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生的忠告-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势、交易规模、土特产品、政治形态、法律等等。也有人喜欢和当地的知名人士深入交往,了解当地独特的礼仪或民族特性。能从旅行中获益良多的,就是这种人。所以,这种人旅游归来后j会更加聪明。
关于旅游,我有一个忠告,那就是:让旅行的目的地成为“好奇心的总汇”。以你将要造访的罗马为例。它是一个借着各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人类感情,并巧妙地将之集结为各种艺术的都市,像它那样的艺术之精致极为罕见。希望你在罗马逗留期间,不要只以参观过古罗马神殿、梵蒂冈宫殿或万神殿为满足,但愿你能做到只花一分钟去观光,就收集到了要花十天时间才能得到的信息。
举凡罗马帝国的本质、教皇权力的盛衰、宫廷的政策、主教的策略、教皇选举会议的秘闻等等,有关这个号称拥有强大力量的罗马帝国的内幕,任何一样都值得你去深入探讨。
无论什么地方,都有简介该地历史或目前情况的小册子,你不妨先翻阅一下。也许会有不足之处,但也可作为旅游时的指南针。如果看了那种小册子之后,还有想进一步了解之处,不妨问问当地的人。
对了,关于不清楚的地方,最好问一些熟悉此事、并对之曾深思熟虑过的人。至于书本,无论写得多么详尽,都很难从中得到完整的资料,因为那些书都是一些对本国现况不甚了解的人,抄袭另一批同样一知半解的人所写成的书。
当然,我并不是说那些书没有阅读价值。它们是值得阅读的。因为读了那些书,可以解除你的某些疑惑。要是不读那些书,你会对那个地方毫无概念。原来不懂的地方一旦弄明白之后,就不妨去请教当地一些熟知内情的人了。比方说,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军队的知识,不妨向士官打听,因为一般而言,无论什么人,对于自己的职业总有一份特殊的执着,所以应不至于讨厌谈论本身的工作吧。况且,只要被问到与自己的职业有关之事,也很容易打开话匣子。所以,只要你在某个集会上见到军人,不妨向他提出各种问题。诸如训练方法、宿营方式、军服的配给法,或是薪饷、检阅、宿营地等,只要是你想知道的都可以发问。
第22封信
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多方认识各国的人民,远比只了解
一国的人民就感到满足来得好,以我的
体验,一但去除“外国人”的外衣,
便能看到所到之处的“真貌”。
在哈特先生的信中,总是有许多夸赞你的话。而这次的信上,更有一件值得欣慰之事,那就是,你在罗马逗留期间,始终努力着打人意大利人的社交圈,却不想加人由英国妇女提倡而组成的英国人集团。这是一种有判断力的表现——表明你已理解了我为何要把你送到国外去的目的了。看到这里,我真是太高兴了!
多方认识各国的人民,远比只了解一国的人民就感到满足来得好。希望你无论到哪一国,都能持续这种有所区别的行动。
尤其是在巴黎,不论是由30个或300个以上的英国人组成的集团,他们都不习惯于和法国人交谈,只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旅居巴黎的英国贵族们的生活形态,多半大同小异。首先,他们通常很晚起床。起床后就和自己人用早餐,而且仅一顿早餐,就要花掉早上大好时光达两个小时之久。吃过饭后,他们乘坐马车,陆续前往宫廷、安巴利德纪念大厦或圣母院参观,然后再到咖啡厅,接着在小酒馆揭开一场附带晚餐的酒会。用毕晚餐,他们匆匆喝过酒,便成群结队地往剧场出发。在剧场,他们穿着手工粗糙,质料却很高级的服装,占满舞台前的座位。欣赏完戏剧,再一起回到原来的小酒馆。然后人人喝得酩酊大醉,有时和同伴发生一些小争执,有时还在街上打架。胡闹的结果,往往落得被警察逮捕的命运。
这样的生活一再重复,使得不懂法语的他们,根本无法学会法语。由于如此,即使他们回到祖国,也只有使原来的急性子更加严重,至于以前缺乏的知识却毫无长进。尽管如此,他们还不忘炫耀自己是归国学人,便任意地使用法语,或穿着法国风味的服饰。然而,两者皆因奇妙的错误而显得不伦不类。这样一来,就连难得的海外生活也变成了虚度光阴。
希望你不要重蹈覆辙,在法国的这段期间,和法国人建立良好的友谊。老绅士或许可以做你的好榜样,但也不妨多和年轻人交往。
以我的体验,一旦你去除“外国人”的外衣,便能看到所到之处的“真貌”。以你的旅行为例,如果你只能逗留一周至十天,就像候鸟暂时停留般,这么短的时问连自得其乐都谈不上,更别提要和对方亲近了。因此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结交好朋友,是不大可能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与人深交也是不能责备的事。但是,假如你能呆上几个月,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么一来,你就有时间和当地的人打成一片了。那种“局外人”的感觉也会随之消失。
