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昏厥,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腹胀而嗳气腐臭;或中暑昏厥,身热汗出,气喘不语,牙关微闭或口开;或者身热神昏,躁扰不宁,妄言妄见,烦渴面赤,扬手掷足,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昏迷烦躁,不知所苦,间有神清之时,懒于动作;目喜闭或目开不欲见光,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或气闭结胸,心下硬痛,手不可近;或气喘不得平卧;或卒然声音嘶哑或失声,耳聋;或小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出;或大便不通,气闭关格。舌淡或红苔白或黄腻,脉伏、弦数、沉弦、沉、滑实、弦劲等。
【机制分析】气闭是指气向外运行受到阻滞而然,本证多为突然受到秽浊之气,或者气郁之极所致,因此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症见突然昏仆,痉厥等症。由于有因食、因暑、因七情之不同,故有不同的表现。所谓“气闭”,是指因大怒、暴惊、忧思过极等,致使气机闭塞,可出现神昏或晕厥、肢厥等症,称神气郁闭证。或因淤血、砂石、蛔虫、痰浊等阻塞脉络、管腔等处,亦可导致气机阻闭,而表现为阻寒部位的绞痛等症。气闭属于气的实证,为急性重证,或见昏迷、昏厥,或为脏器绞痛、大小便闭,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气机突然郁闭,不能向外散越为主要病机。
②以突然心神昏蒙之昏仆、抽搐、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为主要辨证依据。
③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的发病特点。因此辨证时必须具备主症,或具备次症中任何一组症状与相应舌脉。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中风、昏迷、癃闭、便秘、耳聋、小儿惊风、癫狂、音哑、晕厥等病的辨证。应与气脱证、气逆证、气滞证等进行鉴别。
六、辨气脱证
辨气脱证指对机体正气虚怯,元气衰惫,气随血脱,阴阳欲离而出现的危重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脱证又称脱气证、阳气虚脱证。临床以昏迷及脏腑功能虚衰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主症表现为突然大汗淋漓,呼吸微弱,昏迷或精神委靡,气微肢冷,二便自遗。次症表现为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鼻鼾,口角流涎,四肢瘫软。舌淡胖、苔白润,脉微弱。
【机制分析】本证以气虚为病理基础,在此气虚基础上,又因过劳更伤于气而外脱。或者在汗、吐、泄利、大失血时,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外脱。气脱则不能固摄津液,所以有大汗淋漓,口角流涎、二便失禁之症。气是性命之本脱则生命无以为继,所以有呼吸微弱,昏迷等危重之症。
所谓“气脱”,是指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常表现为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症。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除肢厥身凉为亡阳的主要特征,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辨证要点】具备两项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两项主症加一项次症。
常见于阳气素虚、久病不愈、年高体弱之人,多有急病邪盛、久病不愈、外伤、崩漏、产后大出血、大汗、大吐泻等病史。气脱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床多因肺脾气虚,猝然大汗淋漓而致本证,亦可因脾肾气虚,骤然下利不止而致本证,常为病情突然变化而出现的危重证候,故应积极抢救。
本法常用于对昏迷、战汗、中风、崩漏、产后血晕等病的辨证。应与阴证、阳证、气厥证、气闭证等相鉴别。
本节专述了气虚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陷证、气闭证、气脱证六者,是论述气病辨证的专节。气是性命之本,“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气是各脏腑器官赖以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以人体及其所有内脏为其活动场所,因此气病则会涉及全身各个脏腑。辨证虽有六者,但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学习时应当予以重视。
讲
第
辨血病方法
什么是血证?什么是血病辨证?血病辨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要讲述的。
血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属性为阴,故称为“阴血”。缘其为营气化生,又有营运特性和营养功用,所以又常称为“营血”。中医认为血是由水谷精微中的营气,以及体内的津液,在内脏共同作用下生成的,而且肾所藏的精气也能通过化髓而生血。血液生成以后,存在血脉之中,全身血脉彼此贯通,构成了以心脏为中心的闭环通路,所以《内经》言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血在脉内的运行方式是循环的,其“往复不已,环周不休”。血液之所以能在体内沿着血脉“如环无端”“往复不已”地循行,是在心、肝、脾、肺多脏腑共同协调而配合之下实现的,这些脏腑的作用又通过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两种作用力量对立统一,相互协调之下完成的。其中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是体现于血脉、肺朝百脉、肝疏泄气机之中,气的固摄作用又是脾统血、肝藏血功能共同配合的结果。血液就是在其不断循行过程中对人体各部分发挥着营养,濡润作用,同时也运载着各种物质,传递各种信息。无论何种致病因素,一旦影响了血的生成,或者影响血液的循行及其重要作用的发挥,都可引起血的病证发生。
