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活的艺术-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过去的行为,影响我们的生命之流,流向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但是现在的行为也同样重要。大自然赋予我们能力,让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当下的行为。有了这种自主性,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未来。
问:但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会影响到我们吧?
答:当然。我们受到周遭的人以及环境的影响,而我们也不断地影响周遭的人。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大多数的人赞成暴力,那么战争和破坏就会发生,带来许多痛苦。但是,如果人们开始净化内心,那么暴力就不会发生。因为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所以问题的根源在每一个人心中。如果人人都开始改变,社会就会改变,战争和破坏就会日益减少。
问:如果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他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我们如何能互相帮助呢?
答:我们的意念会影响他人。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负面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对周遭的人,造成有害的影响。如果我们心中充满对他人的正面关怀,充满善念,就会对周遭的人,产生帮助。你无法控制他人的行为,他人的业,但是你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正面的影响。
问:为什么富有算是一种善业?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说,大部分西方国家的人都有善业,大部分落后国家的人都有恶业?
答:仅只富有,并不能算是善业。如果你家财万贯却仍是痛苦不堪,这万贯的家财又有什么用呢?拥有财富又享有真正的快乐――这才是善业。无论你是否富有,最重要的是快乐。
问:都不起习性反应岂不是很不自然?
答:如果你所经历的都是不净心念的不良习性,确实会觉得:不起习性反应是很不自然的事。
但是,对一个清净的心而言,时时保持不执著(不起习性反应),充满爱心,慈悲,善念,喜悦,平等心,是非常自然的事。好好体验吧。
问:都不起反应,我们如何生活呢?
答:我们不要起习性反应(react)而要学习以平衡的心去采取行动(act):内观者并不是要变成像植物一样静止不动,而是要学会如何积极正面地采取行动。如果你能将你的生活模式,从习性反应转变为正面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获得非常宝贵的东西了。经由内观的修持,你可以达到这种改变。
故事:种子与果实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栽什么样的种子,得什么样的果实。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有个农夫在同样的土壤里种了两粒种子:一粒是甘蔗的种子,一粒是苦树(neem的种子;苦树是一种很苦的热带植物。两粒种子种植在相同的土壤里,接受相同的水分,相同的日光,相同的空气;大自然给与它们相同的养分。两株树苗从土壤里冒出来并开始成长,然而,长成的苦树会怎样呢?它的每一部分都是苦的,而长成的甘蔗每一部分都是甜的。为什么大自然,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为什么神对一个这么仁慈,却对另一个那么残酷呢?
不,不,大自然即不仁慈也不残酷。一切按照固定的法则来运行。大自然只是帮助种子呈现其特性。所有的养分只是帮助种子呈现其自身潜在的特性。所以,甘蔗会是甜的;苦树的种子具有苦的特性,所以苦树是苦的。栽什么样的种子,得什么样的果实。
如果这位农夫走到苦树旁,向苦树鞠躬三次,绕着它走一零八次以表示敬意,并且供上花朵, 熏香,蜡烛,水果和甜点后,他开始祈求:“哦,苦树神,请生出甜芒果,我要甜芒果!”可怜的苦树神,他不能给甜芒果,他没有这种能力。如果有人想要甜芒果,他必须栽种芒果的种子。这样他就不必哀求任何人的帮助,他所得到的水果必然是甜芒果。栽什么样的种子,得什么样的果实。
我们的障碍,我们的无知是:我们不在意播种何种种子,因而我们经常种植了苦树的种子,但是,到了收成果实的时候,我们突然警觉,我们想要的是甜芒果。于是,我们开始哀求,盼望能得到芒果。当知,这是行不通的。(注七)
第四章 问题的根源
佛陀曾说:
一定要探究痛苦的真相至源头。(注一)
在他证悟的那个晚上,以坚定的意志力坐着发誓:若不能了解苦的起源以及如何将苦拔除,誓不起座。
苦
他清楚地看到,痛苦确实存在。无论它令人感到多么的不愉快,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随着生命的开始,痛苦也就开始了。我们记不起在母胎内的情形,但是一般的经验,都是我们号啕大哭的从母胎来到人世。出生时极大的创痛。
既然生命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经历生病和年老的痛苦。然而。无论我们病得多重,无论我们病得多重。无论我们如何老迈,哀弱,没有那个人想死,因为死亡是极大的痛苦。
