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陛下有喜-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宰相冷汗,当先谢罪:“臣等不敢,今日朝会人群熙密,太子殿下仪驾低调,未曾引起众人注意。非大臣们不让道,实属老臣统领百官不当之过,昏聩至此,请陛下降罪!”
我见曾被我气得卧床数月后不得不接受我为太子事实的老丞相,今日又要替我担罪,怕是日后他家孙儿要把我记恨,不会跟我玩了,当即我便赶紧抢在父皇前头道:“怎么能怪宰相呢,全是儿臣来晚了,按顺序自然就要在后面,要是仪驾驶到大臣们前面去,万一不小心伤到人了,儿臣怎么跟他们家人交代,怎么跟他们管辖一方的百姓交代,怎么跟父皇交代呢?”
宰相大人复杂地看我一眼,郑太师诡异地看我一眼,其他大臣们的眼光我没办法看到,但又立即感到后脑勺聚了热量,滚烫滚烫的灼热感,好想扔了头冠挠一挠。
“陛下圣明啊,我朝振兴有望啊,上苍开眼,才赐给我大殷如此一位贤德太子,如此年幼,却又如此明理!老臣,老臣实在是太感动了……”一位被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一位大人,伏地叩拜,吸引了满朝的目光。
开了赞美先河后,众大臣纷纷附议。我觉着他们不附议的话,大约就得跟宰相一起担罪了。所以对于他们的夸奖,我实在是当浮云一样看待。那位领头赞美并感动万分的大人,后来听说是地方上计来的,在穷乡僻壤混资历混了大半辈子,上京考计一直不过关,今次却让他拨了头筹,后来得了个最优,被提拔到了京师。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群起赞美中,父皇终于没能克制好,面上浮出了笑意。我觉着他实在不该这么自欺欺人,我想我得犯点蠢劲让他警醒一下比较好。
仲离和叔棠被众人遗忘,依旧跪在地上,却不忘扭头与太师进行目光交流。
就在众人总结了我如何贤德后,郑太师出列,不卑不亢道:“陛下,太子懂礼固然可喜,然而舒王怀王两位小殿下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正是我大殷崛起固本之源。臣愿太子与两位小殿下性情能够互相影响,知进退,守根本,方为社稷之道。”
太师身后六部尚书与九卿一起附和:“太师所言极是!”
父皇面色恢复淡然:“太师之言,自然是八方稳妥,就瞧在太师面子上,仲离叔棠起来吧。日后记着,多跟你们太子哥哥学学礼贤。当然,长幼有序,兄弟和睦也是十分紧要的。”
仲离叔棠哽咽起身:“谢父皇教诲,儿臣谨记了。”
“郑太师。”父皇转了视线,“今日要考教他们三人的有哪些方面?”
“德行,学识,策论。”
“那这第一局……”父皇拖长了音调。
“德行方面,太子殿下暂时领先。”郑太师很淡然。
仲离叔棠不甘又无可奈何地望了望我,我望着父皇,希望他能从我目光中读懂,后两项是什么,我完全不明白,不如我们就点到即止,大家该吃饭了。
可叹,我如此简单又明确的希望,父皇没有理睬并采纳。
郑太师转身,对着朝堂外道:“请题!”再对着周身诸人示意:“萧相,楚学士,大家请!”
