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耕耘记-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虽然还没有公墓这种说法,可人也不能到处乱葬的呀。你要买得起那片地,才能葬到那个地方去。要是人死了以后又买不起地的,就只能和村里边其他人一样,葬到某一片地方里边去。他们村里边的人基本上都葬那里边的。
每年清明节中元节的她都要被领着把阿公阿母的坟给扫一遍的。因为村里边人的关系都很不错,所以改花还会领着她把相邻相熟的几个墓地前边都给清扫一遍。然后等到了晚上要守夜的时候,他们邻里之前还会互相带一些不怕放凉的吃食,到坟地前边一边聊天儿一边相互分着吃。
兰花儿小时候一直很期盼清明节和中元节的,因为她当时小小的,又懂卖萌,领着狗蛋,常常能在其他邻居那领到不少吃食的。
不过那时候她一直没有怎么在意那里边的坟墓都是怎么样的,想得更多的反而是吃东西的事儿。现在铁生这样一讲,她才回忆起来,原来当时村里边人的坟墓都是一个样儿的,格局差不多,连坐落的位置都差不多。
兰花儿顿时就囧了,没想到自己居然也有一天会被外边流传的这些闲话给骗了一回。
这种话给传多了,来来去去的,又变成了那仙姑原本是天上的一个仙女儿,有一日和姐妹下凡游玩,结果和村里边一个壮汉相恋,于是就在村里边长久地留下来生活了。
仙姑为了和情郎一起,不被天庭发现,央那位新娘子帮忙做了一套带着凡人气息的衣服,因此才能一直躲开了天庭的追捕。为了感谢新娘子的善心,仙姑这才在新娘子出嫁的时候出手将新娘子身上的东西都点了一遍。
兰花儿听完从村外回来的人讲的这个版本的故事以后,她又忍不住跑去讲颜大郎又看了一回。边看还边忍不住点头——倒的确是挺壮汉的。
这事儿对坳子村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坳子村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出名了。
改花甚至找人传话回来,说他东家打着坳子村的名号在卖那些辣菘菜,卖得比以前更好了。不过镇上跟着学的商人也很多,有些好的就想着要往坳子村来进货的,有些只是钻营的就直接打上了“坳子村”的旗号,也让人无法分辨真伪。
因为这个事情,改花早早地就找人帮忙将兰花儿做好的辣菘菜给拉走了,价钱方面也比以前提了一成。连着那不太多的掺了野梨子的辣菘菜都卖空了。
不管怎么样,这个故事倒是传奇得很,说的也是好事儿,所以村长乐了好久,也高兴这个传言在外边吹得越来越玄乎。
甚至已经听说有文人将这个故事写成了话本小说的,又说有人要改编成剧,演给达官贵人看得。
兰花儿听着,就觉得这事儿实在是挺神奇的。
刚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件平常的事儿,她自己都亲眼看着的呢,用不了半个月,这事儿就都变了个样儿。
她现在开始相信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神鬼故事,说不定最初的时候都是真发生过的。只不过发生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的,估计和最后记录下来的完全不一样了吧。只是在古代这个地方,原本消息流通就不快,也没有什么官家辟谣的地方——就是有,人家官家也没空惯你这么点儿小事呀。
这里边传达消息都是口口相传的,中间自然会有各种添油加醋的,三人成虎,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事儿传到最后,居然还能保存着“坳子村”这三个字,兰花儿都觉得挺神奇的了。
估摸着是因为这名字太土,土得让人难以忘记的了吧。
到了后来,甚至听说镇上还有的的道家先生打着坳子村的旗号出来找活儿,说当初那被点化的新娘子郎家祖坟就是他给帮着看的,在镇上引起了好大的轰动。
因为他们行里边互相有不服气的,据说有一次为了争这个“坳子村专用先生”的名号,都快要打起来了。
