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是一件好玩的游戏,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很容易啊!
我伸手便抓,泥鳅滑溜无比,忙乎了半天,除了溅了一身水外,我一无所获。
我困窘的看着太爷,太爷微笑着捋了捋胡子,缓缓道来:“东娃子,抓泥鳅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哦,抓泥鳅下手要轻,不要让泥鳅感觉到你在抓它,泥鳅可是很滑的,当你的手轻轻地碰到泥鳅后,双手慢慢合拢,快快地抓起来,你要注意轻、慢、快三个字。”
太爷说起来很简单,但我做起来可就有些难了。在太爷的细心指导下,我终于找到了感觉。
接下来的一整天,我将所有的泥鳅全部抓到了桶里。看着我的成绩和沾满泥水却高高昂起的骄傲的小脸,太爷也开心地笑了。
但让我郁闷的是,太爷在表扬我之后,随后顺手将桶里的泥鳅又倒回了盆里。
我忍不住抗议了:“干嘛又倒回盆里,抓得很辛苦!”
没有想到太爷却板着脸,严厉地说”这可不是游戏,明天放学后再抓一遍,记住明天不能再抓这么慢了!”
“抓就抓,谁怕谁呀!”我有些委屈地赌气说。
“东娃子,你要知道学医是很辛苦的,你是太爷的希望,你一定要更努力才行。太爷我老了,怕等不了那么久了。。。。。。”记得当年太爷摸着我的头,喃喃地说,目光看着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是在安慰我,还是在自言自语。
我只知道那语气里带着几分我所不理解的苍凉,而我的委屈也很快就消散了,谁让我和太爷关系最铁。
第二天老师有事,只上了半天课就放学了,回家一放下书包,我就到后院去抓泥鳅,成绩有所上升,从放学到天黑,我终于抓完了所有的泥鳅。照例是一身泥水,被妈妈骂了一通,但也得到了太爷的表扬。
毕竟是孩子,连续抓了3天,再好玩的游戏也玩腻了。
太没有意思了,每天手都在水里泡着,泡得手都肿了,我罢工不干了。太爷用尽办法劝我也没有用。
太爷摇着头对我说:“东娃子,抓泥鳅是为了练习你的感觉,给病人切脉也需要感觉,只有感觉到位后,才能体会到脉象的变化,这样切脉才能得心应手,你如果想学医,就一定要有耐心。”
我却一口咬定自己已经抓得很好了,不会有人比我抓得更好,我可以学其他的了。
太爷好笑地看着我说:“我们打个赌好吧,我们来比比谁抓得快,如果你比太爷抓得快,太爷就教你其他的东西,但太爷比你抓得快,你就得乖乖地抓一个月的泥鳅,不许赖!”
我说:“好,比就比,但太爷你输了,不光要教我其他的东西,还要给我买糖吃!”小时候我是个很馋嘴的小孩子,但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有谁不馋呢!
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我惨败……
我沮丧极了,也有些不服气。
太爷说:“来来来,太爷抓给你看看,你就知道你比太爷差的原因了。”
只见太爷慢慢在把手伸进水时,缓缓地接近泥鳅,但很快便把泥鳅捧在手里,而那些泥鳅躺在他的大手里,一动不动,很舒服的样子,一次能抓两三条,就这样一盆泥鳅很快就抓完了。
我这才真正掌握了抓泥鳅的要诀:轻、慢、快。而这一切的把握都要依靠手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时有怨言,但总是被太爷揪住在课余时间练习着捉泥鳅。
快入冬的水有些凉意了,每次捉完泥鳅,手都被冻得通红,每次太爷看着我冻红的小手,都很心疼地帮我暖热,但从来不准我放弃。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太爷心里好象有很多话要对我说,他却很少说,他常常看着我,但目光却停在很远的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月的努力,我抓泥鳅的速度终于能够和太爷一比了。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在太爷的要求下,我在全家人面前表演了抓泥鳅,赢得了大家的表扬。
大家笑着说:”看来咱家以后不缺泥鳅吃了。”
我却苦着脸说:”天气太冷了,我再也不抓泥鳅了”。
大人盼种田,娃娃盼过年!
每年最快乐的时光总是来得迟,而去得快!盼啊盼,终于盼到快过年了,鞭炮、龙船、糖果、年糕、新衣服……
太多的诱惑,一想到心就痒痒的。
过年喽!不,只是快过年喽!