一切众生都必须面对这些痛苦。我们在生命历程中,都一定会经历其它的痛苦,各种身体或心灵的痛苦。我们在痛苦中煎熬。而得不到快乐。我们得不到想要的,不想要的却反而降临到我们身上,所有着些情形都是痛苦。
这种种的痛苦,对于以个深思过痛苦的人而言,都是很显然的。但是成佛前的佛陀,对于这种理性局限的阐述,并不满意,他继续向自身内在探求,去体会痛苦的真正本质,他发现:
对五蕴的执著是苦。(注二)
就非常深的层面而言,痛苦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身(色蕴)和心(识蕴。想蕴,受蕴,行蕴)过度执著。人们对自己这个个体身和心有强烈的执取;而事实上,这个个题只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已。这种对自身的不实想法的执取,对一种事实上不断生灭的东西的执取,就是苦。
执取
执取有好几种。第一种就是习于追求感官享乐的执取。上了毒瘾的人之所以会吸毒,是因为他想体会毒品在他身上造出来的愉快感受:虽然他知道吸毒只会加深他的毒瘾。同样地,我们对于贪爱这个习性,也上了瘾。一旦某个欲望满足了。我们就生起了下一个欲望。所执取的对象其实是次要的,事情的真相是,我们渴求这种贪爱的状态能不断地持续,贪爱本身又会在我们身上制造愉悦的感受,而我们希望愉悦的感受能不断延续。结果,贪爱本身成了我们无法打破的习惯,一种瘾。就如同了上毒瘾的人,会渐渐对他所吸的毒品麻木。因为需要更大的剂量,才过瘾一般,如果我们的贪爱愈去满足就愈强烈。像这样,我们永远无法止息贪爱。而只要我们有贪爱,我们就不可能快乐。
另一个很大得执著,就是对我的执著,这个自我,这个我们认同的自我形象,对每个人而言,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我们象是周围满布铁屑的磁铁;自动地将铁屑以自己为中心派成圆形;我们不假思索全都本能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这个世界,祈求吸引愉快的事物。排除不愉快的事物。但是没有任何人是独自生存在这个世上的;某个“我”一定会和另一个“我”起冲突。每个人所制造出来的圆形,都会被别人的磁场所干扰,而我们自己也会被吸引或被排斥。其结果只有不快乐与痛苦。
我们的执取,也并非仅限于“我”;我们执取延伸到“我的”,任何属于我们的东西。每个人都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产生很大的执取,因为它与我们无关。这些东西增强了“自我”的形象。如果这个所谓“我的”,是永恒不变的,而且这个“我”可以万古常存,永远享有我的,那么这种执取就不会造成任何问题。但是事实上,我和我的迟早会分道扬镳。离别的时刻一定会来临。当时候到了,若对我的执取愈深,痛苦就会愈强烈。
更近一步地延伸执取,就是对“我得见解,信仰”的执取。无论它们真正的内容是什么,无论正确或错误的,只要对它们产生执取,就一定会不快乐。每个人都深信,自己的见解和传统是最好的,一旦有人批评,我们就会十分不悦。如果我们想要解释自己的看法,别人却不接受,我们也同样会十分不快乐。我们没有认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辩论谁的意见正确,并无意义。比较有益的办法,是将任何成见放在一边,试着去看清真相。但是我们无法做到放弃对自己见解的执取,因而我们一直不快乐。
最后,是对宗教仪式和典礼的执取。我们常强调宗教的外在形式,而较不重视其所蕴含的精髓;而且我们通常会觉得,不遵行这些典礼仪式的人,绝不是一个真正虔诚的信徒。我们忘了,缺少了宗教的精髓,它的形式层面只是空壳子。如果一个人心中始终充满愤怒,狂热和恶意,那么虔诚的课诵或遵行仪式是没有用的。真正虔诚的信仰,是培养内心虔诚的态度。也就是心得净化,对众生的爱和慈悲,但是对宗教外在形式的执取,导致我们对形式的重视,远超过对其精髓的重视。我们忽视了宗教的本质,致使我们沉沦在苦海之中。
无论是何种痛苦。所有的痛苦都与这里所提的某种执取相关。执取和痛苦同时存在。
缘起法则
是什么造成执取呢?执取是如何生起的呢?未来的佛陀(指悉达多王子)分析他自己本身而发现执取的形成,是由于刹那刹那喜爱与厌恶心理的习性反应。这些短暂,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一刻接着一刻地不断重复加强,形成强大的引力和推力,形成我们所有的执取。执取其实就是刹那刹那的习性反应所发展出来的形态。这就是痛苦的直接成因。
是什么造成喜爱和厌恶的习性反应呢?他深入观察之后看出,习性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感受。我们感受到愉快的感受,便开始喜欢它;我们感觉到不愉快的感受,便开始讨厌它。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它们是如何生起的呢?他更近一步向内检视,他发现:感受的生起,是由于接触眼睛接触到影像:耳朵接触到声音;鼻子接触到气味;舌头接触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可触知的东西;心接触到念头,情绪,想法,想像或记忆。我们经由五种感官以及心体验到这个世界。每当某种对象物体或现象接触到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一,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就生起了。
那么,为什么接触会发生呢?未来的佛陀看出,因为有六根(五种感官以及心)的存在,接触就会发生。这世界充满不计其数的现象:影像,声音,气味,味道,可触知之物,各种念头和情绪(即六宝:色,声,香,味,触,法)。只要接收的六根运作正常,接触是无可避免的。