村里边的人只看着这来来往往的,商旅忽然就多了起来,连之前偶尔到村里边来的货郎都跟着多了起来。
兰花儿倒是很乐意村里边出现了这些变化,至少她要买东西卖东西的就方便多了。
ps:  谢谢狡猾的老鼠投的粉红票!谢谢琤然而鸣打赏的平安符~~~_(:3」∠)_、回……真的回来了呢……

一百三十五意外的好处【二更】
坳子村因为之前传出去的那个聊斋故事所带来的热效应一直持续了好久,让村里边的人都慢慢习惯了这种被外边的人谈论的感觉。
因为快要过年了的,到坳子村来买山货的人也跟着多了起来。
之前村里边杀猪都是直接喊镇上那些屠户,到村里边将猪给杀了,然后把猪肉称了卖给屠户。每次杀猪以后,基本上都会用些猪爪子猪尾巴的给煮成杂炖汤的,请村里边关系好的人家都吃上一顿肉汤的。
村子里边大概最高兴的就是这么个日子了,除了过年以外,好多人家唯一能吃上肉的说不定就是这么个杀猪的日子。
村里边会相约着一个接近的时候,让镇上的屠户到村里边来将猪都给杀了。
如果是价钱不好的时候,也有人愿意将猪给养到过年以后的。那时候卖猪肉的人少一些,猪的价钱就会提上来一些。
坳子村里边的人好多性子都和善。虽然嘴碎了些,到底心肠是好的。因此赵家娃子常常能在那时候喝到点儿肉汤。
而像颜大郎这种常常在各家打短工的,这时候就能收到各家各户分给他的东西。也不一定是要送肉的。一般都是送一些自家地里边种出来的东西,也有各种蔬菜的。所以颜大郎吃得通常都很杂,有各种各样的东西。
送肉的是家里边环境比较好,而且心地比较和善的人家。
如果像是那个大财主家里边的,当然是不会把肉分给帮工的人的。
也有些家里边环境不算十分好的,自己也没有留下多少肉来吃的,自然也送不出肉来当谢礼的,就只喊颜大郎去吃一顿肉汤。
村里边互相也算知根知底,颜大郎也不是那种会追着要东西的人。
家里边环境实在不好的,分他口肉汤。又给他点儿粮食的,他也都觉得够了。
至于环境好的,给颜大郎多分了肉,他来年开春的时候就会先帮那家把活儿都给做好了,然后再去忙别家的事儿。所以只要是有那个能力的人家,也都愿意给颜大郎送点儿肉,也不需要很多。颜大郎也不是贪心的人。
兰花儿总怀疑他以往自己烧饭的时候其实也有到后山上边去捉兔子什么的来加餐的。只是因为他身手好,又不大在村里边拎着猎物晃来晃去的,所以大家才不知道罢了。
今年因为村里边来了好多商客,原本准备喊屠户到村里边来杀猪的人。家里边的猪都已经早早地被定下来了,就因为这些猪是正宗坳子村里边出产的肉猪。
而且这些商人很聪明。
他们知道外头很多人都打着“坳子村”的名号在卖东西,所以他们用比外头稍微高一些的价格将村里边的猪肉都给定下来了。然后让人给写了一张契约书送到坳子村这,让卖家和村长帮着个划个字,证明这猪的确是从坳子村里头出产的正宗“仙姑猪”。
因为那些人给的价钱实在很好,村里边好多人都忍不住将整一头猪都给卖了出去,家里边一点儿不留的。兰花儿听到村里边好多人在议论。说已经好有十年没有碰上过这样好的猪肉价格了。
实际上如果他们愿意再等一等,说不定还能把猪肉卖得更高价呢。
不过村里边的人老实,又没有什么生意头脑,也想不到说要把卖猪画押的消息发散出去让更多商户上门来争抢,因此这事情早早地就定下来了。就是这样,他们也已经十分的满意了。
兰花儿第一次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还着实愣了好久。
她没想到村里边的猪会被起了这么一个名号,听着就让人想发笑的。也不知道那个签字画押的点子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老实说,这都已经有些像后世的品牌意识了。
她甚至都有些怀疑那个想出这点子来的人到底是不是跟她一样也是穿越过来的——她总觉得她这个小村姑反而不像是个穿越过来的人。一点儿金手指没开不说。在大胤朝混了这么久了,还没勾搭上一个金龟婿的,甚至都没搬到什么大城里边住,还是窝在边境的一个小村落里头,就是种个地什么的。
哦。现在还做点儿辣菘菜,卖得还挺好的。
