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望族-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父亲在世的话;母丧只需守一年。
当年沈瑞在西山寺居三年;前一年曰守孝;后两年对外也称是养生。
这也是为何杨廷和弘治十二年丧母;不及两年新妇就能进门的原因;因为已经出了服。
俞氏十七、八岁年纪;进门不足一年;此时还是新妇;言行之间还有些腼腆。
见了徐氏;她亲近中带了恭敬。倒不是因诰命等级的缘故;而是徐氏虽与她同辈;可年岁应该比她父母还年长。
沈瑞虽身高不低;可到底是少年身材;面上带了稚嫩;嗓子还没有过变音期。
俞氏与他对答几句;就去了拘谨;对徐氏道:“瑞哥与我那兄弟年岁差不多;见了他倒是想起我那兄弟来。”
俞氏之父本是京中小官;今年“京察”评为上等;外放知州了。
徐氏笑着道:“他们甥舅年岁相仿;往后总有亲近的时候……”
俞氏笑道:“表姐说的是;正是这个道理。难得表姐过来;我家那几个姐儿、哥儿也该过来与表姐请安……”说罢;便吩咐婢子去传人。
稍一时;就随婢子进来几个孩子;年岁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不等。
令沈瑞意外的是;杨慎也是其中。
两人对视一眼;都瞪圆了眼睛;随即立时移开视线。
从高到矮六个萝卜头;除了先太太所出的长子杨慎;长女杨恬之外;剩下杨家二哥、三哥、四哥与二姐儿都是杨廷和侧室蒋氏所出。
这个时代;士大夫有妻有妾算不得什么;只是让沈瑞觉得不自在的是杨二虽也是九岁;可年纪比杨恬大半岁。
虽说现下见礼;杨二老老实实地管沈瑞叫“沈表哥”;可要是两家亲事真成了;这就是他的内兄了。
徐氏依次给了几个孩子见面礼;不得不说;杨家这几个孩子长得十分体面;尤其是蒋氏所出的四兄弟;容貌比杨慎、杨恬兄妹更胜一筹。由子及母;可见其生母的相貌定是不俗。
杨廷和先头太太黄氏除了嫡长子、嫡长女之外;再无所出;剩下的孩子由侧室包圆了。即便没有“宠妾灭妻”的风声传出去;可谁也不是傻子;这几个萝卜头就是证据。
想到这点;徐氏对于杨廷和难免腹诽;对于杨慎、杨恬兄妹就生出几分怜惜。
徐氏是为了杨恬来的;自然将杨恬拉到跟前;仔细问起平素喜好。
杨恬虽父母都是蜀中人氏;可生在京城;长在京城;倒是一口官话;应答起来脆生生的;是个极爽利的小姑娘;并无扭捏之态。
虽说她的相貌;比不上庶出妹妹;可也比寻常人强出许多。
何太太赞她水秀;比美江南闺秀;不无道理。
徐氏自己就是端庄大气的xìng子;自然见不得那种羞羞答答的小娘子。杨恬这xìng子;倒是正合了她的胃口。
加上杨恬虽才九岁;可是底子好;头发如墨;趁着皮肤雪白;鹅蛋脸;柳叶眉;已经是小美人坯子。徐氏虽是盼着沈瑞早rì成亲;不乐意给他定个小媳妇;可既是丈夫交代了;便也只能往好的方面想。
沈瑞在旁;只能无语了。
徐氏看杨恬是丽质天生;沈瑞看她则是大号娃娃。
九岁的未婚妻;只要想想;就觉得一阵恶寒。
孩子们都在跟前;徐氏虽亲近杨恬;可也没有冷落其他人;对待杨恬的胞兄杨慎;尤为关注几分。
待听说杨慎已经过了院试;如今也在chūn山书院;徐氏的笑容就更真挚几分:“我家二哥也在那里读书;往后在课业上遇到难处;倒是可以请教他表兄。