这一点,也许正是旅行的真正乐趣吧!无论到何处,都能“人乡随俗”地和当地的人打成一片,融人他们的社会,并且以当地的日常打扮与他们接触,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我认为,这正是了解当地的习惯、礼节,以及当地特色的唯一方法。这些收获是你只做30分钟的典型的正式访问所无法获得的。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人类所拥有的特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如何表现而已。因风土人情和环境不同,在各地都会保留它认识世界的不同形式,我们必须要一一了解清楚。例如,有一种叫做“野心”的情感,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不过,使其得到满足的手段,却会因教育或风俗习惯而异。又比如,想尽到应尽的礼节,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情感。然而,到底如何把这种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也是因地而异的。对英国国王鞠躬虽是敬意的表现,然而,对法国国王鞠躬却是失礼的行为。对皇帝而言,为表示敬意而鞠躬是一个原则。不过,也有的国家在专制君主之前,必须伏身跪拜。像这种在礼仪礼节上的差异,也是因地、因时、因对象而异的。
那么,这些礼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许只能说那是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化的反应之后,再代代相传而来的。无论多么聪明的人或通情达理的人,都无法在看完书或听完别人的讲述后,便能准确地示范当地所特有的礼仪。只有实际到过当地,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并且了解当地社会习俗的人,才能够做到。
不可否认地,礼仪是无法以理性或辨别力来说明的,它只是一种偶然形成的习惯。但是,既然它是那么严肃,我们自然应该遵从。这里所说的,并不只是对国王或君主的礼节而言。
在所有的社会里,想必都有类似习惯之类的事情。我们最好遵从它。比方说,为了祝福人们的健康而干杯,是很愚蠢的事,但那却几乎是任何地方都看得到的习惯。我实在想不通,喝一杯酒,究竟和人的健康有什么关系。那是无法以常识来理解的事。不过,常识却劝我最好遵守这个习惯。理智命令我们,对人要有礼貌,要处处为人着想。然而,针对不同的时间、场所、人之时,究竟应尽到何种礼节,则只有实际上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才能了解。这点也如前面所述。能够掌握这一点,才是正确的旅行态度。
因此,我的第二个体验是,旅行可以享受到“不只看到表面,而能深入内部”的乐趣。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无论到何处,都会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并且遵从它。我认为,无论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人境随俗”都是必要的。除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以外,无论任何事都应“随俗”。那时候,最能发挥作用的,就是适应力。也就是在一瞬之间,决定采取足以配合当时情况的态度之能力。面对认真的人,就摆出一本正经的模样;对于活泼的人,就和他一样开朗大方;对于吊儿郎当的人,就和他一样玩世不恭。希望你能努力去培养这种能力。走访各个地方,认真地和当地人交往,并将自己化身为当地的人物,这时,你就不再是英国人,也不再是法国人,更不再是意大利人。你将变成欧洲人和地球人。若能虚心地撷取各地方的善良风俗,那么,你在巴黎便能化身为法国人,在罗马则成为意大利人,而在伦敦就是道道地地的英国人。
不过,你似乎对意大利语感到棘手。你不妨看看法国的贵族,他们在自己都不曾察觉的情况下,就能念出隽永的散文。同样地,也许你自己也不曾发现,其实你的意大利语造诣已经很不错了。最重要的是,只要能像你这样通晓法语、拉丁语,就如同已经懂了一半的意大利语。你不觉得,你几乎没有查字典的必要了吗?