我在绝望中便见宰相太师以及翰林院大学士组成了主考阵营,一筐的卷轴被抬到了三人跟前。我举目四顾,倒是遇着了对我表示鼓励的眼神,刑部撒尚书与大理寺杜正卿,这时他们二人倒摒弃偏见了。六部尚书与侍郎或中立或三方押宝或视线只在太师一系,倒没有一个对我特别表示的。三品以下朝官,更加没有。地方上的官员,离得太远,看不清,他们终究左右不了什么。我大概看明白了情势,看来奢望点到即止就吃饭也浮云了。
为了以示公正,郑太师、萧丞相、楚学士各自取出一支卷轴,并排搁到桌上,再由我们上前抽取。仲离叔棠吸取教训,再不与我当众争抢,都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地等我上前先选。
我一边在心里想着,少傅你究竟有没有想到我会落到这个地步,一边磨蹭上前,随手抽了一支,到一旁默默打开。
——就两个字,其中一个我还不认得。
仲离叔棠也都抽取了,我注意到他们看到题目后都是放心释然的表情。
郑太师一派慈祥地看向我:“太子殿下,请开始答题吧。”
☆、第23章 元宝儿知道凶手是谁
满朝均瞩目于我。
我在沉吟着。
楚学士捋须等待,萧丞相面目不定地凝望我,郑太师慈眉善目注视着我。
我将视线转向龙椅上的父皇,他也紧张地看着我。我该如何对他说,虽然这卷轴上的两个字我只认识一半,但也十分确定不是父皇事先命人获取考题并连夜揪起翰林院学士们答题给我背诵的内容相关。
此际我庆幸地想,幸好没有背那些玩意儿。不知现在装旧伤复发,还来不来得及。
郑太师好像看出我的心思,眼里带笑地往我周身扫视一圈,等着我装晕倒之类。
我看向仲离和叔棠,和声对他们道:“弟弟们先请吧,不过要是还没有想好答案的话就算了。”
仲离立即不服气接道:“我当然想好了,这有何难?”旋即便将他的题念出:仁政。接着便开始旁征博引仁者爱人孔孟之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得满朝大臣赞叹,更是博得楚学士和萧丞相的格外青睐,郑太师更是得意。
我在一旁唏嘘听着,觉得这根本就不是我的错,少傅从来没教过我这些内容,父皇也没有。
赢得满堂赞扬的仲离趾高气扬瞟我一眼,再故作低调地收敛起来,站一边。
轮到叔棠时,虽然回答不如仲离流畅,但也颇显学识。
最后还是轮到我了,所有人目光都凝聚过来,或明或暗都期待着什么。
于是众目睽睽之下,我顶着各方期许,站到了中间,将手里的卷轴题抛进了太师脚边的篓筐里,转身面向众人:“孤、孤以为,学问是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大道,是不是,楚学士?”殷切看向三位考官中最德高望重的翰林院大学士。
楚学士没防我有此一问,愣怔刹那,“啊,殿下所言,这是自然。”
我接着问:“那小道是什么?”
楚学士顺着我道:“学问之小道自然便是胸有点墨就自满狷狂卖弄人前,既连修身也遑论不及,又何谈齐家治国。”
我若有所悟,点点头:“喔,原来是这样。多谢楚学士教诲,元宝儿记住了,一定不卖弄不自满。”
萧相咳嗽一声,楚学士未有反应,倒是郑太师脸色不太好看。
仲离脸上自然也是五颜六色,咬了咬嘴唇,不由愤慨道:“谁卖弄了?既然是考题,自然就要把自己知道的都答出来,你答不出来何须找这些借口埋汰别人。连基本的书都不读不记,你怎么做储君,怎么治国平天下?别说齐家了,就连修身,你都做不到!”
郑太师脸色顿变,呵斥他道:“住口!太子学识如何,岂容你胡乱指摘?你即便答得比别人好,你用功了,谁又不知道么?人家埋汰你,你就不能忍一忍么?这不也是基本的修身?口业不修,谈什么修身?!”
仲离低下头,垂泪:“孙儿知错了。”
楚学士愕然了,向萧相投去诧异的眼神,萧相无奈地回他一眼。余下群臣也都神情各异,隐隐还有窃窃私语声。
我爹他老人家脸色非常不好看,哼了一声:“朕方才才说的长幼有序兄友弟恭,转眼就是耳旁风了么?仲离,你背的仁者爱人,于你言行里,哪里可有半点仁的影子?谁配不配做储君,朕说了不算,大臣们说了不算,你说了才算,是么?”
仲离惊恐跪下:“儿臣,儿臣不敢!”
郑太师面色一沉,正要说话,我爹又冷声呵斥道:“元宝儿!”
我双腿一屈,果断跪下:“元宝儿在。”
“明知今日考核对答,你不对不答,莫非还认为自己做对了?别说学问大道了,即便是小道,你能姑且做给朕看看么?”