这也能看出徐氏的豁达;换做其他人家;一辈子没儿子;选了嗣子定要当成眼珠子似的盯着。
加上沈瑞身边的两个小厮;其中长福正是沈家家生子。要是徐氏想要知晓沈瑞在书院的往来与交友情况;并非难事;可是徐氏却从不如此。
她虽也过问沈瑞的交友情况;可并不将沈瑞拴在眼跟前;因此还不知沈瑞刚交了新朋友。
沈瑞满心不自在;杨慎也不好受。
他今rì是主动留在家里的;即便妹妹的亲事他不能做主;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慈母故去;如今他们兄妹相依为命;是最亲的人。
之前他知晓这门亲事后;对沈瑞虽不假颜sè;可心中也是隐隐窃喜。
毕竟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换做妹妹许了旁人家;他还要担心妹婿人品;到了沈瑞这里;起码心就放下一半。
他留在家里;并不是等着见沈瑞的;而是为了见见徐氏。
徐氏是沈瑞嗣母;非亲生母亲;要是脾气不好;往后做了亲家;相处起来更是轻不得重不得叫人为难。
待见了徐氏;杨慎就彻底心安了。
相由心生;徐氏说话爽利;目光清正;面上也端庄;并未尖刻之气。
俞氏对杨慎这个才归家不久的继子;心中颇为在意。
对于这门亲事;她心中并不乐意。她知晓自己身份;小户人家出来的继妻;前面有发妻留下的嫡子女;后边有宠妾的四个庶子女;都不是她能左右的;就乐得做个甩手掌柜;并无心插手继子女婚配。
左右都交给自己老爷做主;好坏也怨不到她身上。
谁想到;如今谈婚论嫁的;却是她这边的远亲。
以后要是有个不好;阖家都要埋怨到她头上。
可是如今何学士为媒;老爷这里没摇头;两家开始相看上;俞氏就只能盼着结果好了。
眼见杨慎神sè稍缓;对这门亲事没有抵触之意;俞氏不由暗暗地松了一口气;道:“正巧我们老爷今rì休沐;瑞哥就随我们大哥去见见我们老爷……”
徐氏点头道:“正该如此呢……”
俞氏就嘱咐杨慎带沈瑞去前院书房;而后又吩咐养娘带了其他孩子下去。
待屋子里清净了;俞氏紧绷着的神sè才松弛下来。
后娘难为;徐氏见她如此;也不禁怜惜道:“这样的人家;你爹娘也是心狠的……”
俞氏轻声道:“是我命薄;本以为要青灯古佛一世;如今这样的结果;已经是不敢想了……”
她同何家小娘子一样;都是早年订了亲;未等成亲就死了未婚妻。等到再说人家;就难说门当户对的亲事;除了远嫁;就只能给人做继妻。
徐氏想到自家外甥女;虽也是与人做继室;可同俞氏跟前这儿女成行相比;到底算是好些……
沈瑞与杨慎出了正院;杨慎就哼了一声;狠瞪了沈瑞一眼。
沈瑞面上讪讪;心里羞愧。要不是他跟大老爷说那些话;又点出杨廷和;大老爷也不会想到联姻上。自己活了两辈子;还要借着那点“先知”;用婚姻为手段来巴结未来的权贵;这不能说是正道。
要是杨廷和的女儿;如今是个妙龄少女;那沈瑞即便心中羞愧;也是乐意顺水推舟。
可面对的对象;是个九岁女童;沈瑞只觉得难堪。
杨慎本想刺沈瑞几句;不过见沈瑞神sè有异;就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他与沈瑞同龄;又因聪敏的缘故;从不将自己当孩子看。如今十三岁;虽专心读书;可也不是木头疙瘩;对于男女之事多少晓得些;将心比心地想一想;自己会看上一个九岁的孩子么?答案是否。
