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官是一门技术活-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先从诸葛亮个人来讲,从他出山之初且认刘备为主开始,便能体现出其先发制人的计谋。诸葛亮的家族并不是名门望族,他仅仅是一介布衣,并躬耕于隆中。但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却成功地证实了刘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使是平凡无奇的麻雀,也可以飞上梧桐变凤凰。那么,他所倚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先发制人的处事手段。试想,就算他文治武功样样精通,文韬武略无所不能,没有人认识他、知道他,他依旧只能够手握锄头躬耕于田亩之中,而就算他能够毛遂自荐,得到任用,其效果定然是没有刘备三番五次来请实际,并且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得到重用。可见,诸葛亮最初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先下手为强,散播自己的名声,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知名度,这样才导致刘备几次来请都要毕恭毕敬,无形之中把自己放在了主动有利的地位上。
再从诸葛亮为蜀汉立下的功劳来看其先发制人的技巧。三国时期,天下诸侯逐鹿中原,而对于人主们来说,荆州这块地盘就是战略要地,可谓兵家必争之地。曾有人感叹,得荆州者可得天下,虽然略微夸张,但由此可见荆州的重要性。诸葛亮在其《隆中对》之中就已经向刘备提出了荆州的重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如果能够得到荆州,从地理上来看就相当于把南中国一分为二,并且荆州地区水网密布,水势平缓,很适合建立根据地。这么重要的一块地盘诸葛亮怎么会舍得放手呢?
荆州之主原是刘表,可刘表死后,其子胆小懦弱,投降于曹操,因此荆州为曹魏所得。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不得不退出荆州,这样,这块土地就存在了势力真空的局面。本来赤壁之战的主力是孙权的东吴集团,占领荆州核心南郡等地的也是周瑜的东吴势力,刘备虽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土地却不是关键之处。诸葛亮心知荆州之重,决定拿下整个荆州,于是先下手为强,趁周瑜与曹操的江陵大战还未结束,无暇他顾之时,巧设计策,让张飞乘乱夺下了整个荆州,而东吴再下手时,为时已晚。得地之利已经坐实,无从更改,然而此时东吴不干了,于是诸葛亮便巧设了名目,说刘备无地以自立,荆州之地当是向东吴借的好了。此时土地已在人手,孙权是想不同意也不行了。就这样,诸葛亮凭借先下手为强的技巧,帮助刘备成功夺得了梦寐以求的荆州之地。
自从刘备集团顺利地拿到荆州之后,便大大发展了自身实力,成功地从一个实力弱小无以自保的小团体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与北魏、东吴分庭抗礼,且实力雄厚的蜀汉。可以说,有了荆州才得以落脚,有了荆州才打下四川,建立了蜀国,而这些,都是源于诸葛亮先发制人的处事技巧。而这件事的反面教材便是东吴的众人了,他们其实是相当“冤枉”的。刘备初期没有实力,所以孙刘联盟其实主要还是依靠东吴的兵将来挑起大梁的。曹魏来攻,与之对抗,是周瑜大都督成功打出了为后世所传颂的赤壁之战,这一战有效地阻止了曹操南下的步伐,挫败了曹军的锐气和势力,并最终将曹操赶跑了。而创下了战场首功的人,在分割胜利果实的时候,却被别人占了便宜,抢了先机,孙权真可谓是费了大力,却没有从中获利。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抢占先机,没有做到先下手为强而导致的结果。
、眼光要准,出手必狠
从古至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贤人必定是拥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够抓住契机。他们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结构,在最为恰当的时机选择出击,而且手段疾厉,击中要害,并且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乱世出英雄,身处乱世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具有“眼光准,出手狠”的做事技巧。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智慧谋臣中的佼佼者,定然深知此理。
从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便能够在他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中看到其独到、智慧、准确的眼光。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在徐庶的介绍下,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在第三次成功得见并详谈的过程中,诸葛亮以著名的《隆中对》分析了天下形势:“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天下间的英雄豪杰都群起响应,将州改为郡,在一方称霸的诸侯可谓不计其数。曹操和袁绍相比较而言,曹操的名与利都不如袁绍,而且兵力又少,可是曹操却打败了袁绍,这种以弱胜强的事实,其一便是时机选择得好,其二还在于他谋划得当。