我喏喏道:“可是少傅教导过儿臣,学问不能挂在脸上和嘴上,即便自己有八斗之才,也不该为了得到他人夸奖就忘我地炫耀,应当把自己的八斗之才归入大海之中。愈是显得自己渺小,愈是容易窥得大道,若是成日里都把才学挂在脸上,给别人看,那反而是没有学问只得一知半解,却急于想从别人的称赞里找到自己的价值,那是多么的可悲啊。”
一席话说完,楚学士捋须表示赞许,萧相一副年老体迈听不清的样子。
郑太师眼含讥诮,“姜少傅说过这话?据老朽所知,西京姜冕自恃才比管仲乐毅,号称天下才共一石,他独得九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殿下所说的八斗之才,恐怕似乎还不太够你那姜先生用。”
我面不改色看向太师,诚恳道:“妄自菲薄当然是不对的,少傅他才高九斗,用八斗自然就委屈他了。我们不炫耀,不等于要自己看低自己呢。难道太师承认自己才不够一斗?”
郑太师心口剧烈起伏了一下。
我爹又呵斥我:“胡言乱语什么!你能给朕好好答题么?!”
我挠了挠头:“可是元宝儿不记得刚才抽的什么题了……”
郑太师吁了口气,再度稳住了:“殿下可以重新抽取。”
我扭脸:“那不太好吧。”
郑太师脸色泛青:“那有什么不太好?”
我爹也示意我可以重新抽取题目,看来他大概不信就抽不中他费尽心机让翰林院学士们写的答题。我暗中叹息,即便能够抽中,我也答不上来,何况这筐题卷根本就不是我爹从郑太师那儿弄来的。
我起身,走到篓筐前,非常为难地皱着眉,十分深沉地将卷轴挨个拨弄了个遍。
郑太师好脾气地笑笑:“怎么,没有太子殿下中意的?”
楚学士观察着我的表情,略一沉吟,大胆假设:“莫非太子殿下在忧虑着什么事情?”
我收回手,惊讶道:“楚学士居然知道元宝儿正为一件事深深忧虑着,与此事相比,答题炫耀即便得了第一,元宝儿也不会开心的!”
郑太师好整以暇似不信我能翻出什么花样,楚学士却截然不同,为我的话题所引:“哦?不知殿下所为何事?”
“当然是京师瞩目的卿月楼花魁案牵涉到的大理寺丞案了,此事不仅关系人命,更关系到我朝律法的严正。”我肃然道。
郑太师不以为然:“此案自有刑部查断,各司其职,刑部应该不用劳烦殿下费心吧。”
父皇只好接了话题:“撒爱卿,此案可有眉目?何时可结案?”
刑部尚书出列,额头冷汗:“回陛下,此案略有眉目,结案还需些时日。”
父皇轻轻哼了一声,转向大理寺卿:“杜爱卿,听闻近来你同撒爱卿一同查案,原本涉及你寺下属,你不仅不回避,还主动干涉,不知进展如何?”
大理寺卿亦冷汗:“回陛下,臣同撒尚书探讨过案情,进展同他一样。”
父皇重重一哼:“这么说,本朝两大断狱奇才破天荒首度联手,还是无法结案?此案莫非真是无人可断?”
满朝静寂时,我道:“父皇,此案元宝儿可断。”
“不得胡闹!”父皇对我十分无奈,恨不得即刻将我拎走。
我走到醒目一点的地方,认真道:“元宝儿没有胡闹,元宝儿知道凶手是谁。”
此话一出,聚拢来的目光更多了。
惊奇,疑惑,怀疑,期许,各种视线,当然也有父皇撑着额头绝望地断定我又要犯傻了。
我挺胸,努力让父皇看到我,不要太绝望,“元宝儿没有胡闹。”
刑部尚书斗胆道:“陛下,既然太子殿下坚称自己可断此案,不如让殿下试试。”
大理寺卿附议:“陛下,臣等也希望早日破案,若殿下当真知道真凶,不妨让殿下指认。”
楚学士也附议:“陛下,学问经世治国才是正途,殿下小小年纪若真能破获此案,实不亚于战国甘罗。”
父皇踌躇一阵,看我一阵,又看向宰相和太师。
宰相也迟疑一阵后,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臣觉得,可以一试。”
众人征求郑太师意见,太师略冷淡,却也不便驳了众人的意:“那就请殿下一试吧。”
父皇终于勉为其难点头应允:“既然众卿同意,元宝儿你且来断一断,此事可不是儿戏,你想好了再说。”
几百双眼睛骤然将我凝视,由不得人不紧张,回望了一眼人群,发现晋阳侯也淡淡地将我看来,想了想他挨板子的淡定从容,顿时我便释怀了。
当着满朝百官,我将案情一一断来。
“卿月楼花魁被害案,凶手并非舅……呃并非大理寺丞,他是被栽赃的第一人。虽然案发现场留有大理寺丞的鱼符,但不足以证明他是凶手,大理寺丞只是不巧去过卿月楼见过花魁,又非常不巧与花魁有过争执,更是不巧被人利用而已。”
郑太师道:“这么多不巧,他还不是凶手,那什么人才不巧正是真凶?”