这般想着;杨慎心中反而生出几分忐忑。
他沉默了一会儿;便别别扭扭对沈瑞说起杨廷和的喜好来。
沈瑞见杨慎“放水”;心中大奇;不过也仔细听了……
第二百三十四章 金风玉露(三)
就凭杨家那几个孩子,杨廷和的长相也不会是歪瓜裂枣。沈瑞在见到真人前,由子推父也猜测过杨廷和的外貌,不过见到真人的时候,依旧是大吃一惊。
有王华、王守仁父子的儒雅俊秀在前,杨廷和的外貌再好,也不至于让沈瑞吃惊的地步。他吃惊的是,这未来的权臣,周身气质让人熟稔,就像是他大学时的班导。
杨廷和已经年过不惑,不过看着如同三十来许人。要不是留着短须,将他与王守仁放在一处,说年纪相仿也差不离,可实际上两人差了一旬。
这种年轻,不单单是相貌的年轻,而是给人的感觉。
久在官场的人,身上总是不自觉地带了官威与yīn郁,然而杨廷和身上尽显温文儒雅。
他穿着半新不旧的儒衫,看上去像个夫子,而不像是官员,这种感觉十分温煦可亲。
王华、王守仁父子气度也儒雅,可却有高山白雪的感觉,让人仰视,同杨廷和这种邻家夫子的感觉截然不同。
沈瑞在观察杨廷和的时候,杨廷和也望着眼前少年。他尽管面上如沐chūn风,可双眼烁烁,心中也有了计较。
作为十一岁过院试、十二岁举与乡的牛人,杨廷和的少年时期就不同与常人。因此,对于沈瑞的内敛与稳重,杨廷和丝毫不觉得不妥,反而觉得此子行事不轻浮。
不用与旁人比较,只同自己儿子在一处,就将傲气难掩的杨慎超了一头去。
杨廷和心里虽有些不是滋味,可也不得不承认,与沈瑞的内敛相比,自家长子尽管也绷着脸,可像个装大人的孩子
沈瑞这样内敛xìng情,颇对杨廷和的胃口,可杨廷和自身才学不俗,待与沈瑞彼此见过后第一件事便也是考校沈瑞的学问。
沈瑞重生大明已经整四年,除了守灵的那一个多月,其他时间全部心思都在四书五经上,自然不会被杨廷和问住。
不过这些四书五经里死记硬背的东西,实不算什么。杨廷和就指了指书案,随口出了一个题目,让沈瑞写一首试帖诗。
沈瑞面上不动声sè,嘴里却有些发苦。
这几年他在时文上使劲,算是摸清了八股的规律,不管是要花团锦簇的,还是要平时有务的,都能提笔而就。可是试帖诗这里,只能说勉强,却说不上好了。毕竟作诗需要灵气,沈瑞只能算是个读书人,并不是诗人。
他自己动手磨了墨,沉思了一盏茶的功夫,而后提笔请了一首五言试帖诗,而后撂下毛笔,对杨廷和躬身,面带羞愧道:“小子露怯,先姨父教正。”
杨廷和接了诗稿,入眼便是笔走龙蛇,只觉得是一手好字,不过再品内容,就有些面上发僵。
这试帖诗的内容,只能算是平平。或许对于一个十三岁少年来说,一刻钟一首试帖诗,这样的急才算是不俗,可沈瑞不是一般人,他有个名誉京城的老师。
就算他学文时间短,比不得王守仁,可就诗才来说,比杨慎还差了一等,就有些说不过去。
杨廷和心中,隐隐地有些失望。
沈瑞知晓自己不足之处,见了杨廷和如此反应,就有些讪讪。
杨慎满心好奇,挪到杨廷和身后,去探看诗稿上的内容
杨廷和已是神sè恢复如常,将诗稿撂下,道:“文字用的正,字甚雅!”
对于诗文内容,他却没有评判,而是问道:“听何学士云,你师从王伯安,何时入王伯安门下?”