此时曹操的大军已达百万,并且挟天子令诸侯,我们实在是不能够与他争强死斗。而孙权在江东,他的基业已经营了三世,他的地盘地形险峻,又得民心,孙权还能够唯才是举,他的实力也是很强大的,我们只能以他为援而不可兼并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又能到达沿海,东面连吴郡、会郡,西面通巴郡、蜀郡,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啊,可如今此地主人刘表却守不住它,我想这是上天专门拿来送给将军的,难道将军不想得到它吗?益州不仅地势险要,土地也肥沃广阔,是个好地方,高祖就凭借它建立了千古基业。可惜刘璋这个人昏庸无能,而且张鲁不断在北面威胁他。现在天下才俊都希望能找到贤明的主公来投靠。将军既是皇室后裔,声望也高,天下皆知,应该广收英豪,假如将来能得到荆、益二州,凭险而守,并和西边蛮夷交好,再安抚南面蛮夷,对外与孙权联盟,对内改革政治;等天下大势一变,就派一员上将领荆州兵攻下宛、洛两郡,将军亲自领益州兵攻出秦川,天下万民一定夹道欢迎。如果能做到如此,那么您就能够称霸天下了,汉室也可复兴了啊。”
从这篇《隆中对》中,可以发现,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躬耕于陇上,但他可不像一般的农民一样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他的视野广阔得很,并且,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很透彻,可以说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这就恰恰反映出了其眼光的高远。试想,如果其没有这样独到的眼光,那么刘备在与他对谈之后,又怎么会认为他是天下奇才,能够助自己成就大业呢?说不定还会觉得诸葛亮只是徒有虚名罢了。所以说,打开诸葛亮仕途之路,为其以后的飞黄腾达造桥铺路的,便是这种眼光准确的本领。诸葛亮凭借着它成功地身居军师之位,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除了眼光要准之外,还要做到出手狠。对待敌人就一定要使出全力,不留余地。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是老对头了,冤家路窄,狭路相逢必然是你死我活。诸葛亮在上方谷一役中,对司马懿大军采取了火攻的策略,算是下了狠手,差一点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逼入死地。
对于主公,诸葛亮可谓做到忠心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属下,诸葛亮可谓做到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对于友人,诸葛亮可谓做到亲厚友善、尊敬宽待;而对于敌人,可就没有那么好了,必然是要辣手摧之,不留一丝余地,集全身之气力望一击而灭。可以说,魏蜀两国的关系必然是势不两立,最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作为两国的主帅,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关系也同样如此。
司马懿是诸葛亮的老冤家,同样是城府极深,有谋略有智慧,面对着这样的敌人和对手,诸葛亮不能心软,出手必须要狠。出手越狠越能打击敌人的力量,效果越是显著,要想不留后患,不让敌人有翻身的机会,就要实行铁血手段。上方谷一役是司马懿毕生以来最惨、形势最为危急的一次,而这一次便是出自诸葛亮之狠手,在滔天的火光当中,司马懿几乎已经放弃了,做好了败于诸葛亮之手、被烧死于谷中的准备,能够把一生小心谨慎的他逼到此等的境地,可见诸葛亮下手之狠。
、将计就计,出奇制胜
将计就计可以说是较为高明的计谋,能够就其计而计之,借助别人的计谋实行自己的计谋。这种手段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当对方施计攻击自己的时候,对方必然会凭借手中计谋而洋洋得意,从而轻敌,这时自己表面上装作不知不觉,暗中却借助他的计谋编织自己的计谋反攻他,这样必然能够迷惑他而将之打败。诸葛亮乱世中求生存,可谓是在风浪里航行半生,指望一辈子风平浪静、风调雨顺,那是痴人说梦,当风起浪涌之时,想要不翻船,就得要头脑灵光,多想多算,灵活运用将计就计的处世技巧。
诸葛亮神机妙算,可谓是神人,其处世的技巧更是无可挑剔、出神入化。如果要说到他的将计就计的技巧,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三国名人,那便是周瑜周公瑾。周瑜本也是有勇有谋的能人志士,但他临死前却大叹:“既生瑜何生亮”,这恰恰反映出了二者在计谋的攻坚较量上,诸葛亮没少压周瑜一头,而他能够三气周瑜最终将其气死,也必然要用到将计就计的处世技巧。
赤壁之战时,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便心生一计,催他在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怎会不知他是在故意为难自己呢?但山人自有妙计,诸葛亮成竹在胸,便一口答应下来,并将期限缩短为三天。既然周瑜设计陷害自己,那自己何不将计就计,让其无话可说,挫挫他的锐气呢?诸葛亮会看天象,他算到第三天江上会起大雾,便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在船上装满草靶,在第三天趁着雾大敌人很难辨清时,驶到曹操营前摇旗呐喊,曹操不知实情,命人放箭,结果箭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纷纷插在了草靶上,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向敌人“借”了十万支箭,满载而归。这样既完成了任务,又破了周瑜的计谋,使得周瑜无话可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并能以此展现自己的才能,靠的就是自己的足智多谋,面对着周瑜的陷害之计,他不好推脱,更不好揭穿,既然如此,那何不顺着他的计谋来实现自己的计谋呢?在借箭而归后,周瑜是惊得哑口无言,自己不但没有把诸葛亮拉下马,还被他给利用了,扬了他的名。就是这样,诸葛亮将计就计,在与周瑜的计谋之争中获胜。
