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官是一门技术活-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哪朝哪代,都会有大鱼吃小鱼的事情发生,而小鱼生存的最好方式就是掩饰自己、深藏不露。因此,无论是为官之道还是经商之道,假痴不癫都是一种可以善加利用的计谋。善用者如司马懿,可以此来成就功业,只要懂得和做到假痴不癫,即使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可以使人安然无忧。



、克制低调,不愠不火

房玄龄身为唐朝重臣,手中拥有左右朝野的权力,但他为人却十分克制而低调,恰恰这种克制低调就是他的优点,让他在朝中的地位坚如磐石,不可动摇,他的名誉也如日中天,不曾受到损害,克制低调、不愠不火也是房玄龄为人处世技巧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时朝中的大臣个个都是跟随李世民打江山的人才,而这些人的光芒非常耀眼,如魏征、尉迟敬德等,他们豪气冲天、激情张扬。他们虽然都是为国家着想,一旦就国家大事或者琐碎的小事开始争辩的时候,整个朝中就会不得安宁。他们桀骜不驯的个性经常会导致内部争斗的现象出现。而李世民本人也是年轻气盛,有时候也会脾气暴躁,但是安定下来会思考,面对这些有胆识、曾经帮助他打天下的好臣子,他怎么能使用武力或者权力去压制他们的火气呢,应用什么样的人或方法来牵制和影响他们呢?此时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虽然房玄龄也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房玄龄与那些人不一样,虽说房玄龄尽管在处理大事上性情刚强,但与人交往、共事上性格又较为温和柔顺,最能让唐太宗李世民满意的是房玄龄从不居功自傲,行事克制低调,对人不愠不火,这样一个没有个性没有火气的人,正适合做一个大唐朝中的稳定器,于是在众多功勋卓越的臣子中,他选择了房玄龄为宰相。
房玄龄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与希望,在贵为宰相后,始终发扬着他那原有的克制低调、不愠不火的处世风格,他就像稳定器一样,一方面为太宗分担朝中政事,让他耳根清净,另一方面又为朝廷培养德才兼备的文武大臣,这也就保证唐朝向着盛世迈进。
在日常朝中议事中,房玄龄也常与人争辩,但是他争辩的时候却十分克制低调,他有着极强的忍耐性,从来不会火冒三丈,任何事情都会笑呵呵地向别人解释或说明,面对这样克制低调的处世性格,朝中的大臣无一不把这个看似“软弱”的宰相当成自己的出气筒,有时就算一个小小的官吏也敢对他嘲笑讥讽。一次,房玄龄生病在家休息,有一个小官吏说笑:“宰相生点小病的话,前去拜望还是有好处的,若是病入膏肓了,也就没有拜望的必要了。”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房玄龄的耳中,房玄龄非但没有生气,后来见到了那个小官吏,竟然与他微笑对话。如果没有深厚的品行修养,怎能对一个位轻言微的官吏的恶毒讥讽而低调克制、不愠不火呢?
房玄龄在朝中除了被大臣们当成出气筒之外,更多时候还被皇上当成出气筒。因为,李世民也是一个急躁的人,他常常在房玄龄面前大发其威,房玄龄从来不会顶撞也不会与李世民争辩,而是默默接受李世民的火爆脾气。同朝为臣的魏征对房玄龄的做法感到非常不解。因为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谏的臣子,他从来不会逆来顺受,就算是皇上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他也要理直气壮地争辩,他哪里知道,房玄龄心中非常明白,作为一个帝王,李世民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他懂得治理国家,愿意听从臣子的意见,乐于和勇于纳谏,但是李世民又是十分傲慢暴躁的人,有时候与魏征争吵起来常常喋喋不休,彼此之间心里都很不平衡。这时候房玄龄就懂得做一些自我牺牲——当李世民的出气筒,让李世民在他这里都能得到平衡和缓解。
经过房玄龄这个朝廷的稳定器的调节,朝中的大臣们终于不再激烈地争斗了,懂得了稳定和团结,同时也都看清了主要的方向,并且集合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包围在李世民身边,为贞观之治的到来营造了坚实的条件。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房玄龄克制低调、不愠不火的益处,也体现了他聪明绝顶。可以说,他的克制不张扬、低调不失节、不愠含威、不火显刚的处世技巧使他赢得了全大唐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就在房玄龄去世后,李世民还实行了三日停朝,含泪缅怀他。