只是,关于成语或惯用语的巧妙运用,则必须借助于实地的会话经验。只要能仔细倾听对方的措词,就能很快地学会。因此,不要在乎自己说得对不对,只要你能记住能够发问与回答的单字,渐渐地就能和人交谈。你不妨试着用自己的意大利语中的“你好”,来代替法语的“你好”!这样一来,对方想必也会用意大利语来回答。你只要把听到的话记住即可。在反复的练习当中,你将发现自己的意大利语,已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意大利语,是比想象中简单的语言。
总之,我送你出国,只是想要让你学会这些本事。希望你无论到何处,都不以纯粹的观光为满足,而能认真地探讨当地的内涵。希望你和当地人融洽相处,并了解他们的习惯、礼节。希望你能学会当地的语言。只要能做到这些,就算是回报我的苦心了。
第五篇 给正在苦练“内功”的你
第23封信
你是否以别人的看法来辨别是非
那些缺乏自我主张的人;往往将一
些一般性的评价诈为一种神圣的护身
符,将之佩戴在身上,以期掩人耳目。
当这封信到达你手上时,你大概已经回到莱比锡了吧。对于在德莱斯顿宫廷社会的所见所闻,想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我想,以你的聪明领悟力,你应该会把节庆的气
氛留在德莱斯顿。回到莱比锡之后,你应该会很快地开始用功吧。
假如你对宫廷生活有兴趣,那么最好现在就用功读书,累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是你接近宫廷的最佳捷径,这件事你要牢记在心。你可能无法想象,那些缺乏知识与品德的贵族们的情况真是惨不忍睹!他们是一群可怜虫!相反,那些拥有丰富的知识与高尚的品德,以及优雅气质和抹去了矫饰态度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希望你不要做一
个虚浮飘渺之人,而应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常听人说,皇宫是欺骗与虚伪的场所,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世界。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事实上,也有的皇宫确实是集欺骗与虚伪之大成,而且里外完全不一致。不过,这种情形并不限于皇宫里,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就不可能消失。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只高雅不污浊的地方呢?我倒真想知道。
我们常常以为在一些没有开化的农业社会,要比在是非多多的宫廷生活纯净。但是,若仔细想想,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下,人们的争风吃醋劲儿又有什么不同呢!宫廷里的情形我们已通过各种媒介略知一二,但在农业社会的情形呢,看看两家拥有毗邻的稻田的农夫,为了想比邻居多一点收获,他们那种明争暗比的劲头,一点也不比在宫廷里为了谋一个职位相互争斗要小。因此,尽管诗人们常常描述乡下人是多么天真无邪,皇宫里的人则是尔虞我诈之辈,然而只有那些性情过于单纯的愚者或许才会相信这种说法,但事实并不会如此。牧羊人和宫里的人一样都是人,他们内心的感觉与想法,也毫无差别,只是作派不同罢了。因此,希望你对于社会上关于三六九等人们的一般性品头评足,一定要慎重对待。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喜欢相信一般性品评的人太多,同时,也有太多的人喜欢以自命不凡的姿态靠耍嘴皮为乐。真正聪明的人,是没有必要引用那种论调的。被那些爱耍嘴皮的人所抬出来的论调,通常内容贫乏,令人感到遗憾!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关于职业或人等的传统评论,已凝固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在这些流行的观念当中,有错的,也有对的。然而,那些缺乏自我主张的人,则往往将社会上的一般性评价作为一种神圣的护身符,将之佩戴在身上,以期掩人耳目。
我一旦遇到那些将这种一般性评价作为他们的炫耀资本时,我都会故意装出一副很威严的样子,问道:“是吗?你觉得呢?”于是,这些人就会显出一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窘态,随口支支吾吾地不知该说些什么好,显得手足无措。因此,我得到的结论是,对自己信心十足的人,即使不依赖那些一般性的评价,也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得头头是道。
第24封信
你是否拥有一副独立思考的优秀头脑
“思考”是多数人都想省掉的麻烦,
但是,我衷心盼望你绝对不可放弃思
考。
你已经到了能够对事情深思熟虑的年龄。虽然,和你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还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养成对于是非、事物都能深入思考的习惯。在有了这样一副头脑以后,再去追求真理,学习未被扭曲的正确知识。
不过,老实说,这样要求你,确实有点严苛,因为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还没有达到我现在要求你去做的程度。为了你,我也不怕丢脸,讲出我年轻时的不足之处。
说实话,我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独立自主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顺其大溜来得省事,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当时之所以对待思考采取如此草率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什么事都叫真太过麻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贪玩的性情使我沉醉于游乐。那时,我对上流社会没有什么好感,因而多少有点反抗。
由于那样,当我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我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不过,当我一旦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我对事物的看法就有了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我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回顾我的过去,我最初的偏见,除了少年时代对怪物、幽灵、恶梦等的错误观念之外,就是对于古典的绝对信任主义。这是在我看了许多古书,并接受老师的教诲之后,自然形成的。那种信奉的程度,真是相当惊人。以前我深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个世界上已根本就没有良知与良心存在了。我认为所谓的良知与良心,早已随着古希腊、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泯灭了。你想象不到,我当时对此问题的看法是多么绝对。我竟然认为,因为荷马与巴吉尔是古代人,所以是对的,而弥尔顿与塔索是现代人,所以不应该看他们的著作。当然,现在我不再这样看待了。我现在已深深了解,不论300年前的人,或是现代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只是外貌或习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了而已,至于人的本质,则无论古今,应该都不会有所改变。如同动物或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