她甚至都想好了。卖辣菘菜如果能长久地做下去,她就看看能不能存一笔钱,提前将狗蛋以后考什么乡试会试的钱都给存够了,哪怕只存个大概的,她都要逼着改花开始想媳妇的事情。铁生没比他大太多,今年都已经大婚了,她实在是有些忧心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颜大郎那样好运气,到了这把年纪了,还能从山上给拖回来一个娇滴滴的新娘子来。
而且兰花儿其实都没把颜大郎当成是个普通人的。
大概她也是听那聊斋故事给听太多了吧。
村里边的蔬菜和粮食也卖得很好。
好多商户受了那些收购猪肉的人的影响,纷纷开始在村里边收购了菜和粮食以后,要了画押,回去摆卖的。
有点商户原本不想到坳子村来收购粮食的,可后来一看,镇上一片的都是坳子村出产的“仙姑粮”或者“新娘银锭菜”的,自己家要是没有,总觉着连客人都跟着少了,于是也照葫芦画瓢的,自己给弄了个这样的名字出来。
可那时候客人已经知道有画押的事儿了,他们只认准了坳子村村长给画的那个,好多商户一看这个状况,无奈地也跟着到坳子村来进了货。不管买得多买得少,总要拿一张画押走的。
就连兰花儿自己都忍不住将粮食和菜匀出了一大半的卖了出去,让人带话给改花,喊他从粮食便宜的地方买了粮食再往家里边运——没法子,这个价钱给得实在是高,大家都忍不住想要挣这个差价咧。
甚至连臧狼在后山上猎到的猎物和兰花儿自己做的一些绣工都卖出了比以往更高的价钱来。
而关雎和方甯嫒那种只能在京城见到的手艺更加是了不得了,也不知道卖了多少,反正方甯嫒以前闲在家里边做了不少东西的,差不多都卖出去了。
以前红花白那山上偶尔会派人到坳子村里边来收山货的——那样的人并不常来,而且不会打着红大王的名号,看着就像是个普通收货的商人。兰花儿也是偶尔有一次见到了个脸熟的,这才知道原来偶尔来村里头收货的居然是个山寨里边的人。
因为村里边物价飞涨的关系,红花白手下过来了一次,价钱没谈拢,甚至都没有收到货的。
兰花儿听一户人家讲了这事。
那户人家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那个收货人的脸色,在听到东西涨价了将近一倍以后,脸上简直是一片惨白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就被吓着了。
村里边的人现在都被外头的商户给养得心有些宽大了,连村长都每日乐呵呵的。不过村民还不算是忘本,也知道村里边物价实在是高。
见那个收货人脸色不好,又听人家说是收了自己吃而不是卖到外边去的,就给收货的人指点了附近的另外几个村子,跟收货人讲,说这粮食和猪肉升价只是坳子村的事儿,旁边的那些村子估计还是往常的价格,让人家到别的村子去看看的。
兰花儿想起以前红花白因为多浪费了一点儿细面白糖的就脸色泛白扶着她的胳膊颤悠了好久,也能够明白那个收货的人听说坳子村物价飞涨以后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
如果只是稍微涨了一点,那还好说得过去。
可现在村子里边的东西卖出去价钱真的都好要翻一倍咧。
要是那人收了货以后回去跟红花白一讲,红花白不把他皮给扒了才怪。
不过既然山上派了认下来收山货的,就说明红花白的山寨还是好好的,也没有被楚江开领兵从京城过来就给灭了。
后来兰花儿想想,就连她自己都觉得好笑。
红花白那么大的一个山寨,山上人多不说,还竖着高高的木围墙,后边又有水流通着的。一般想要攻打这样跟堡垒似的地方,没有一大堆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如果城里边派来了这么一大堆人,坳子村和红花白山寨离得这样近,没有可能村子里边一点感觉都没有。
村长之前也说过,镇上还派人来说过几次红大王的事情的,真要打起来,坳子村估摸着是要成为最后一个补给站的。
兰花儿心里边的石头也都跟着落了下来。
她还特地去问了那些遇到了收货人的人家,他们都说那收货人要的量和往常都是一样的。
兰花儿又觉得这是不是说明山寨上那些外来的“客人”都已经走了。
可是她想了想红花白的性子,又觉得这好像不太能当成是证据。谁知道红花白这样的小财迷是怎么想的呢。说不定她正在让那群京城来的客人们在后山上扒整出来好几道梯田的,让他们在山寨旁边开荒种田自给自足的呢?
