腐烂,臭气冲天,很多人主张关门大吉,包括最可信赖的金伯尔。哈默却打定主意,照常生产土豆酒精,尽管仓库里的酒精桶堆得越来越高。
不出哈默所料,“谷物开放期”只有一个月就结束了,土豆酒精又成了畅销货。哈默大赚了一笔。为了预防“谷物开放期”再次出现,他买下了9家酿酒厂,既生产土豆酒精,又生产纯威士忌。接着,他以绝对低廉的价格出售酒精,不久,其他竞争对手就被挤出了威士忌酒市场,哈默的“美国联合酿酒公司”成了美国第二位的威士忌酒生产商。
哈默对好牛排有着特殊的爱好。但二战期间,哈默在市场上买不到好牛排。一气之下,他决定建立自己的养牛场。结果,不到10年的时间,牛群又为哈默赚了100万美元。
1956年,58岁的哈默感到自己干实业已经干够了,打算退隐江湖。在一次酒会上,哈默不断向一个刚结识的会计师抱怨税负之重。会计师为了安慰哈默,随口说出了石油业免税的政策。哈默突然发现了一个从未经历的领域,他立刻雄心勃勃地要尝试一下。很快,他就购买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企业:西方石油公司。
一直被命运之神垂青的哈默遇到了麻烦,他所钻的都是不出油的干井。竞争者毫不怜悯地对哈默进行挖苦:“哈默每次在地上挖一个窟窿,就出现一口自动喷油井。”哈默对此只是淡淡地一笑:“幸运看来只会降临到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那种人头上。”
哈默在石油业最不景气的时候找到钻探专家里德,要价很高的里德却不要哈默公司的现金,而要以股票代替。里德对哈默说:“我一直想当个百万富翁,可是30年过去了,我一直也没有当上。我有一个感觉,和你在一起,一定能够实现。”里德的选择是明智的,在里德逝世前,他的股息收入已经达到3000万美元。
哈默从里德的话中得到很大的激励,他对西方石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用完了1961年的1000万勘探费后,还是没有找到油田。他听取了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意见,又筹资打井,地点是另一家石油公司废弃的一块地方,那家公司的最后一口干井的深度已经达到5600英尺。青年地质学家选定的地方,离那口枯井大约600英尺。钻头达到6000英尺的深度,没有出油;到达7000英尺的深度,没有出油;达到8000英尺的深度,还是没有出油。这样一口井又让人们开始争议。但哈默下定决心,只要能钻,就一直钻下去。达到8600英尺时,地下的天然气喷薄而出。这样哈默找到了加州第二个最大的天然气田,价值2亿元。认定了就坚持下去的态度,为哈默带来了转折。几个月后,又钻出了另一个大天然气田。
找到了天然气,还要把它卖出去。哈默马上找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打算和它签订为期20年的天然气销售合同。但是,这家公司非常简洁地拒绝了哈默,因为他们已经花费巨资修通了一条从加拿大到旧金山的天然气管道。哈默找到了洛杉矶市(两城市距离很近)的议员们,告诉他们,他将修一条直达洛杉矶市的天然气管道,将以最低价格为该市供应天然气。面对这样的威胁,太平洋公司只好乖乖投降。
哈默的眼光又雄心勃勃地转向了利比亚的租借地。利比亚出租的这些地区,曾经让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占领期间白扔了1000万美元寻找石油而一无所获,壳牌石油公司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而哈默却充满信心地和40多家石油公司竞争。哈默别出心裁地在投标书里做了几个颇有诱惑的造福利比亚的承诺后,1966年3月,他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但是,这两块租借地都是那些大公司耗巨资打出了若干口干井后放弃的,竞争对手们都觉得哈默的所得太不值得了。
不出所料,这些租借地为哈默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西方石油公司连钻了3口干井,打井费花了近300万美元,还有200万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当地的权威人士行贿。董事会的大多数人开始把哈默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哈默的密友、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固执己见,他相信自己的直觉。
几个星期后,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接着另外的8口油井也出油了,这块油田的产量是日产10万桶含硫量极低的高质原油。并且这个油田地处苏伊士运河西岸,运输极为方便。同时,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钻出了一口日产73000桶自动喷油的珊瑚油藏井。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可见哈默的胆识和魄力。
1967年,哈默又在至少有14世纪没有下过雨的库夫拉沙漠打出了日出水80万桶的水井,创造了又一大奇迹。
这样,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每股超过了150美元。但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