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布衣官道-第5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总的来说,乔国盛对这次视察基本满意,他不仅了解了整个淮阳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对华东经济的未来也有了新的思考,作为一省之长,发展一省经济是他责无旁贷的责任,乔国盛对这一点从来都牢记于心。
所以,尽管他初来乍到,还没有站稳脚跟,要开展工作还困难重重,但他依旧不忘本职,在调研思考。
现在对乔国盛来说,首要的是要在省政府班子中渗透自己的影响力,树立起威信来。他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慢慢获得大家的认同,这条路算是中规中矩。
另外一条路,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一个机会。按照惯例,政府这边除了省长和常务副省长外,还需要一位配一位常委副市长,现在整个华东班子就这个人没配齐。
另外,在华东目前争议比较大的是陵水市市委书记韩先进没有进常委班子,省会城市,而且是副部级是书记没有进省常委序列,这让陵水人接受不了,这段时间无论是人大还是政协,都有人反映这个问题。
如果乔国盛能够顺利把韩先进推进省常委序列,韩先进本来在省政府挂职副省长,这事就是皆大欢喜的事。同时,乔国盛也可以通过这个事情把政府班子归拢成一团。
所以乔国盛这次来淮阳,除了考察经济外,其中就是想探探张青云这个人的心思。盛名之下无虚士,张青云能名扬全国,乔国盛可从未因为其年轻而轻视他,相反,经过几次试探,张青云所表现出的不卑不亢和自然大气,让他更加重视此人的存在。
在政治上张青云无疑是成熟的,华东局势演变,张青云心里清楚得很,他在发展淮阳经济的时候能够迈大步子,就是出于他对大华东区政治走势的判断。
现在淮阳通过吸取黄海的营养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了,张青云手上也有了足够的底牌和底气,这为他接下来的雄心壮志打了良好的基础。
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张青云才能够有如此信心,乔国盛早就料到他这次来淮阳不可能能得到张青云支持,他初来乍到,即使贵为一省之长,别人不知道其深浅,怎么可能会向他靠拢呢?
乔国盛边吃饭边琢磨这些东西,等他吃饭完毕,抬头的时候马未然早就含笑在等他了,他笑了笑道:“韩市长,你们这里工作餐标准很高,尤其这汤味道不错,喝了还想喝,如果不是肚子给我闹**,说不得我还得来两碗。”
“省长您喜欢就好”马未然客气的道,除了第一天接待出了意外以来,这两天马未然陪同乔国盛一直都很顺利。张青云日程太忙,京城那边已经拖了很多事情要处理,尤其是铁道部还有一个码头货运铁路线路要批,不能再拖,他今天清早就奔赴京城了。
而今天是乔国盛结束考察的日子,所谓迎来送往,迎接乔国盛的时候标准不够,送他走的时候张青云又不在,马未然心中有些打鼓。
“马市长,这次淮阳之行我受益匪浅,真是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小时候我就返回,到时候就不用大阵仗送了,你们都各忙各的吧,这几天我在淮阳呆着,可苦了你们了。”乔国盛道。
马未然心中松了一口气,道:“省长您这是说哪里的话?省长能来,我们欢迎都来不及呢,哪里还有苦一说?知道您喜欢喝汤,张书记亲自叮嘱给您带了一点煲汤的正宗材料,我已经安排人放在车上了,就算是我们淮阳班子的一点心意吧”
乔国盛眼睛一眯,大笑道:“太客气了,太客气了。没想到我的一点小爱好,你们就上心了。你们张书记去京城办事了,走之前给我打过电话,看得出来,你们班子是一个高效、团结的班子,这一点值得肯定鼓励。”
马未然道:“都是张书记领导有方,大家才能够各展才华,他也时常讲班子要团结、高效,我们都牢牢铭记。”
乔国盛不做声了,站起身来,秘书给他披上外套,他说淮阳班子团结高效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这几天考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的结论。
他看得出来,张青云在淮阳有绝对的威信,整个班子从上到下都很服他。在陵水的时候,根据他手上的资料,张青云和市长马未然是有矛盾的,但是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
资料不准确的可能性小,最有可能的是张青云这人手段高超,马未然不敢妄动。如果真是这样,张青云这个人有需要重新评价了。
当然,这些种种对乔国盛来说都不是首要的,对他来说,首要的工作是要想办法先站稳脚跟。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一直就有一个盟友,新任纪委书记商东华和他是党校省部级班的同学,两人当时就一见如故,虽然两人不同派系,但是官场之上本就是因利益而走在一起的,派系也不过是利益的组合而已。
两人现在合则两利,自然会有默契,乔国盛目前还看不出华东这摊子水的深浅,倒可以让商东华先试试水……
……
张青云到京城的日程很紧,最多只能呆三天就得返回,因为马上省委秦书记要过淮阳视察。无论从私人感情,还是从现实考虑,张青云对秦卫国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所以对秦书记视察淮阳,他也是最重视的。
其实,现在在华东,张青云有很大一部分底气是来自于秦卫国,他相信凭秦卫国的能力和才华,华东翻不了天,而且现在华东虽然说被肢解了,但是在华东省内尤其处级干部这一层,依旧是华东系的旧部。