那可是红大王红花白呀,兰花儿默默地想。

一百三十六蒸糯米酒【三更】
兰花儿之前就一直想着要自己做酒的。
这次因为改花说辣菘菜卖得很好,她就在给那边又做了一次辣菘菜送过去的时候,让帮忙送货的人给改花带了话,看能不能弄到点儿酒曲之类的东西,年前的时候带家来,她想尝试着蒸点儿米酒。
村里边虽然没有人是会做酒的,但改花一直是个很疼阿妹的,不管兰花儿说要什么,他都会想办法给弄出来的。
兰花儿打小就不像别家小娘子那样,会吵着让他给买什么东西的。就是到了她十岁的时候,她都还没有一条头绳的,都是用家里边做衣服的时候剩下的布条来绑头发的。
过年的时候他给兰花儿买了个红头绳带回去,还被兰花儿说他浪费的。他便觉得好对不住自家阿妹的,一直都没有给她买过什么东西,也没有让她像旁人家的小娘子那样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这次兰花儿好不容易喜欢上了点儿什么让他给帮忙带的,虽然这要带的东西并不算太正常,好像也不是一般小娘子会喜欢的东西,可改花也是觉得很高兴的。
这说明他家阿妹还是有喜欢的东西的,现在家里边情况也好了,她才会想着要给家里边给带东西回去的。因此改花憋足了劲儿,也要把兰花儿想要的东西给弄回到家里边去的。
酒曲这东西在外边还真不是能随便找到的,改花趁着平日里空闲的功夫在镇上找了好久,居然一点儿没看到有卖这东西的。
就是他上门去问,人家也只说这东西是个做就才用的,平日里都不会摆在外边卖的。因为这东西就算要卖,也没有人会愿意买家去。
改花实在没法子,最后还是从他东家那里把东西给买回来了。
因为想着是兰花儿点名要的东西。所以买到了以后早早地就让人给送回村里边去了,就想着能让兰花儿早点看到,高高兴兴的。
兰花儿的确是很高兴。
她想做的好多东西都是要用的酒的。不光是泡的果子酒什么的,还有一些小点心或者是带腥味的菜式,都需要用到酒来做配料才能将那股腥味给辟掉的。就像兰花儿之前一直做鱼的时候,其实都不敢用蒸的方式来做着吃。
以前在现代的时候,因为她是南方人,所以做鱼什么的常常是用蒸的方式将鱼给做出来的。那样做出来的鱼实际上比红烧的和煎的炒的都要好吃。当然,这可能只是兰花儿自己的想法。不过她吃习惯了那样的,总觉得怀念得很。吃不到总是很不甘心的。
可是那样做的鱼,如果没有了料酒辟味,做出来的鱼总是腥得很。兰花儿也曾经试过只放姜葱地将蒸鱼给做了一遍。可做出来的味道总觉得和当年吃到的不一样。
鱼很香,也很新鲜,但因为是河鱼,总是有股脱不出的泥味儿。
兰花儿只能放弃了,想着大概在买到料酒以前。是做不出来好吃的蒸鱼的了。
她不懂黄酒的做法,自然是做不出来料酒的。但如果只是米酒或者糯米酒的,因为是蒸出来的东西,她以前见过人做的,所以倒是有自信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