和往年一样,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心情激动地象要飞上天,恨不得盯着日历过日子,但唯一的例外是今年我要随着太爷一起替人看病。
临近过年,通常是病人最多的时候,忙了一年,闲下来,身体的不舒服就显出来了,同时在外乡揽工的也回来过春节了,人多了,病也多了。
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每天都要看病人,看到其他的小伙伴在稻场上疯闹、嘻戏、放鞭炮,而我却每天都得陪太爷给人看病,心痒无比,恨不得身分两边。
太爷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许诺说,等看完病人,就给我买最棒的冲天炮,我的心才收回来。
整个春节期间,我和太爷看了好多病人,其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曹叔在吃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在喉咙里,在家吞了饭团,喝了醋都没有效果,只好来找太爷。
太爷从药柜里抓了一把威灵仙,倒了半瓶醋,加了半碗水,放在炉子上煮了十来分钟,过滤凉温后,让曹叔喝下去,不一会曹叔感觉好多了。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神奇。
太爷对我说:“鱼刺卡喉一碗醋,灵仙一把立能疏。”
到今天,我治疗鱼刺卡喉仍用这个单方,效果真的很好。
第二个病人是在外乡揽活的小伙子,是个外村人,我并不认识。
小伙子找到太爷,就忙着脱裤子。我觉得这人真不知羞,外面还有好多村里的大婶呢。
太爷说:”别急,小伙子,来屋里吧!”
小伙子跟我们一起到了里屋,只见他在大腿内侧抓得血淋淋的。
小伙子说:“在外面揽活不容易,染上病了又没有钱治,结果就成这样了。”
太爷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问:“这病晚上睡暖和了,痒得更厉害,是吧?”
小伙子连连点头!
太爷说这是疥疮,随后包了一包硫磺,写了一个方子:苦参一两,黄柏一两,蛇床子一两,共三剂。
并交代小伙子,将每付药煎成半盆水,放入硫磺粉洗澡,并叮嘱他要把换下来的衣服用开水烫过后曝晒。
过了几天,小伙子又来了,提了两瓶酒,说是要感谢太爷治好了他的病。
太爷谢绝了他的酒,对他说:“在外揽活,日子过得艰难,过年了还是早点回家去!平时换下的衣裤要曝晒,免得再传染疥虫……”
我二叔非常喜欢喝酒,酒量却不行,每年过年都要闹酒,每次都醉得不省人事,最后要靠太爷善后,把他弄醒,大家都想知道要用什么药解酒,但是太爷从来秘而不宣,今年我可要抓紧时机,看看太爷是咋用的药。
喝年酒时二叔闹得最凶,也醉得最快。还没等大家吃完,他已经躺在桌子底下了,我就叫太爷来看,太爷看着这个让他头痛的孙子,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让我去柜子里的拿了个小盒了过来,抓了一把里面的东西,外加一把葛花,煮水给二叔灌下去,不到晚上,二叔就醒了,又开始闹着喝酒。
我悄悄地问: “太爷!小盒子里是什么药。”
太爷神秘地对我说:“东娃子,千万不要告诉你二叔,免得他以后喝酒更没有节制。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奇药。”
原来家里后院种了一颗拐枣树,每年太爷就把拐枣树的种子收起来,放在小盒子里,以备不时之需。
太爷告诉我,“拐枣籽又名枳棋子,是解酒的好药。”
拉肚子是春节最常见的病,一般的都是在家里吃点止泻药就行了。
但张叔的小儿子拉肚子却不一样,自己吃了止泻药可以止住,但肚子不拉了,出现肚子痛。折腾了几天,实在受不了,就来找太爷了。
太爷摸了摸他的手心,我也跟着摸了摸,烫的很!
太爷又问:“是不是拉肚子的时候屁眼热辣辣的。”他点了点头。
太爷说:“你这是过春节,好的吃多了,辣的吃多了,拉肚子是正常现象,不拉才会出大问题!”太爷给他包了两块大黄,让他泡水喝。
病人走了,我很奇怪地问太爷,“为什么拉肚子还要吃大黄,不是越拉越厉害吗?”