秦卫国在华东有崇高的威望,所以他在华东的根基相当牢固,再说张青云了解秦卫国,他能够将华东系撑这么多年,甚至获得了华东王得美誉,就说明他确实是个厉害角色。
作为一个长期雄霸一方的人物,其大局掌控能力让人叹为观止,虽然华东省委这次班子构成有些复杂,有些乱,但是张青云相信,秦卫国自有办法把局面稳定住。
这也是张青云对乔国盛不感冒的原因,乔国盛虽然是省长,但是张青云不了解他。张青云就担心乔国盛不知道深浅,贸然想和秦卫国掰腕子,张青云如果过早的靠乔国盛太近,无形中就和秦书记疏远了。
这是张青云不愿意的。秦卫国是华东人不错,但是在张青云的心中他是值得尊敬的领导,张青云这些年在华东,也正是秦卫国赏识他才有今天,他不能够不考虑这个因素。
张青云思路很清晰,他不过多掺和省委的事情,但是站队,他毫不犹豫的站在秦卫国的背后。无论是海派也好,还是其他什么系也好,想挑战秦书记的权威,那都是绝对没有胜算的,这一点张青云看得异常的清楚。
考虑到要接待秦书记的事,张青云在京城就推掉了很多宴请,直接去相关部委跑项目、跑签字。现在的张青云今非昔比了,很多部委的一把手都认识他,在京城的人脉关系张青云完全是打开了。
所以,他进京办什么事情是非常的顺利,如果他都办不成的事,估计其他人也不用试了。
仔细的盘算一下,张青云现在勉强算是京津一系的官员,但是他和太子派赵系、郭系的关系都非常的好,和汪系也熟悉得很。另外,京津一系和海派向来势同水火,唯有张青云偏偏在华东能和黄海搞合作,所以在海派内部,张青云也算是京津一系中一个比较的特殊的存在。
如此多的关系盘根错节,构成的就是广阔的人脉,这也是张青云能在京城左右逢源的原因。当然,张青云心中清楚,他现在进京办事之所以相对顺利,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地位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了。
现在他以36岁还不到的年龄,便是华东省委常委了,而且还有打黑书记的美誉。在闻名全国的“顾润秋走私案”中,他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一些都是张青云的资本。
这些资本放在官场上就是实力的体现,有了实力就能赢得别人尊重,如此相互相成,最后才有张青云今日的人脉和位置,这便是官场上的生存规律,虽然残酷,但是现实……
正文 第七百九十八章 用人之机
第七百九十八章 用人之机(求月票)
张青云临返回华东的前一天,接到通知,他已经被确定为中央党校下一批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学员,现在离开学恰好还有一个月。
这一下把张青云所有的计划都打乱了,一旦进党校学习,按照校规,他平时根本不能够回淮阳工作,仅有周六周天可以返回,但是两天时间根本就没什么用,这就意味着,他在党校学习期间,必须要将党政工作交给一个合适的人来当家。
按照一般惯例,书记不在,应该由副书记主持工作,而这其中马未然应该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可是……
张青云担心的在这期间黄淮合作会出现问题,如果是那样,淮阳的局势将会很复杂,马未然是否有能力来处理?另外,马未然刚来淮阳不久,其威信还不够,而且他似乎对张青云也有成见,这种形势,让他主持工作张青云确实很有顾虑。
如果不是马未然,那就是李连成。李连成忠心是没有问题,但是独挡一面还不行。从能力来说,他跟马未然比相差很远。
如果这两人都排除,就只剩下钟家华了,钟家华这人能力强,但是政治觉悟上跟不上步伐,而且常务副市长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这也太过匪夷所思,张青云不可能落下如此大的口实。
可是这事不能拖,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要到了,张青云找准人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交代,如果拖得太久,很可能会影响到淮阳既定的工作开展,这也是张青云不能容忍的。
就这样,张青云一个人在京城自家的书房来回踱步,迟迟做不了决断,良久,他抓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
“书记,您找我?”电话那头是陈秋,张青云回京后回家住,陈秋不方便跟过来,所以晚上他都住在淮阳驻京办,深夜接到张青云的电话,他马上惊醒。
“打扰你休息了我问一下,你前几天跟我说,乔省长视察淮阳的当天,马市长是一夜没睡觉吗?”张青云突然道。
陈秋在电话那头愣住了,不知道书记怎么夜半三更打电话就问这事。
“怎么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还有什么犹豫的吗?”张青云瓮声道。
“是,是”陈秋忙道,“那天马市长确实没有休息,大清早我去酒店的时候还见他在楼层卫生间换衬衫呢,而且眼睛发红,气色很不好。”
陈秋正准备再说两句,张青云已经将电话挂了,此时此刻,张青云可没功夫去照顾陈秋的感受,他需要马上做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仔细回忆那天的情形,张青云是第二天去酒店见乔国盛的,他早上先到市委点了一个卯,他到市委的时候就见到马未然过来说明情况。
当时马未然神采奕奕,并不是陈秋描述的气色不好,如果他真是熬了一通宵,能有如此精神面貌,就说明这个人很敬业务实,不是那种玩虚的人,而且很有担当,对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没有牢骚。