所谓血病辨证法是指根据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分析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用以指导临床诊察病证的方法。
血在人体经脉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可濡养脏腑百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脏腑之营养,筋脉之柔和,肌肉之丰盛,容颜之润泽,体力之充沛,无不与血密切相关,正如《灵枢
营卫生会》所说:莫贵于此。任何原因导致血液的生成及
“以奉生身,”运行障碍,均可产生血的病变。病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病位广泛。
本节主要讨论血病证候,血病证候主要有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血脱证、血燥证。应注意相似证候间的鉴别。
一、辨血虚证
所谓辨血虚证,是指对体内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所致证候的辨证方法。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目眩,或心悸,失眠,多梦,或手足拘挛麻木,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月经后期,或经闭。舌淡苔白,脉细。
【机制分析】血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当其不足之时肌肤黏膜下红色成分减少,故见面、舌、唇、甲色淡白之症。脏腑经脉失于营养,所以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为主要病机。
②以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虚而细为辨证依据。
③血虚证以心、肝两脏为多见,故有心悸、失眠多梦,或头晕目眩、手足拘挛麻木、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病症的定位症状。
此外,对本证的辨证要注意,必须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常有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久病不愈、瘀血内阻、劳倦内伤、思虑过度及各种急慢性出血等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心悸、不寐、健忘、中风、虚劳、眩晕、头晕、头痛、痉病、血病、便秘、发热、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的辨证。应与血脱证、阴虚证等相鉴别。
二、辨血瘀证
辨血瘀证指对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淤积于脏腑组织器官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瘀证又称血凝证、蓄血证。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阻塞于经脉之内,或淤积于脏腑组织器官之中,均称为血瘀。由血瘀内阻所引起的病证,称之为血瘀证。常由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因淤血所瘀阻的部位及形成淤血的原因不同,
其临床表现各异。主症表现为固定性疼痛,或绞痛,或腹痛拒按;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血管异常,人体各部位的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唇及肢端发绀,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等,或血性腹水;面、唇、齿龈及眼周紫黑;妇女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少腹急结等。次症表现为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肥厚,鳞屑增多),肢体麻木或偏瘫,腭黏膜征阳性(血管曲张,色调紫暗),精神狂躁。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淤血,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机制分析】血行不畅,运行阻滞是本证主要病机。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去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是为血瘀证。
血瘀证主要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其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称为积)。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
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妇女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象多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形成淤血的原因很多,一是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为淤血;二是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是气虚而推运血行无力。以致血脉瘀滞,形成淤血;三是血寒而使血脉凝滞,或是血热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淤血。
