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状共见特征。
【临床表现
主症表现为咳喘无力,动则气短,口咽干燥,自
汗盗汗,五心烦热。次症表现为神疲少气,声音低怯,面白无华,潮热颧红,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形体消瘦。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机制分析】必须具备主症和次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多有久病耗损病史。
【辨证要点】本法常用于对咳嗽、哮喘、肺痨、肺痿等疾病的辨证,应与肺气虚、肺阴虚、心气阴两虚等证相鉴别。
肺主气,司呼吸,主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盖。正因为肺有其特定的部位及结构,因此肺是五脏中惟一有外感表证的内脏。其外感表证表现为风寒、风热、燥热诸证。肺为气生成的场所,又有喜润恶燥之特征,因此肺气虚证有气虚、阴虚两证。“肺为储痰之器”,“为水之上源”,故肺病之证多有咳痰的临床表现,临床时可以根据痰液之色,质、量、气味等辨其寒、热、虚、实。
讲
第
辨脾病证候方法
脾病的辨证,是指根据脾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脾的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判断脾疾病的病因、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脾胃共居中焦,经脉相互联系,相为表里,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转输,故脾胃合称为、。
“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虽然脾病与胃病常相伴发生、但二者仍有区别,所以对脾病进行辨证时一定要分清哪些是脾病,哪些为胃病证候。因脾主运化升清,还具有统血和主四肢肌肉的功能。脾脏功能失常则常见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不能统血的腹账、腹痛、泄泻、便溏、水肿、出血等症状;胃府功能失常则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胃气上逆症状。因此,凡见到以上述症状为主的疾病,即可确定为脾或胃疾病。
本法常用于对泄泻、腹痛、胃脘痛、水肿、痰饮、痿病、虚劳、血病、眩晕、呕吐、呃逆、噎嗝、消渴、崩漏、痢疾、黄疸、哮喘等疾病的辨证。
一、辨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等伤脾耗气所引起。
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
【临床表现
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或水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食后脾气愈困,故腹胀愈甚;食入不消,清浊不分,注入肠道,则见大便溏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充达肢体、肌肉、故肢体倦怠,形体消瘦;面部失荣,故面色萎黄。脾气虚,水谷精气化生不足,宗气亦虚,故少气懒言。若脾气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可见水肿、体胖。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气不足,运化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纳少、腹胀、便溏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等气虚证的定性症状。
④ 有纳少、腹胀、便溏、消瘦、水肿等脾病的定位症状。
二、辨脾气下陷证
脾气下陷证是指脾虚无力升举,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常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或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小便如米泔等气陷特征。伴见纳少,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举托内脏。脾气虚衰,升举无力,内脏失于举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中气下陷。故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清浊不分,反注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功能活动衰退,故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缓弱。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气虚,升举无力而陷下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气虚和下陷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纳少、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等脾气虚证的定位症状。
④有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内脏下垂症状,以及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小便如米泔等气陷特征。
三、辨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外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或劳倦伤脾所引起。
【临床表现】便血、尿血、崩漏,或月经量多,或皮下出血。伴见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火衰,火上生土而致。脾阳虚衰,运化失权,故纳少腹胀,大便稀
溏;阳虚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若脾阳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水肿;水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则见女子白带清稀量多。阳虚温煦失职,故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阳虚,水寒之气内盛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气不足,统血无权为主要病机。
②以出血和脾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的定位症状。
④以出血为主症,有血色淡、病程长、病势缓的特点。
四、辨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中焦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所引起。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畏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肢体困倦,或周身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脾阳不足多为脾气不足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致使中焦阳气不足,失于温化而成。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均为阳虚寒盛,失于温煦之故。脾虚水湿不化,故有便溏、水肿、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胖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阳虚衰,中焦阴寒内盛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气不足和虚寒性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腹胀纳少、大便稀溏、肢体困倦,或周身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清稀等脾病的定位症状。
④ 有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虚寒的定性症状。
此外脾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的鉴别:此四证为脾病常见的证候,以脾气虚证为基本证候,脾气虚证是在气虚特点的基础上,以纳呆,腹胀为主症;脾阳虚证较前者重,有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水肿等虚寒特征;脾气下陷证则兼有内脏下垂、头晕目眩、久泄久痢、下坠等气陷特征;脾不统血证则以出血为