沈瑞老实回道:“小子弘治十年腊月,拜在老师门下,与老师读书。”
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进士,杨廷和在心中算了算时间,沈瑞同王守仁学习的时间,最多大半年,就心下稍安。
王守仁少年时,就因才学卓越誉满京城,只是因xìng子轻浮狂妄,才在仕途上不如意。如今沈瑞言行稳重,杨廷和倒不怕他步其师后尘,就怕其读书资质不足。
杨廷和自己科举出身,如今兄弟子侄都是读书为业,他自然也希望以后的女婿走科举仕途。
毕竟在读书人眼中,科举入仕才是正途。
杨廷和之所以考虑这门亲事,不单单因沈瑞是尚书之子,还因他是王华的徒孙。
杨廷和年岁虽比王华小,可实际上比他还先入仕,只是一个是同进士,一个是状元,境遇不同。
与朝中阁老对王华的忌惮与压制不同,杨廷和本人是极敬重王华。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在读书人眼中,能中状元的人,还是有才学过人之处。
杨廷和在这里与沈瑞闲话家常,杨慎在旁边,眼神不由自主地落在书案上,看着看着眉头紧锁。
沈瑞这试帖诗,他在心里默念了几遍,都觉得平平,并无出彩处。
名师高徒,沈瑞平素言行亦不俗,为何做了这勉强尚可的诗文?
是一时文思不畅,还是故意中庸?
杨慎心中不由生出怒意,望向沈瑞的目光就有些不善,以为他是因不满意这门亲事才如此。
即便有了功名,到底年岁在这里,才有这样的猜测。
婚姻结两姓之好,即便两家还没有正式过帖,可既已经到了“相看”的时候,哪里是小儿一句话就能否了的。
杨廷和那里,已经聊到弘治十二年chūn闱之事。话里话外,不过是想要知道王守仁既在京城,那尚未进京的沈瑞随谁读书?
杨廷和虽没有表现出来,不过沈瑞也感觉到了他对于读书举业的重视。
不管沈瑞是谁家公子、是谁的学生,要是科举无望的话,这门亲事应该都会不了了之。
谁让大明官场之上,勋贵荫官都是摆设,只有正牌子科举出身的,才能青云直上。杨廷和这也是爱女之心,看得不是当下。
沈瑞虽对着九岁的杨恬儿会觉得恶寒,可心里却是乐意结这门亲的。
说现实也好,识实务也好,与杨家结亲,使得沈家站在东宫党人这一边,未来二十年无忧。至于二十年后,沈瑞正值壮年,就不会像现下这样被动。
因此,沈瑞就没有谦虚,直接将沈理搬了出来。
要说杨廷和给人感觉温煦平和,那沈瑞的假面就是“少年持重”、“质朴纯良”。
沈瑞带了几分腼腆道:“小子幼时顽劣,九岁始读书,有幸拜在老师门下……老师当年返乡后,小子从六族兄习文,而后三年。只是小子资质鲁钝,不及六族兄万一……”
杨廷和听到这里,心下一动:“你口中六族兄,可是前几年丁内艰的沈学士?”
沈瑞点头道:“正是六族兄……”
杨慎在旁听着,心中酸的直冒泡了。
杨廷和望向沈瑞的神sè柔和下来,他与初见沈瑞时的毛澄一样,在失望过后又觉得惊讶。
读书人家子弟,三、四岁启蒙都有的,读书十年应童子试是寻常。可沈瑞九岁开始读书,四年的时间有如今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读书资质远超常人。
就是杨廷和自己,要是也同沈瑞这样只读四年书,也不能说自己会比沈瑞强。
对于沈瑞的科举仕途,杨廷和不再担心。
沈家大老爷、二老爷都是进士,沈瑞的族兄是状元、师公是状元,这样群策群力之下,还供不出一个进士来?
只是既然有沈理的教导在前,沈家之前提前的理由就有些站不住脚。
杨廷和能历经四朝、为两朝首辅,自然是比干心窍。
稍一思量,他便悟出沈尚书不yù嗣子继续从沈理读书的缘由,不过是避讳谢阁老。
他望向沈瑞,目光中到了多了几份趣味。
都说名师出高徒,沈瑞有那样的老师、那样的堂兄,会走到哪一步,他心中也有些好奇。
他又看了眼杨慎,决定以后对长子的课业督促的更严些。虽说现下杨慎先一步过了院试,可再过几年乡试上未必能强过沈瑞去……
沈瑞与徐氏用了午饭才从杨家回来,大老爷已经等得有些急了。
虽说他有心结亲,可也晓得“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的道理,对于未来儿媳妇的品格,大老爷还是颇为关注。
沈瑞先对大老爷、徐氏回禀了与杨廷和对答的细节,随即就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