那么为何有六根的存在呢?因为它们是来自身心之流(名色)。而为什么有这身心之流呢?它是由何而起呢?未来的佛陀了解,这种过程的生起,是由于“识”,这是一种将世界分为能知和所知,主体和客体,“我”和“他”的认知行为。由这种划分,就有了个体的“出生”。每一个片刻,识一生起,就有某种特定的身,心的形式。在下一个片刻,识又变成一个稍微不同的形式。在人整个存在的过程中,识不停地流动,变化。最后到了死亡的那一刻,识仍不停止,毫不间断,心识在下一个片刻中,又变成一个新的形式。从一个存在到下一个存在,生生世世,心识之流持续不已。
那么,是什么形成这心识之流呢?他看到,心识之流的生起,是由于习性反应。心片刻不停地起习性反应,每一个习性反应都是心识之流的推动力,使它延续到下一刻。习性反应愈强烈,它供给的推动力就愈大。片刻间的轻微习性反应,只能让心识之流持续片刻。但是刹那刹那好恶的习性反应,如果强化成为贪爱或瞋恨,它的力量就增强,使心识之流持续好几个片刻,好几分钟,甚至好几个小时。如果贪爱,瞋恨的习性反应更进一步加强,就会让心识之流持续数天,数月,数年。如果一个人增强终其一生,都不停地重复,强化某些习性反应,这些习性反应所形成的力量,会让心识之流,不仅从此刻持续到下一刻,从一天持续到另一天,从一年持续到另一年,甚至从此生持续到来生。
而这些习性反应是由何而生呢?他观察实相的最深层而了解到,习性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无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生起习性反应的这个事实,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对象生起反应。我们对存在的无常,无我的性质完全无知;我们也同样不知道自身的本质,我们盲目地起反应。因为不知道我们已起了习性反应,我们持续地盲目反应下去,并且任由它们愈演愈烈。因此,由于无知,我们被困在习性反应的牢笼中。
这就是痛苦之轮开始转动的方式:
若无明生起,习性反应就发生(行缘识);
若习性反应生起,心识就生起(行缘识);
若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识缘名色);
若心和身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缘六处);
若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六处缘触);
若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触缘受);
若感受生起,贪爱,瞋恨就产生(受缘爱);
若贪爱,瞋恨生起,执取就产生(爱缘取);
若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取缘取);
若未来的存有形成,生就开始(有缘生);
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叹伤,身心之苦,优以及恼(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
如是大苦蕴聚生起了。(注三)
就是这因果链缘起的法则将我们带到目前存在的状态,并且对一个有苦的未来。
终于,他清楚了解真相;痛苦始于对自己本身的实相无知,对所谓的“我”的这个现象的愚昧无知。而苦的下一个起因,就是心的习性反应。我们被无明所蒙蔽而累积贪爱,瞋恨的反应;盲目反应发展为执取,导致种种不快乐。这种盲目反应的习惯就是业,塑造了我们的未来。而习性反应之所以生起,是由于对自己性质的无知。无知,贪爱和瞋恨是生命中所有痛苦的三大根源。
离苦之道
未来的佛陀(指,悉达多王子)在了解了苦及苦的起因之后,他所面对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止息苦?他想到业的法则,因果的法则: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故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注四)
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若因缘灭,则结果亦灭。这种么一来,可以将苦生起的过程逆转:
若根除无明,并将其完全止息。习性反应就止息(无明则行灭);
若习性反应止息了,心识就止息了。(行灭则识灭);
若心识止息了,心和身就止息了。(识灭则名色灭);
若心和身止息了。六根就止息了。(名色灭则六处灭);
若六根止息了,接触就止息了(六处灭则触灭);
若接触止息了,感受就止息了(触灭则受灭);
若感受止息了,贪爱,瞋恨就止息了。(受灭则爱灭);
若贪爱,瞋恨止息了,执取就止息了(爱灭则取灭);
若执取止息了,未来的存有就止息了;(取灭则有灭);
若未来的存有止息了,生起就止息了(有灭则生灭);
若生止息;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就止息了。(生灭则老;苦;愁;叹;苦;忧;恼灭);
如是大苦蕴聚止息了。(注五)
如果我们不再有无明,就不再有盲目的习性反应,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痛苦之伦就转成解脱之轮。
这就是悉达多。乔答摩所悟证的。这就是他对终生所教导的。他说:
你做了不对的事情,
就污染了自己;
不做不对的事情,
就净化了自己。(注六)
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