主症。
五、辨脾阴虚证
脾阴虚证是指脾的阴液亏虚,运化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燥,伤及脾阴,或胃阴不足病及于脾所致。
【临床表现】不饥不食,涎少,腹胀,消瘦,伴见五心烦热,口唇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倦怠乏力,舌红无苔或光剥,脉细数。
【机制分析】脾主运化,一方面需要脾气的推动和激发,同时亦依赖于脾阴的滋养濡润。脾阴亏损,不能及时补充主运化时被消耗的精微物质,亦可导致脾运失司,气机郁滞。脾不化食,不知饥而纳呆食少。进食稍多,则大便不化而溏薄。脾应大腹,因虚气滞,故腹部胀满伴发脘痞,食后尤甚。柔按可暂缓气滞而胀满可减。阴虚生内热,则心烦、手足心热。脾津失滋,则形体消瘦,尿少便干,舌红少津。总之,脾阴虚证是以脾失健运,食少腹胀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有不足,运化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不饥不食、腹胀、大便秘结和阴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消瘦、五心烦热、口唇干燥、小便短少、舌红无苔或光剥、脉细数等虚热的定性症状。
④有不饥不食、倦怠乏力、腹胀、大便秘结等脾病定位症状。
六、辨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居处潮湿所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肢体困重,或水肿,小便不利;面目肌肤发黄,色泽晦暗如烟熏,舌体胖苔白腻,脉濡缓。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脾喜燥恶湿,与胃相表里。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胃升降失常,脾气被遏,动化失司,则脘腹痞闷或痛,纳少,便溏;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泛恶欲呕。若阳气被寒湿所遏,不能温化水湿,泛溢肌肤,可见肢体水肿,小便短少。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流注肢体,阻遏清阳,故头身困重。寒湿困阻中阳,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则见面目肌肤发黄,其色晦暗不泽。若寒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可见妇女白带量多。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脉缓弱或沉细,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湿内盛,中阳困阻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运失健和寒湿中阻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脘腹胀满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水肿、肢体困重等脾病的定位症状。
④有黄疸、晦暗如烟熏、舌体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偏盛的定性症状。
七、辨脾胃湿热证
脾胃湿热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或湿热蕴阻脾胃证。常由感受湿热邪气,或过食肥甘,积湿化热所引起。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湿热蕴结中焦,纳运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热势急迫,且湿又为阴邪,易阻气机,故便溏而不爽。脾主肌肉四肢,湿性重着,脾为湿困,流注肢体,故肢体困重。湿遏热伏,郁蒸于内,故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口渴多饮,小便短黄。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权,胆汁不循肠道而外溢肌肤,则见身目鲜黄,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湿热蕴阻中焦,脾胃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运失健和湿热内阻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等湿热蕴结脾胃的定位症状。
④ 有黄疸、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蕴蒸的定性表现。
⑤脾胃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的鉴别:两证都属中焦的实性证候,都具有湿盛的特征,所区别的是脾胃湿热证,可见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热象特征;寒湿困脾证则以湿盛为主,可见舌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征象。
本节着重对脾病虚证(脾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和脾病两个实证(寒湿困脾证、脾胃湿热证)进行了讲述。脾病虚证是以脾气虚为核心病机,气虚不能升清而陷于下,便会形成脾气下陷证。脾气不足,统血无力而致出血,即可产生脾不统血证。脾气不足日久,便会波及脾阳而发展为脾阳虚证。所以脾气诸虚证较脾阳虚证为轻,而且都可发展为脾阳虚证。脾有喜燥恶湿特性,所以一旦脾失健运,便会有湿浊内生,或者化热而成脾胃湿热证;或者寒化而成寒湿困脾证,所以脾之实证总与湿有关,正如《内经》所说:皆属于脾。这是辨脾病证候
“诸湿肿满,”时要关注的问题。
讲
第
辨胃肠病证候方法
胃肠是指胃、小肠、大肠,此处主要指胃和大肠病症的辨证,因为中医将小肠的实热证归于心火下移小肠,故在心与小肠病证的辨证中予以讨论,而小肠虚寒证候,多归于脾虚之中,因此本节主要讲述胃病证候和大肠病证候的辨证方法。
胃肠病辨证,包括胃、小肠、大肠常见病证的辨识和分析。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传导功能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因而其主要表现:一是大便的异常,如泄泻、便秘、下痢脓血等;二是腹胀、腹痛、肠鸣等腹部的症状。胃肠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年老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内犯胃肠而成。
一、辨胃气虚证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久病失养所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气亏虚,胃气失和,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食后胀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则时作暖气。胃气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失所荣,故面色萎黄。气虚,功能衰减,则见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胃气亏虚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气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气虚和胃失和降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等胃气亏虚的定位症状。
④有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气虚的定性症状。
此外,脾气虚与胃气虚常常兼见,而共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不同:脾气虚,健运失职,则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则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为特征。
二、辨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气郁化火伤阴所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伴见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