东陵大战之后,东吴一方因为刘备势力在荆州落了脚,占了便宜而感到很不自在。后又因刘备承诺过荆州是向其“借”的,于是便一直想向刘备讨回荆州。可是刘备也不愚笨,进了嘴里的肉,哪有吐出来的道理,便说等攻下西川之后再还荆州。当然话是这么说,刘备迟迟不攻取西川,东吴的人等得是绵绵无期,实在是坐不住了。这次周瑜又来主意了,由于想要攻取西川就必须要过道荆襄,于是他便想亲自途经荆州之地帮助刘备攻下西川,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真的帮刘备卖力打仗,而是想要借机占领荆州,这样荆州自然就回到了自己的怀抱,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周瑜一厢情愿的“美丽”想法,诸葛亮看得明明白白、一清二楚。他仍然不出言反对,而是采用一贯技巧:将计就计。你来便来,我不去费力反对你前来荆州。周瑜哪知道自己的计谋早被识破,自己反而深陷于别人的计策中,结果还没到荆州,就被诸葛亮派人包围,最终旧伤复发,加之气急而不治身亡。
周瑜三番五次地设计打击刘备阵营,但却总是失败,不仅如此,他的计策还反而总是被诸葛亮拿来利用,将计就计,最后自己着了道,吃了亏,却又无处说理,从而惹得他满腔的怒火没处发泄,要不是怒气盈胸,他也不会早早被气死。而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取胜,靠的就是他能掐会算,算准了周瑜的心思,然后将计就计,借他人之计酝酿自己之计,既平安度过危机,又迷惑了敌人,反败为胜。
、假痴不癫,深藏不露
处世之道纷繁复杂,为引起上司注意可以“锋芒毕露”,但为避免招人猜忌却又要“假痴不癫”。《三十六计》中有云:“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可见,假作痴状,并非癫傻,而是一种掩饰自己的最好方式。既能够暗中积蓄力量,掩饰自己所行谋略,又可以示敌以弱,麻痹对手,使对手对自己放松警惕,从而使其漏洞百出。古往今来,谋士对决最为精彩的便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司马懿敢于并且有能力对抗诸葛亮足以说明他的智慧之大,而他更善于利用假痴不癫来掩饰自己。
魏明帝曹睿临终前,将幼儿曹芳托孤于曹爽与司马懿。曹爽乃是大司马曹真之子,魏武帝曹操族孙,身上流淌着魏国皇室血脉。虽然司马懿多次抗击诸葛亮有功,但他依旧知道自己是外姓,故而处处对曹爽表示敬重。而曹芳即位的前两年,曹爽凡事都与司马懿商议,二人均心系魏国。但不久曹爽便听信谗言开始排挤异党,想要独揽大权,而首当其冲必然是功高震主的司马懿。以曹爽当时的威望及势力在魏国也仅有司马懿一人可以与之抗衡,这一点不仅曹爽知晓,司马懿自然也了然于胸。而当时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排挤他心生一计——假痴不癫,装病在家。
司马懿将一身职务全都卸下,并在家中密切关注曹爽的一言一行,暗中组建势力。这无疑是当时司马懿最好的选择,如此一来,曹爽在朝中再无敌手,更加飞扬跋扈。但曹爽并非完全放心司马懿,熟读兵书的他也曾担心过司马懿是装病在家,于是派即将赴荆州上任的亲信李胜到司马懿家中查探。司马懿自然知晓李胜前来的目的,于是装作身患大病,见李胜时都需要两名侍女扶持才能坐好。喝水时嘴角溢出都不知,与李胜说话也显得有气无力。李胜说自己要到荆州就任,司马懿却说:“什么?你要到并州去?并州紧邻北方少数民族,你可要小心啊。”李胜无奈,只能纠正道:“不是并州,是我的家乡荆州!”司马懿继续佯装没听见,说:“什么?你的家乡是并州?”李胜多次纠正后,司马懿才说道:“哦,是荆州啊。我是老糊涂啦,耳朵也听不清了,今后为国建功就全靠你们年轻人了。”李胜见司马懿说话总颠三倒四、糊里糊涂,便不耐烦地离去了。李胜回到曹爽处禀报说:“司马老儿年迈昏愦,已经离死不远了。”这时曹爽才真正的放下心来。他哪知就在李胜走后,司马懿立刻精神焕发了。
第二年春,魏帝到郊外祭祖扫墓,曹氏兄弟自然全都前往,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他命令自己在军中培养安置的党羽,调兵遣将迅速抢占了曹爽亲信的兵营,夺了曹爽的兵权,并亲率大军前往城外迎接魏帝归来,曹爽所带亲兵自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只能束手就擒。司马懿历数曹爽累累罪行,请示魏帝削其职务,关进大牢。面对着司马懿大军,魏帝也只能如此。后司马懿寻得借口将曹爽问斩,彻底地将曹爽的势力根除了。此时朝中再无对手。
可见,假痴不癫正是一箭双雕之计。司马懿的“不癫”使其在幕后操纵一切,建立自己的阵营,并拉拢军中大将为己所用。在天下三分的乱世,只有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才能争得一席之地。而“假痴”不仅能够躲避过曹爽的明枪暗箭,使得曹爽不再对付自己,还能刺激曹爽锋芒毕露、飞扬跋扈。锋芒毕露的曹爽自然会被君主猜忌,而飞扬跋扈也会遭到他人的厌恶,难免会与人结仇惹人非议。
无论哪朝哪代,都会有大鱼吃小鱼的事情发生,而小鱼生存的最好方式就是掩饰自己、深藏不露。因此,无论是为官之道还是经商之道,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