太爷说:“这就叫做 ‘通因通用’,病人因为肠道热毒过盛引起拉肚子,用大黄通下,帮他将热毒清干净,病自然就好。”
我还是似懂非懂,太爷接着说:“阳病用阴药,热病用凉药,这中间的关键是分清楚病人是不是热病,阳病!只要确定了,就可以用,治病要从根本入手……”
这番话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在思索!而每一个医生一生所做的都是为了找出疾病的本质,并治疗它。
春节很快过去了,我记住的除了鞭炮、热闹以外的东西,那就是病例,还有太爷手书的一付对联:
上联:青山采药锄岁月
下联:河水熬汤炼春秋
横批:医药人家
我看到了太爷的骄傲和希望……
第六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中)
练习了一个冬天的抓泥鳅,虽然小有所成,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大大增加了。但是要找到脉行的感觉,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爷日思夜想,居然想到一个从没有用过的办法——放风筝。
山里风大,不容易找到风势平稳的地方,每次放风筝都要跑到后山去,山顶上风虽然很大,但是风势比较平稳,所以很适合放风筝,每当风筝放到二十米以上后,太爷便将一个园形的硬纸片穿在线上,纸片沿着线在风中向风筝追去,而太爷让我将三指切在绷紧的风筝线上,体会从指上传来的那种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滑时涩的感觉。
太爷在风筝线上打了一些小结,距离有一定的规律,纸片每通过一个小结就会有轻微的振动,这种感觉会随着风筝飞的高度而减弱,当风筝升得很高时,纸片通过小结时的振动就完全感觉不到了。
太爷就让我细心感觉,时放线,时收线,在不同的距离体会这种振动的感觉,纸片的数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一张,有时是两张,这样感觉又不一样,如同小鸟在半空歌唱,通过细线将它们的歌声传到我的指尖。风小时振动会慢,风大时好象它们在吵架一样,互不相让,你还未罢,它又起;它方起时,你又来……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当你的心很静时,才能体会到几张纸片的不同振动,从一张纸片开始练起,一直到同时放上五张不同大小的纸片,它们停在风筝线上的不同位置,当五种振动同时传来,要细分开来,很不容易……
一个春天的练习,我已经能够有一定的感觉!
太爷放上纸片后,让我背着风筝用手指切线,询问我有几张纸片,第几张最大,我都能够一一做答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练习,使我现在对切脉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一种包含着情感的脉搏敲动,让你能从中感觉到患者的喜、怒、哀、乐……
练习完了放风筝,太爷才拿出他珍藏的《诊脉心法》,这是一本关于切脉的练习及一些脉学理论方面手抄本,书皮已发黄发暗,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而且大多是繁体字,对于一个不满8岁的我来说,的确难度很大,但我还勉强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我学得好吗?”我有些心虚了。
太爷说:“我年纪大了,说不准那天就走了,这本书你好好看,不认识的字我会教你的!”
看着太爷很郑重的样子,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有多重了!
太爷接着说,这本书是祖辈留下来的,保存下来不容易,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可惜资质有限,加上还要务农,手上经常起老茧,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看看我能否超过老太爷了……
为了让我尽快开始学习,太爷将书中内容逐步翻译成简体字,我也就有机会学习了。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学习临床诊脉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
我通过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手指对一些振动敏感了很多,但与书上记载的相差有多大,一时还不知道。
太爷担来一碗水,让我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然后迫不及待的问感觉到了没有,我一时很茫然,没有任何感觉啊,水又不动,里面又没东西,怎么会有感觉呢?
太爷然后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问有没有感觉,我说,“也没有!桌子又没有动怎么会有感觉?”
太爷一下想明白了,“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不是桌子的振动感。”
明白后我再切桌面,很清晰的波动感,我点了点头。
太爷再让我切水面,也有明显的波动感,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非常兴奋,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想不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
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的波动,非常微弱的感觉,但的确存在,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只有静下来慢慢慢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
太爷说:“别急,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以后手指要保养好,不可伤了手指,割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你今后要靠手指来救人的!”
随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病人看病,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切完后他再切,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
“脉也分阴阳,就好比去年我们谈论的阴阳,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就确定病情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太爷一边切脉,一边讲。
“切脉如同看书,看书有目录,脉象也有总纲,八纲脉必须要掌握!”
“那什么是八纲脉呢?”
“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浮、数、实、滑为阳;沉、迟、虚、涩为阴对吗?”我略分了一下类。
“是的!”太爷接着说。
“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
“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