由于淤血内积,使气血运行受阻,造成机体某一部分的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血瘀证的突出症状,其痛具有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的特点,皆因有形淤血停积于局部,气血不得通达之故,由于夜间血行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疼痛加重。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血未流行,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移。出血是由于淤血阻塞脉络,使血液不能循经运行,而溢出脉外之故,由于所出之血停聚未行,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瘀阻脉络,血行障碍,全身缓慢而持久的得不到气血温煦濡养,故可出现面色黧黑,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症。瘀久不消,血液亏少,营血不能濡润滋养肌肤,则皮肤粗糙干涩,状如鳞甲。淤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丝状红缕、腹壁青筋显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
根据瘀血阻滞部位的不同,临床上主要有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脉络证、瘀滞肌肤证、瘀滞筋骨证等。
血瘀与气滞可互为因果,或相兼为病,而成气滞血瘀证或血瘀气滞证。血瘀可与痰、热等合而为病,而为瘀痰互结、瘀热互结等证。瘀血既成,正常之血必少,新血的化生亦受影响,故血瘀可致血虚。血瘀而阻碍气化,影响水液的输布,可成血瘀水停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行不畅,瘀阻体内为主要病机。
②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色紫有块、皮肢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
③临床上常见的血瘀证有:心脉瘀阻证、肺血瘀证、肝血瘀证、胃肠血瘀证、瘀阻胞宫证、下焦蓄血证、瘀阻肌肤证等。
④由于引起血瘀的病因不同,临床上常有兼证出现,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瘀热互结、痰瘀互结等。另外血瘀影响气化,阻滞水液的输布。因此还可形成血瘀水肿证。
此外,对此证的辨证还应注意具备两项以上主症,或具备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或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多有外伤、脑震荡、出血、手术、月经异常及精神异常病史。常有气虚、气滞、痰阻、寒凝等兼证。
本法常用于对心悸、怔忡、发热、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眩晕、中风、噎
嗝、黄疸、臌胀、癫狂、痉病、痛经、经闭等病的辨证。应与血热证、气滞证等相鉴别。
三、辨血热证
辨血热证指对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耗伤阴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热证又称热搏于血证。临床以耗血、动血、伤阴症状与热象共见为特征。
血热证是指血分有热,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所表现的证候,即血分的热证。常由外感火热邪气,或情志过极,化火生热,伤及血分所引起。
【临床表现】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提前,量多,或崩漏,或局部疮疡红肿热痛,或伴身热,口渴,心烦,甚则躁狂,舌质红绛,脉数。
【机制分析】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
由于热在血分,必然迫血妄行,或使血行壅聚,伤阴耗液,故表现热盛动血或局部血行壅滞的证候特点。血热证既可见于外感温热病中,即温热邪毒内传,深入血分,形成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又可见于其他杂病中,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月经量多,崩漏等;外科疮疡病中所表现的皮肤、肌腠等组织的疮疖疗痈及内脏的痈肿等,皆可由血热所致。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妄行为主要病机。
②以各种出血(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等)症状和实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可兼身热、口渴、心烦或躁狂、舌质红绛、脉数等热象和伤阴的症状。
此外本证还具有出血量多,色鲜红,病势较急的特点。血分火热炽盛有外感、内伤之别,本法论述的为内伤杂病,外感病血分邪热炽盛见“卫气营血辨证法”。
本法常用于对血证、月经先期、崩漏、疮疡、发热等病的辨证。应与血燥证、血瘀证、热入营血证等相鉴别。
四、辨血寒证
辨血寒证指对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寒证又称血冷证,寒客血脉证。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即血分的寒证。常由外感寒邪伤及血分所引起。
【临床表现】手足局部冷痛,痛处肤色青紫发凉,得温痛减,遇冷痛剧,或少腹拘急冷痛,或妇女少腹冷痛,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瘀块,伴畏寒肢冷,喜温恶寒,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涩。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有收引、凝滞的致病特点,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即血分的寒证。
由于寒在血脉,必然阻滞血液运行,故表现为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疼痛,或月经延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症。
由于血寒证属实寒证的范畴,故实寒证中的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宫证以及寒凝脉络证等,都可视为血寒证。血寒证以见寒证,局部拘急剧痛、得温痛减,舌淡紫、舌苔白,脉沉迟弦涩等为寒证的主要依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