、恩威并举,御人服众

人活于世,要活得有章法,在处理事情方面,要懂得应对,想要应对得好,就要有技巧。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是大人物,他们的处事方法越是灵活多变。不要认为只有小人物才乐于耍小技巧,其实,那些大人物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它。
曹操,天地一枭雄也!一生纵横捭阖,挥斥方遒。如此厉害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就旷世之伟业,离不开他处事的小技巧——恩威并举,御人服众。曹操对部下赏罚得当,敢奖敢罚,赏罚必行。这样做一方面充分调动了部下的积极性,让部下更加有干劲,另一方面又使部下对他敬畏有加,服服帖帖、忠心耿耿。
当年曹操出兵攻打南边的张绣,不慎打了败仗,为了保存实力,只好带领部队先行撤退,曹操部下首领夏侯惇所率领的青州部队(属于曹操嫡系部队)里的不少士兵,借着这个机会到老百姓家哄抢粮食、牲畜,霸占民女,抢人钱财,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军法中提到,遇到这样祸害老百姓的士兵将从重从严惩处,格杀勿论。面对青州兵的违法乱纪行为,身为首领的于禁当机立断命令自己的部队对祸害百姓的士兵就地剿杀,以泄民愤,好给受害百姓一个交代。没想到,青州部队倚仗自己是曹操的嫡系部队,平时优待惯了,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还心怀怨恨,不知羞愧地恶人先告状,在曹操面前装无辜,还诬陷于禁,说他对曹操的领导不满意,要造反。曹操听到嫡系部队首领的这些煽风点火的话,怒发冲冠,马上带领大部队去找于禁兴师问罪。
于禁被曹操质问,并没有急着为自己辩解、申冤,而是先去忙着安营扎寨,以做好防御敌人的准备。果然,于禁刚把部队安置妥当,张绣的两路大军就杀气腾腾地冲过来了。于禁由于准备充分,这一次终于打退了追兵,并且又夺回一百多里失地,打了一个大胜仗,曹操也因此反败为胜了。在战斗结束后,曹操找到于禁,向他问及事情的来龙去脉,于禁将事情原委一一陈述。曹操这才恍然大悟,他拉着于禁的手,连连称赞于禁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将才,并且还主动向于禁道歉,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诚意。不仅如此,曹操又赏了他很多金银珠宝,还给他升了官。而对于那些诬陷于禁的嫡系部队里的官兵,曹操一点也不手软,统统给予军法处置。于禁知道了这件事后,更加对曹操感恩戴德,并发誓要对曹操尽忠到底,以身报之,肝脑涂地。曹操就这样成功地笼络住了自己手下将领的心并整肃了军队的纪律,以警示那些将军法不放在心上、散漫惯了的属下。
可见,这种恩威并举的手段恰恰就是一种御人之术,同时体现了曹操处事的英明之处。部下们看到他如此公正严明,自然在心中对他是更加敬佩。然而,要做到恩威并举、御人服众又绝非易事,其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恩威并存
无论是对属下恩赐或威吓,需要兼而有之,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味地实行一种政策,一定会失之偏颇。比如对一个人只看到其优点并大加赞赏,而对于其不对的地方却不加以指正,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宠坏,从而变得骄纵无礼。反之,若是只去批评打压,那么他就会受挫失去信心。别人的心理平衡很重要,一旦被打破,想要再来挽救就更加困难了。曹操做得很好,既褒奖于禁,又打压进谗言的人,对二者都进行了公平的对待。这样处事,于人于己都有益处,可谓是手段独到,恰到好处。
2。 把握喜好
每个人都喜好利益,都对利益有所追求,有句话叫“无利不起早”,只有人的心中拥有对利益的渴求,才会更加努力地奋斗,以达到愿望和目标,获取心目中的利益。而每个人所追求的利益又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爱名,有的人爱钱,有的人两者皆有之。这就需要施恩者把握好下属的所求,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否则,你的奖励给出去了,却不能给下属以动力,这就得不偿失了。
3。 学会舍得
无论对下属是赏是罚,都必须要学会舍得,正所谓有舍才有得。要奖赏别人,那么就不要吝惜自己的金钱和夸奖,奖赏分量够重,他人才能重视,并视为动力;惩罚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受罚之人是自己的亲近之人就无端地对其法外开恩,这样反而会害了他,同时对自己的名声影响也不好,于人于己皆是不利的。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度,做到舍得。
有了上述经验,那么也就更容易学会曹操的处世之道,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动动“恩威并举,御人服众”的小技巧。