我咽了咽口水:“真凶不巧就在此刻的朝堂上呢。”
视线扫过,众人跟着色变,生怕我目光多作停留。
☆、第24章 案情真相大揭秘之一
父皇不由发出警告:“元宝儿,指认大臣,可得有十足证据。你有几分把握?”
我信口胡诌道:“十分的把握。”
父皇终于视死如归,放弃了挣扎:“那你继续。”
我重回正题,想了片刻才寻了回去,开始背少傅交代我的话:“此案有几大疑点:第一是现场太乱,似是有人刻意布置;第二是经大理寺登记造册的花魁房内珠宝凤钗和十几万两银票,在案情移交刑部后不久即被调换;第三是刑部停尸房内的花魁尸首也被李代桃僵;第四是卿月楼报案人的身份之谜。这四大疑点,可同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对证。”
撒尚书和杜正卿当即出列:“确如殿下所言。”
郑太师冷淡道:“听说殿下近来与两位大人交往甚密,知晓疑点不足为奇,不知殿下可有谜底解法?”
我动了动眉头,显露出理所当然的神情,“没有解法,怎么查出真凶呢。”
撒尚书和杜正卿都是半信半疑的态度,其他大臣就更是如此,我爹就更加不敢对我有所指望,约莫是等着我闹够了后再想办法收场。
我接着背少傅的原话——
“现场太乱,是凶手故布疑阵,借大理寺丞常毓与花魁卿歌阙争吵的契机,杀害卿歌阙,嫁祸常毓。证物便是常毓落在卿歌阙房中的鱼符,证人便是卿月楼听见二人争执的丫鬟侍女,嫌疑便是报案人前往大理寺报案后,常毓隐瞒了对自己不利的证物线索。凶手设下陷阱,一步步逼得常毓往嫌疑人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同常毓落下的鱼符一起的,是作案工具,也就是原本属于卿歌阙的一只皮鞭。整个案发过程是这样的,常毓与卿歌阙因某事发生争执,不欢而散后,常毓失魂落魄离开卿月楼,有卿月楼姑娘们亲眼为证。凶手因是卿歌阙众恩客之一,知晓花魁房中特备密道,便趁人不备,通过密道进入卿歌阙房中,用皮鞭勒死卿歌阙后,又从密道离开,进入卿月楼院中。
“不久,有侍女往花魁房中送饮食,发现卿歌阙被害。卿月楼鸨母惊恐过度,全楼陷入慌乱中,管家召集仆从商议安抚,此时混在人群中的凶手并未离去,也许是不小心延误,也许是故意停留,为脱身,便主动请缨报案。混乱中,管家焦头烂额立时应允,以为是楼中仆人,未曾看清其人面貌。大理寺当日册录中记载报案人是宋阿四,但卿月楼未有此人。
“宋阿四极具嫌疑,但他并非凶手。凶手自卿月楼成功脱身后,雇了宋阿四前往大理寺报案。凶手不在大理寺露面,自然是担心大理寺官员将自己认出,之所以担心被认出,当然是因为凶手自己时常在同僚们跟前露面。没错,凶手自身便是朝廷大员。另一证据便是凶手对于大理寺丞常毓当值日的了解,故意让常毓见到自己涉足的案子,使其惊慌之中掩藏证据,进一步导致常毓嫌疑人的身份,同时也牵连至整个大理寺,促使大理寺卿杜任之不得不退出此案。
“大理寺退出,此案自然便由刑部接手。而刑部尚书与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