张青云双手用力的搓脸,脑子里又想起当初第一次见马未然的情形,那时的马未然气质傲慢,对张青云是冷嘲热讽,当时张青云对这人就很反感,那个时候的马未然和现在的马未然相差太大了。
张青云甩甩脑袋,尽量的将这些负面的消息过滤掉,暗暗告诫自己要客观看问题,不要在用人上加入个人情感。可是他脑子里又不得不想,一时更加的犹豫不决,实难做决断。
“嘭”张青云一拳砸在桌子上,心绪很烦闷,他用力很猛,却感觉拳头着力点很软,他一低头,一拳不偏不倚,砸在了他一直读的《人物志》上。
他吐了一口气,《人物志》是东汉许劭所著,算是华夏第一本讲识人用人才的书,张青云一直都将这本书和曾文正公家书,还有《冰鉴》随身携带。
而张青云现在恰恰面临的就是用人的问题,他突然心中一动,想到了“势变”一词,脸色一变数变,而后渐渐的恢复平静,很自然的将刚才击桌子的手甩了甩,然后突然一巴掌再拍在原来的位置,这一刻他心中有了决断。
自古以来,最难捉摸的惟有人心,古代君王用人、御人最大的难点也是人心的难掌握。刘邦用韩信、而后杀韩信,曹操受人恩惠,反倒杀人全家。诸葛亮经世之才,却看错马谡,这一些无一不证明人心的难测。
自古以来,对人性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而这其中张青云对这些探索进行归纳总结,去芜存菁,留下的惟有“势变”二字。
所谓“势变”,首先就是指人是在变化的,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因为其地位的不同、所处环境的不同,其见识和阅历的不同而变化。刘邦用韩信,那时的刘邦还羽翼未丰,韩信虽然性格有弱点,但他能容忍,并且能给予其大权,那个时候他是一种心性。可待到他要杀韩信之时,他的心性已经发生了变化,反观韩信也是如此,所以同样是两个人之间,才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
当然,这个解释很肤浅,但是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张青云突然觉得此时此刻,华东的大局用说是“势变”太贴切了。就以马未然来论,他为什么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原因无他,张青云第一次见马未然的时候,他不过是一个空降的干部,华东的排外是天生的。况且陵水和港城是宿敌,马未然如此态度当属正常。
可是现在,华东系崩溃了,马未然已经成了无根之萍。同时张青云的身份也有了天大的变化,从一个市委副书记,现在已经成为了省委常委,一跃而成为马未然的绝对领导,在这种内外环境的变化下,马未然的心态有变化又有什么不正常的呢?
一念及此,张青云心中豁然开朗,再想华东系。以前张青云和华东系官员有些格格不入,很多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但是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还会是如此吗?
直觉告诉他,情况已经变了,环境已经变了,大家的心态肯定也在变。张青云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从华东成长起来的省委常委,相比外面调进来的人,还有中央空降过来的领导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至于张青云覆灭了华东的说法,张青云认为这不足以让华东系的官员仇视他,当时的情况是属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很多人都清楚当时的情形。而且官场终究是一个名利场,大家讲的都是利益。现在华东系官员像马未然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最需要什么?显然他们最重要的是安全感, 有人能用他们、敢用他们,对他们来说就是最有安全感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看到机会。
这群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中间有很多是难得的人才,如果是会用的人,就应该绝对不放过这个机会。张青云突然意识到,要想在新形势下在华东把工作做好,决定性的还是要善于用原华东旧部。
“就马未然吧”张青云决定让他来负责淮阳全面工作,他要通过重用马未然为契机,最终要在华东目前的群雄纷争的局面中找到头绪。
华东系不是排外吗?不是门户之见很深吗?此时华东的很多官员肯定受传统观点影响,认为华东系崩溃了,他们的仕途前景渺茫了。
张青云就逆反他们的思维而行,率先打破门户之见,果断重用华东系旧将,以此来慢慢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华东政坛这棵参天大树中去,这才是真正正确的做法。
张青云来华东马上是第三年了,可是他从未在华东系的官员中建立其真正的威信,他毕竟是空降的干部,以前大家见张青云得势,华东系的官员都是嗤之以鼻,酸话、风凉话满天飞,张青云很难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华东系开始土崩瓦解了,他却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张青云在华东干了三年,自然对华东的理解很深刻,目前虽然说华东系倾覆了,但是其根据仍在,这是谁也不能忽视的一股强大势力。
而且,华东省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