、目标长远,狠对自己

人生漫漫长路,在途中遇到挫折、坎坷也在所难免。想要迈过一道道坎儿,就一定要经历磕磕碰碰。胸中无理想、无抱负的人,常常会因大事惜身、小利舍命,终究是难成大事;而胸怀鸿鹄之志的人,无论大事小事,都会严于律己,身上带着一股狠劲儿,对别人狠,对自己同样一丝不苟。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狠劲儿自然是无与伦比的,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自己也同样是“狠到家”。他的处事技巧便是要成长,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在关键的时刻,曹操能对自己狠下心来,所以他不会有那么多踌躇和犹豫,也不会在事后有那么多无谓的回望,他把后悔的时间都用在了向前看、往前进,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跨越障碍上。所以,他能够做得比别人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就。
然而,当同时期的为政者们左顾右盼、患得患失时,曹操的脚步却走得铿锵有力,也正是这种狠劲儿,让曹操自己不断坚持。最终,三国鼎立,唯以曹魏势力最大、实力最强,并且奠定了吞并蜀吴进而统一天下的基础。那么,曹操是怎样运用发狠的技巧,对自己也狠劲十足的呢?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亲自率军,打算南征宛城张绣。张绣的谋士贾诩听说曹操来攻,便劝谏张绣前去投降。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随即派他去联络曹操。曹操同意了张绣的投降请求,便引兵进入宛城屯扎。但曹操也有犯错的时候,他做了两件愚蠢的事情,一是纳张绣的婶婶邹氏入房,二是赏赐张绣的贴身爱将胡车儿,这让张绣是又恼又怕,于是举兵谋反,曹操不知其会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逃跑途中被乱箭重伤,自己的长子曹昂被杀,大将典韦也因护主而死。对此,曹操痛心不已。照此来说,曹操便与张绣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他定是要将张绣置于死地才能后快,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准备择曹袁二人之一降之而不能决定,谋士贾诩对张绣再次谏言说:“袁绍此人,连兄弟都不能相容,又怎么会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呢?与其投降袁绍,还不如再次投降曹操,这是最为合适的了。因为其一,当今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诸侯,我们投降他是归附大汉,名正言顺;其二,袁绍如今强盛,我们这么点人马,袁绍怎么可能看中我们而重用我们呢?而曹操则实力稍弱,如果能够得到我们的支持,必定是欢喜异常;其三,但凡是有称王逐霸的野心的人,一定会将私人恩怨放在一边,并以接纳我们的举动来向天下人彰显他的爱才及宽容之心。希望将军不要再疑虑了,速速做决定吧。”于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话,再次向曹操归降。这回曹操便要考虑了,在中箭丧子损将之仇和联绣抗袁的大形势之间的抉择来看,曹操确实对自己够狠,因为在大势之下权衡了个中利弊之后,他最终还是将仇恨搁置在一边,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并宴请张绣,拜其为扬武将军。在怀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曹操为了自己的事业和胜利,他不惜向自己的敌人伸出了友谊的橄榄枝,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确切地说,我想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这不得不说明曹操对其技巧的贯彻是多么彻底——要想实现心中的大目标,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由此看来,曹操的处事小技巧不仅针对敌人,有时候还会针对自己,对自己来说这种技巧是残忍的,但对于成大事来说又是必要的,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曹操之所以为大人物、大枭雄,就是因为他处在常人不可逾越的高度,他知道使用“狠对自己”的技巧,要想实现心中的远大理想,这是必经之路。



、假装糊涂,赢得人心

有一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代枭雄的曹操明明白白,人在特定事件和环境面前要学会糊涂,能够原谅别人,才能原谅自己,否则,生命将是痛苦的。因而他在处理敏感特殊事情上,总会运用着这样的技巧——“假装糊涂”。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的大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的序幕。官渡之战,曹操是以弱胜强,打败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势力,从而为统一中国的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战,曹操不仅显示出了其出色的指挥能力,同时还体现出他对下属的宽容和大度,堪称完美之战。这可以说是曹操一生当中最为华丽、精彩的篇章。他在这次战役结束后,就运用了“假装糊涂”的处事技巧,从而赢得了下属甚至是天下人的称赞。
在官渡之中,曹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袁绍大败,只得仓皇败走,连文书档案和财物辎重都来不及带走。然而,当曹操在处理袁绍留下的书信时,却发现有不少属下与袁绍有着书信往来,而且信中的内容有着暗通媾和的嫌疑,这明明就是要谋反。他身边的谋士曾劝说曹操,让他对暗自通信的人逐一点名,然后全部以死罪论处。按说自己与袁绍开战,自己的手下却与敌人不清不楚,这是任谁也不能接受的,大家本来以为曹操会听从谋士的建议而将意图反叛的人都杀了,可是这一次,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这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他说:“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我与他为敌,连自己能不能保全尚不可知,更何况是其他的人呢?”说完便一把火将所有的书信证据全部都烧掉了。有了这次烧书信的事件以后,冀州各个藩郡便出现了很多向曹操投降献城的诸侯。因此也为曹操日后扫荡河北、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曹操的“假糊涂”技巧可谓是运用得恰到好处,为自己赢得了十分明显的政治优势。
面对官渡之战,曹操实际上是打赢了两场战役——一场是军事战,即奇袭乌巢,打击袁军的后援物资补给,从而胜利;而另一场则是政治心理战,焚毁手下暗通袁绍的书信,这种“假糊涂”技巧一出,顿时便树立了自己宽厚待人、体谅下属的政治形象,手下将士们从此更是对他感恩戴德,从而稳定了军心,同时还赢得了河北各番郡的好感,纷纷前来投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火烧书信,同之后的火烧赤壁、火烧连营一样,都为三国时期天下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为后来三足鼎立的态势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曹操此种“假糊涂”的处事技巧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计策。曹操对手下密谋造反装糊涂,是不是因为他真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气量宏大、为人宽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